做火施一定要在晚上吗?有什么作用?
答:做火施,在下午、晚上或其它什么时候都可以。
做火施一定要在晚上吗?有什么作用?
答:做火施,在下午、晚上或其它什么时候都可以。
将一日分作昼三时和夜三时。昼三时是上午七点至十一点,十一点至下午三点,三点至七点;夜三时是晚上七点至十一点,十一点至三点,三点至七点。
达真堪布:真有钱了,你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谁都愿意赚钱,但不是谁都有这个福报的。世间的财富也是修来的。如果命中没有,你再努力也没有用。种善根、修福德是因,努力奋斗是缘。没有因只有缘,不可能成功。农民种地时,如果只有肥料,没有种子,不可能长出庄稼。有些人拼命地、不择手段地求财,就像没..
要想解脱一定要看破财和色梦参老和尚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清了,这就叫修行。以后,逐渐的你再不堕三恶道。恶业既然消失,善业自然就增长,这两个是相..
果报的成熟有三种情况:现世现报、来世再报、生生世世以后再报。好比我们种庄稼一样,有些庄稼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收获,有些庄稼几个月后才可以收获,有些庄稼甚至要一年后才能收获。在哪些田里“种庄稼”收获快呢?佛讲,在福田、恩田、悲田里播种收获快。福田是佛、菩萨、上师。他们是种福最好的良田,..
达真堪布:正视缘法的迁变 现在很多学佛人都是这样的心态:今天念佛了,参加法会了,身体上有点舒服了,家里平安了,事业顺利了,就觉得学佛有意义,佛有加持,上师有加持;明天身体有点不舒服,家里又出事了,工作上有点坎坷了,就觉得学佛、修行没有意义,上师三宝也没有加持了,然后心里开始产生怀..
达真堪布:清扫卫生也是清净自心家里一定要打扫干净,一定要保持整洁。否则,家不像个家,一点也不规整,乱糟糟的,很容易让别人起烦恼。我们看着脏乱,这就是我们的业障烦恼。我们擦灰尘,就是擦业障、擦烦恼,这是一种修行。我们把家收拾整齐了,心里也就干净了。通过这些方法,烦恼、习气、业障自然..
达真堪布:有勇气做大事,小事自然成功一个智者考虑的是长远的利益。对于今生与来世,他会考虑来世的利益;对于眼前和将来,他会考虑将来的利益。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有智慧的人目光长远,你有这种勇气,能去做大事,这些小事自然就成功了。 暂时的利益重要还是永恒的利益重要?永恒的利益重要!暂..
达真堪布:最危险的梦魔王波旬有几个手下,叫做贪嗔痴慢疑。魔王波旬在背后指使,来控制、利用我们,让我们做这做那。贪心、嗔恨心、嫉妒心一上来,再不愿意做的事情也得做。贪心一上来,就迷了;嗔恨心一上来,就骂人了,甚至打人了;嫉妒心一上来,就不高兴了,甚至诽谤了;傲慢心一上来,又开始瞧不起..
为什么晚上不能念心经会招来不好的东西吗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有些人是天生就喜欢佛教信仰佛教,而有些人只是为了祛除自己的孽障才会来祈求佛教的保护,《心经》是信仰者们大多很喜欢念诵的。网上说晚上不能读《心经》,理由是会招来邪灵和鬼道众生,对读经者不利。我很喜欢持诵《心经》,并且昔..
信愿念佛,资粮具足,唯说弥陀本愿海。师父在修行上经历了许多转折,而这些转折与磨练也更坚定了她的信愿。师父初出家时,拼命念佛,她说:那时候在拼昼夜二十四小时念佛,一直拼的时候,因为我病已经这么严重了,死在眉睫,真的会紧张。我很害怕不能往生,睡觉的时候,都不太敢睡。真的是睡觉都要提高..
达真堪布:打开心胸,轻松自在 时间不是修行的障碍,你必须要把生活变成修行。你把佛法里讲的道理弄明白了,去悟,去体会,然后一点一滴的运用到生活中。面对不一样的面孔,才能发挥不一样的智慧;处在不一样的环境,才能体会不一样的状态。在一切对境面前,你都能用心去观,用心去体会,那就都是完美..
达真堪布:教你福报永不竭的秘密世人都喜欢享受世间的福报,而世间的享乐犹如盐水,越享受贪心越增长,越享受越不满足。那我们是不是不能享受这些?不是,而是不能贪着这些。否则贪心、欲望会越来越增长。有多大福报就享受多大福报,这也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躲不掉的。只要没有贪着,没有欲望就行了。我..
达真堪布:我们用善业来消除业障,算是浪费因果吗?黑白业果,丝毫不爽衰。“黑”指的是恶业,“白”指的是善业。无论是恶业还是善业,都不会有浪费,都不会有突然毁灭或消失的时候。如佛在《百业经》中讲过:“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都是从我们的身..
我们在社会上,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要想事业发达,一定要修福;你不修福,你那个事业要发达,很难!修福,就是与一切众生结善缘。你能够跟大家结善缘,才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拥护,才能立于不败不衰之地。古时候人相信因果,懂得修福;现代人不相信因果报应,那就没有法子了。我们看到许多大企业家,确..
现在有的人找这个算命,找那个算命,没有用。这能算得出来吗?能算清楚吗?不可能。也许有些人有神通,也许当时能了知一些,但是这些因缘随时都会变,到时候不一定准确。当时没有说准,可能到时候也有准的;当时说准了,可能到时候也有不准的。所以,别找这个麻烦!相信因果,相信佛就行了。算命不如认..
达真堪布:怕消业困难?你还不知道这个窍诀有些人学佛以后压力很大:“哎呀,我造的业太多了。”“我烦恼太重了,习气太重了……”无需担心。如果你能认真学修佛法,并且在相续当中生起了菩提心,哪怕再深重的烦恼,再严重的恶业,也能立即消除。 《华严经》中有一个比喻:老鼠特别害怕猫,猫一出现时..
达真堪布:怎样念佛才如法?很多人还认为自己在修净土宗,随便念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愚痴!念佛也离不开戒定慧三学。 戒学。若是一点佛理都不懂,怎么受戒啊?哪些是戒?哪些是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得到戒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失去戒体? 戒是清净的意思。若没有如理如..
我们人有六种知觉性: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思想。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具有这六种官能,其它的动物组织就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吃饭、穿衣、睡觉,就像汽车要加汽油。汽车走多了路,就要加油,我们人将能源消耗多了,也要补充。所以人吃饭,就是帮助身体的新陈代谢。食物在人体..
阿弥陀佛!大家好!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注意清净身口意三业,特别要注意这个口业,因为语言是很容易造罪业的,但是有的人不重视。以前有一位尊者,他是释迦牟尼佛座下的一位得道者。有一天他跟大家说,过去生他在拘留孙佛的时候,当拘留孙佛大般涅槃以后,留下很多舍利,那么佛弟子们就建起很高大的宝塔来..
我们已经皈过依的居士,再皈依的时候不需要另起法名,原来你在哪位法师的座下证明皈依起的法号,可以一直用的。不管你在哪位师父下面你都可以称弟子,为什么呢?因为每位皈依的证明师都是证明你皈依于三宝,他是你的证明师,一切三宝都是你的依止处。每一位出家的师父,事实上你可以依止某位师父学经、..
为什么“常随佛学”呢?佛不在世了,佛不在有经啊。所以,我经常地劝我们的道友,你一打开经本,佛对着你说法呢。你不要以为佛不在了,经就是法,法就是佛在跟你说。要有这样一个尊敬心。有这样一个心,那你得的利益、效果非常之大!就这么念着、拿着。甚至有的人,特别在家二众,不懂得,没有学过,拿..
李炳南居士答:既受不杀之戒,固不许直杀,从义理而论,凡涉间接杀,帮助杀,赞叹杀,教唆杀,以及制造杀因,制造杀缘等,俱不应为。不素食者,虽非直接杀生,而是间接杀生,且杀因杀缘,由之而起,故彻底讲,持不杀戒,总以素食为合法。无素食信者一语,当系未有素食信心者之意?不受杀戒,而不素食,可暂方便,如受不杀,便..
刘素云居士对于净空老法师给予的赞叹说:我一定要低调,再低调!顶礼净空老法师!顶礼诸位善知识!净空老法师在大年初一、初二讲《华严经》以及在澳洲追思法会中,多次赞叹哈尔滨刘素云居士,说刘居士是“标准的念佛人”。初一晚上,有师兄说老法师在讲经中赞叹刘素云居士,末学一听,这不是华婧师兄的邻居嘛!末..
可能我的条件和你们比起来比较好,因为我有我的护法,给我创造这个宽松的环境。你说谁不是有一个家庭,我也有丈夫,也有儿女,也有亲朋好友,你说这些我统统放下,你们谁都不要来,我都不理你们了,你们给我让出时间,我要念佛成佛。你这样你给人家做个什么样子?所以我的态度是「工作照样做,日子照常..
所以有同修说,读不读经?什么时候可以把经教放下?师父在讲经过程当中,给我们立了一个标准。有的人也问,说刘老师,你现在读《无量寿经》吗?我告诉你们,我将近三年多没有读《无量寿经》,而是天天听《无量寿经》。师父给我们立个什么标准呢?师父是这样说的,说,如果你有百分之九十九,对这部经认..
此文所说之经,专指《大藏经》。《大藏经》是佛教经、律、论的集合。其中,经是佛说的,律是佛或者其他一些著名的论师所说,论一般是祖师大德所说。上世纪的1922-1934年,日本学者编的《大正藏》是佛教学术界经常参考的版本,但是近年来,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藏经》也受到我国佛教学术界的重视。《..
达真堪布:这样念佛才有用学佛修行的过程一定要如理如法,明理很重要。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最基础的修法都没有,还去学佛信佛,这都是迷信,都是盲修瞎炼,永远成就不了。很多人学佛修行很长时间,但是始终达不到效果,最后都灰心退步了。这是什么原因?就是没有如理如法地学,没有如理如法地修。比如..
【自体爱】 p0597杂集论五卷三页云:又此自体爱,唯是俱生,不了所缘境。有覆无记性摄;而能分别我自体生差别境界。由此势力,诸异生辈,令无间中有相续。未离欲圣者亦尔。临命终时,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爱现行。然能了别;以对治力之所摄伏。已离欲圣者,对治力强故;虽未永断;然此爱不复..
【智证得】 p1151如声闻乘证得中说。二解显扬六卷十页云:智证得者:谓得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
【乐远离不生喜足】 p1311瑜伽四十卷五页云:又诸菩萨,常乐远离;若独静处,若在众中,于一切时,心专远离,寂静而住。不唯于是尸罗律仪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无量菩萨等持;为欲引发证得自在。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