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魔是天魔、死魔、烦恼魔、色蕴魔。观想自己的神识离开身体成为金刚忿怒母,对身体没有贪爱心了,这时摧毁了天魔。自己的神识变成了金刚忿怒母,已经摆脱了生死,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时摧毁了死魔。
四魔是天魔、死魔、烦恼魔、色蕴魔。观想自己的神识离开身体成为金刚忿怒母,对身体没有贪爱心了,这时摧毁了天魔。自己的神识变成了金刚忿怒母,已经摆脱了生死,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时摧毁了死魔。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就是能够知道,佛门中是有很多的佛菩萨,每位佛菩萨的寓意都是不同的,那么今天我们就去详细的了解游戏观音有什么意义吧!观世音菩萨赞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浩浩红莲安足下,湾湾秋月锁眉头。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随缘..
菩萨以福德、智慧为本誓历涉方界,游通化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偈「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金刚在经论中多取其作譬喻,佛说坠落金刚山不能损一毛。金刚山表示万丈悬崖很坚硬,也可比喻人的信念坚固,犹如金刚。心坚固如金刚之锐利,透明无杂,不为诸外道所损伤破坏,..
也称“印相”或“印契”,是表示佛像的各种手势。佛的面相相似度极高,而不同的佛持不同的手印,因此了解手印的类别含义对辨别佛像的种类和名称有重要意义。释迦牟尼常用的手印有:禅定印、说法印、触地印、施无畏印、施愿印,称为“释迦五印”。禅定印:掌心向上,拇指相对,双手相叠置于腹前。表示心..
一天,观音菩萨化作村妇的模样,手拿一个锦匣,内中装一面青铜宝镜,在洛阳街头叫卖。 街上有不少人上前询问宝镜的价格,菩萨说:“我的这面镜子是稀世珍宝,要卖一千两银子,少一文也不卖。”听菩萨这样说,有人就问宝镜珍贵在哪里。菩萨解释道:“这面宝镜,一能照见人心的善恶,二能照出过去的一切..
因缘,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简言之,即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总称为因缘。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有生灭,即因缘生灭;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之结果,称为因缘具合。一切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唯有因,不能生果;唯有缘,亦不能生果,必须因..
话说有一天,观音菩萨化作村妇的模样,手拿一个锦匣,内中装一面青铜宝镜,在洛阳街头叫卖。街上有不少人上前询问宝镜的价格,菩萨说:「我的这面镜子是稀世珍宝,要卖一千两银子,少一文也不卖。」听菩萨这样说,有人就问宝镜珍贵在哪里。菩萨解释道:「这面宝镜,一能照见人心的善恶,二能照出过去的..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只要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不是太执着,就能让心,逐渐的清净下来。心清净了,就会生出智慧,然后再用佛法智慧,拨开迷雾,看穿事实的真相。佛经中有许多这类经典的佛偈,意境深远广博!无论是修行与不修行的人,都喜欢看,有时也会用来参悟。有的也..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十二缘生,是佛教四谛法门的具体展开,详细说明。四谛法门是小乘佛法里面的根本理论,小乘里的缘觉就是靠观十二因缘而开悟,缘觉是声闻乘里的一个果位,在梵文里面叫“辟支佛”,“辟支”意思是“缘”,“佛”翻译过来叫“觉”,所以缘觉就是辟支佛。辟支佛跟阿罗汉..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一、无明,指心的无知,包括不明善恶、不明佛法教义,这是..
十二因缘法是佛学的基本道理,在佛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年佛陀于菩提树下参悟之时,正是悟到了十二因缘法,才证悟佛果的。十二因缘法揭示了有情众生,于生死大海流转不息的前因后果。十二因缘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
1、来源不百同。因缘是佛学术语,佛经翻译时大量借用了华夏文化已有的概念,”因缘“正是这样的概念。姻缘是汉语词语。由古代发展而来。“姻缘”大约在佛教传入后受“因缘”影响而产生,直至元明时期,二者仍通用。2、意思不同。因缘是因,因是事物生起的源头,缘是事物生起的辅助条度件,有因有缘,必然..
1、【因缘】(术语)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果)。大乘入楞伽经二曰:‘一切法因缘生。’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长水之楞严经疏一之上曰:‘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
身穿千叶衣。古印度东南部就有一个夏帕拉族,以树叶为衣。婆罗门教女神亦有此形象。长安有一对孤儿寡母,丈夫患肺痨去世了,母子二人无依无靠,以乞讨为生,城中开米粥铺的何氏夫妇收留了他们,把母子二人留在粥铺里帮忙,何氏夫妇还经常把每天余下来的粥救济那些没有饭吃的穷人们,百姓都说何氏夫妇..
对于云岩昙晟禅师我们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唐代禅宗的高僧,特别是他的《宝镜三昧》文辞简练,却奥义无穷,将洞山一脉的修持精华,悉数包容其中:如是之法,这本来现成的大法,佛祖密付。佛祖已经密相传付。汝今得之,你现在既已得到它,善宜保护。就应当好好去保护。银碗盛雪,银碗里面盛著白雪,明月藏鹭..
昙晟禅师(782~841),俗姓王,钟陵(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建昌(今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人,唐代禅僧,少年时期出家,受具足戒后,参马祖道一禅师,二十年没有开悟,可见他的机缘不在马祖道一那里,尽管道一禅师非常著名。后来去造访药山惟俨禅师,惟俨禅师问:从哪里来?昙晟禅师回答说:从百丈禅师处来..
佛教指妨碍修行的罪恶,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我们呼吸没有停,我们脉搏跳动没有停,睡着了它还不停,还在造作;我们每一个器官,内脏器官,它在那里运作也没有停止..
第一个靠戒,戒就是改,改掉毛病,改掉习惯,改掉脾气,去掉贪和瞋。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习惯,或者是脾气,“我这个人就是直,有啥说啥”,能行吗?连不懂装懂都是口业,更别提不敬佛不敬菩萨。不改不戒,照喝酒照吃肉,怎么修心?戒是戒定慧中的基础,只有改了戒了,才能减少业障的产生,才能定住,才能不..
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膝上,袈裟上挂了很多珍宝。表三十三身中之长者身。普门品说:“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车渠、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於大海,为其黑风吹其船舫,飘至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即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菩萨而..
坐禅是得复禅定的基础,经上说:深修禅定,能获得五种神通。要断除一切烦恼,必须有禅定的工夫,因为只有禅定,才能发显般若智慧,包括诸佛成道,入般涅盘,都在禅定中。 坐禅是打坐和参禅合并的语词,如只有打坐而没有参禅的工夫,制犹如在黑山洞窟里坐,是绝无开悟见性的可能。反之,打坐是参禅的基..
学佛的人都知道,坐禅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达摩祖师当时面壁九年,他的面壁其实也是一种坐禅,但是禅宗传到六祖慧能这一代,似乎他对于坐禅这一法门并不赞同,因此,我们在《坛经》中看到他说的一首偈子,即:“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 功课”在这里,六祖认为人的这个身体不过..
坐禅入定是佛教里修行的一项,坐禅就是打坐,之后心无杂念进入一种忘我妙不可佳的状态。入定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
初学坐禅以“念息”为入门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门。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缘身心而出入变化的,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学,对修息──呼吸,极为重视。如何修念息?念息方法有六种:数、随、止、观、还、净;前三法是“禅定门”,后三法则是依定起观的“智慧门”的..
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法总持又名闻总持,即对佛的教法闻持不忘;义总持是对诸法的义理总持不失;咒总持是菩萨依定起咒,持咒神验,袪除众生的灾患;忍总持是菩萨凭著实智,忍持法的实相而不忘失。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
(1).佛教语。梵语陀罗尼的意译。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具备众德。亦指咒语。《维摩经·佛国品》:“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景德传灯录·阿难尊者》:“多闻博达,知慧无碍,世尊以为总持第一,尝所讚叹。” 宋 苏轼 《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诗:“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 江 东..
当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多多的念诵和感悟,这样我们能够体会到的含义才会更加的多,同时对一些智慧也会有所感悟,其中念、定、总持就是其中一个,那么我们就去了解念、定、总持是什么意思吧!南先生:对于这个「念」,究竟有没有正确的了解?有许多人基于对禅宗不正确的认识,引述六祖所说「无念..
等持是说的定中的百状态,比如打坐,阁下用观呼吸这种方式,当然念佛也可以,你观呼吸,刚开始还是比较散乱的,掉举的,后度来你练习得非常纯熟了,甚至不需要观呼吸这种方式了,心能够按住在那种清净相续的状态上,长时间没有一丝杂乱,这种就叫等持。其后为等至,其前为等引,当然都是属于修学定学的..
念定总持是三个,念、定、总持,但是相关联、相统一的三个,所以经常放在一起。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因为佛法无多子。念是正念。比如念阿弥陀佛,世念消时,道念遂生,心纯是法。如是念佛,则为正念。若夹杂世念,心不纯净,则为邪念,心亦不定。正念则净,不挠不乱,心亦在定,是名正定。总持,就是总体..
【陀罗尼(梵 dhāraṇī,藏gzun%s)】意译为总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恶法不起的作用。后世则多指长咒而言。按梵语,系依具‘持’义的语根所形成的名词。意为能总摄忆持。《大智度论》卷五云(大正25·95c)∶‘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
在佛教中,“总持”为梵语陀罗Dhamacron;randotblw;i,译言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之义,以念与定百慧为体。菩萨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忌谓之持。’等持度的意思是:对一所缘而平等的平正的保持与安置其心与心所;是故以那法的威力而使..
什么叫“等持”啊?等持就是定力,也就是自己的心能保持平等不起波澜,不管外境怎么影响你,你的心就像澄净的海水一样平平静静不起波澜。我们平常妄想不断,这个就是心水起了波澜。所谓的等持,就是一种定境。我们经常打坐修的就是这种力量,让我们的心静下来,不要乱起波浪,这个就叫等持。等持又叫等..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