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修密法是蛇在竹筒中一样,或上或下吗? 答:别解脱戒也好,菩萨戒也好,若是你犯根本戒了,没有来得及忏悔,就要下地狱,还有别的去处吗?都是一样的,只是密法里说的严格一些而已,没有别的区别。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根本没有进入密乘。真正进入密乘以后,境界是很高的,修行功力也特别强,就很少有犯戒的事了,基本上是不会堕落的。即使犯戒了,里面也有很多善巧方便,能够很快恢复戒体。
相关推荐
祠部筒
《敕修清规·装包》云:“衣被束前后包,插祠部筒、戒刀。”《禅苑清规·装包》云:“先插戒刀于右腋下,次插祠部筒于左腋下。祠部袋用绛或带络肩上,更用绛带一条横系腰间。如未打后包,以前系挂定,倒翻起祠部筒,然后上为包,更是便。”旧说曰:“自唐已来,度牒外有祠部牒。见〈簿券〉类。牒,竹筒..
三摩提
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谓是心从无始已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如蛇入竹筒内。

达真堪布:真有钱了,你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达真堪布:真有钱了,你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谁都愿意赚钱,但不是谁都有这个福报的。世间的财富也是修来的。如果命中没有,你再努力也没有用。种善根、修福德是因,努力奋斗是缘。没有因只有缘,不可能成功。农民种地时,如果只有肥料,没有种子,不可能长出庄稼。有些人拼命地、不择手段地求财,就像没..

达真堪布:有三类因果成熟最快,基本都是现世成熟现世会报
果报的成熟有三种情况:现世现报、来世再报、生生世世以后再报。好比我们种庄稼一样,有些庄稼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收获,有些庄稼几个月后才可以收获,有些庄稼甚至要一年后才能收获。在哪些田里“种庄稼”收获快呢?佛讲,在福田、恩田、悲田里播种收获快。福田是佛、菩萨、上师。他们是种福最好的良田,..

达真堪布:正视缘法的迁变
达真堪布:正视缘法的迁变 现在很多学佛人都是这样的心态:今天念佛了,参加法会了,身体上有点舒服了,家里平安了,事业顺利了,就觉得学佛有意义,佛有加持,上师有加持;明天身体有点不舒服,家里又出事了,工作上有点坎坷了,就觉得学佛、修行没有意义,上师三宝也没有加持了,然后心里开始产生怀..

达真堪布:清扫卫生也是清净自心
达真堪布:清扫卫生也是清净自心家里一定要打扫干净,一定要保持整洁。否则,家不像个家,一点也不规整,乱糟糟的,很容易让别人起烦恼。我们看着脏乱,这就是我们的业障烦恼。我们擦灰尘,就是擦业障、擦烦恼,这是一种修行。我们把家收拾整齐了,心里也就干净了。通过这些方法,烦恼、习气、业障自然..

达真堪布:有勇气做大事,小事自然成功
达真堪布:有勇气做大事,小事自然成功一个智者考虑的是长远的利益。对于今生与来世,他会考虑来世的利益;对于眼前和将来,他会考虑将来的利益。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有智慧的人目光长远,你有这种勇气,能去做大事,这些小事自然就成功了。 暂时的利益重要还是永恒的利益重要?永恒的利益重要!暂..

达真堪布:最危险的梦
达真堪布:最危险的梦魔王波旬有几个手下,叫做贪嗔痴慢疑。魔王波旬在背后指使,来控制、利用我们,让我们做这做那。贪心、嗔恨心、嫉妒心一上来,再不愿意做的事情也得做。贪心一上来,就迷了;嗔恨心一上来,就骂人了,甚至打人了;嫉妒心一上来,就不高兴了,甚至诽谤了;傲慢心一上来,又开始瞧不起..

达真堪布:打开心胸,轻松自在
达真堪布:打开心胸,轻松自在 时间不是修行的障碍,你必须要把生活变成修行。你把佛法里讲的道理弄明白了,去悟,去体会,然后一点一滴的运用到生活中。面对不一样的面孔,才能发挥不一样的智慧;处在不一样的环境,才能体会不一样的状态。在一切对境面前,你都能用心去观,用心去体会,那就都是完美..

达真堪布:教你福报永不竭的秘密
达真堪布:教你福报永不竭的秘密世人都喜欢享受世间的福报,而世间的享乐犹如盐水,越享受贪心越增长,越享受越不满足。那我们是不是不能享受这些?不是,而是不能贪着这些。否则贪心、欲望会越来越增长。有多大福报就享受多大福报,这也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躲不掉的。只要没有贪着,没有欲望就行了。我..

达真堪布:我们用善业来消除业障,算是浪费因果吗?
达真堪布:我们用善业来消除业障,算是浪费因果吗?黑白业果,丝毫不爽衰。“黑”指的是恶业,“白”指的是善业。无论是恶业还是善业,都不会有浪费,都不会有突然毁灭或消失的时候。如佛在《百业经》中讲过:“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都是从我们的身..

达真堪布:算命,能算准吗?
现在有的人找这个算命,找那个算命,没有用。这能算得出来吗?能算清楚吗?不可能。也许有些人有神通,也许当时能了知一些,但是这些因缘随时都会变,到时候不一定准确。当时没有说准,可能到时候也有准的;当时说准了,可能到时候也有不准的。所以,别找这个麻烦!相信因果,相信佛就行了。算命不如认..

达真堪布:怕消业困难?你还不知道这个窍诀
达真堪布:怕消业困难?你还不知道这个窍诀有些人学佛以后压力很大:“哎呀,我造的业太多了。”“我烦恼太重了,习气太重了……”无需担心。如果你能认真学修佛法,并且在相续当中生起了菩提心,哪怕再深重的烦恼,再严重的恶业,也能立即消除。 《华严经》中有一个比喻:老鼠特别害怕猫,猫一出现时..

达真堪布:怎样念佛才如法?
达真堪布:怎样念佛才如法?很多人还认为自己在修净土宗,随便念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愚痴!念佛也离不开戒定慧三学。 戒学。若是一点佛理都不懂,怎么受戒啊?哪些是戒?哪些是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得到戒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失去戒体? 戒是清净的意思。若没有如理如..

父母都是一样的
父母都是一样的这里的父母不单单是指人类,还包括了一切众生。所在所有在民间网站看病的病友,真诚的劝你们不要现有杀害众生的生命了,现在你们很有福气在这接受各位先生的疹治,我想各位像三七,刘老师这样的大师真正的目的是要挽救我们的心灵,若要世上没有战争,病痛,只有众生不杀害众生啊,可怜动..

开愿法师:我们认为的对与错,和佛的标准是一样的吗?
同修:师父,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是不是只是一个时间段?比如在这个时间段觉得可能是错误的,但是过了这个时间段说不定又是正确的?师:你认为的对和错的标准,和佛的不一样。佛说的对错是从理体上说的,你扭曲了理体的作用,是错的,回归到理体的本来面目才是对的。就像老祖宗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样,这个“..

达真堪布:这样念佛才有用
达真堪布:这样念佛才有用学佛修行的过程一定要如理如法,明理很重要。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最基础的修法都没有,还去学佛信佛,这都是迷信,都是盲修瞎炼,永远成就不了。很多人学佛修行很长时间,但是始终达不到效果,最后都灰心退步了。这是什么原因?就是没有如理如法地学,没有如理如法地修。比如..
妄语增上果
【妄语增上果】 p0630瑜伽六十卷五页云:若器世间,农作行船世俗事业,不甚滋息,殊少便宜,多不谐偶,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妄语增上果。
远离展转斗诤圆满六种
【远离展转斗诤圆满六种】 p1259瑜伽一百卷六页云:远离展转斗诤圆满,略有六种。谓离六种斗诤根故。此中六种斗诤根者:谓忿恨等;广说如经。
庆喜
【庆喜】 p1339瑜伽九十一卷九页云:庆喜者:谓彼有情,于法随法,勇猛正行;即应如实赞悦,令其欢喜。
成就三十法升安善趣
【成就三十法升安善趣】 p0668 法蕴足论一卷六页云:成就三十法,身坏命终,升安善趣,生于天中。何等三十?谓自离杀生,劝他离杀,见余离杀,欢喜慰喩;广说乃至自起正见,亦复劝他、令起正见,见起正见,欢喜慰喩。若有成就此三十法,身坏命终,升安善趣,生于天中。..
五边
指五种边见,相对于“中道实智”。即:(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无,(五)非非有非非无等五种着边之法。前四句乃就所缘之境,后一句则就能缘之观,依之而建立五边。依通玄钞所载,第一执有是增益谤,第二执无是损减谤,第三执亦有亦无是相违谤,第四执非有非无是愚痴谤,第五执非非有非..
允文
(805~882)唐代僧。秀州嘉禾(浙江嘉兴)人,俗姓朱。字执经。自少入道,及长,精通相部律及中观论。唐开成元年(836),止於越州嘉祥寺,敷阐毗尼。后移居静林寺讲涅槃,学众逾千。会昌法难之后,住越之开元寺,宣讲律乘。中和二年六月入寂,世寿七十八。师素通儒典,善为文,尝自撰墓志,详述志业..
翳迦珊尼
梵语ekāsanika,巴利语 ekāsanikavga。意译一坐食、一食、受一食法。为十二头陀行之一。修行者以屡次求食,妨碍修道,故一日中仅求食一次,称为一坐食。[中阿含经卷五十、四分律疏饰宗记卷五本](参阅“十二头陀行”346) p6492 ..
日照四洲
据起世因本经卷一载,劫初世间黑暗时,忽然出生日月及诸星宿,遂有昼夜年岁时节。日从东方出,绕须弥山半腹而行,照于四洲,遂有昼夜之不同。四洲指:东弗婆提(胜身)、南阎浮提(胜金洲、赡部洲)、西瞿耶尼(牛货)、北郁单越(胜处、俱卢洲)。 法苑珠林卷四将日照四洲、昼夜不同之情形列举四种,..
出家四愿
指世尊初欲出家时所发之四种愿。即:(一)愿济众生困厄,(二)愿除众生惑障,(三)愿断众生邪见,(四)愿度众生苦轮。[普曜经卷四] p1559
识食
梵语vijāna-āhāra,巴利语 viāna-āhāra。四食之一。指认识作用。以精神为主体而保持生存状态者,称为识食。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苦乐品(大二·六五六下):“彼云何为识食?所念识者,意之所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是谓名为识食。”[杂阿含经卷十五、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俱舍论..
他力念佛
“自力念佛”之对称。指全力投托于弥陀之本愿力,此时之称名念佛即称他力念佛;反之,若以自力求开智慧、积功德,则其所作之称名念佛,或观念念佛,均称为自力念佛。 p1540
他比量
因明用语。梵语parārthānumāna。又作他比、为他比量。为因明三比量之一。即以他许(问难者之同意)之法所立之量(论式)。依“自比量”确知自己(立论者)所立之义,更为破他所立之义,而以敌者(问难者)所许之法立量,称为他比量。作他比量时,必于宗(命题)中置“汝执”等简别之词。他比量又可..
方便般若
(一)谓圆常大觉之方便之德。为三般若之一。方便,犹言善巧。谓方便之德,非寂而寂,善巧分别诸法,故称方便。即指道种智。[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参阅“三般若”603) (二)指方便智与般若慧。证达实理,称般若慧,得此慧者,心行寂灭;通权谋之智,称方便智,得此智者,备省众机。[往生论注卷下] p14..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