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正意义,难道不是培养你的智慧,
借着它找出所有问题的答案吗?
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吗?
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
允许你自由的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
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
教育的真正意义,难道不是培养你的智慧,
借着它找出所有问题的答案吗?
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吗?
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
允许你自由的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
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
【六师外道】为古印度佛陀住世时代,中印度一带势力较大的六种外道。外道亦作外教、外学,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是佛教称其他教派的名词。最早,这一名称并不含有贬抑的意义。它的原意是说:‘神圣而应受尊敬的隐遁者’,意思是苦行者、正说者。佛教自称内道,经典称为内典,佛教以外的经典称外典。到..
乃指表示事物意义之两种方法,即:(一)遮诠,即用否定方式来显示某一意义者。(二)表诠,即以肯定方式表示者。(参阅“遮诠表诠”6191) p218
真言宗用以解释梵字真言等诸字门之意义的十六种方法。即:(一)遮情,遮凡夫之迷情,觉法性之无相,不住一法,不着一相,无执无著,修行佛道。(二)表德,于一一法不论邪正,悉了本不生之理,于所见境界表显真言之功德。(三)浅略,即其意义浅显、内容简略。(四)深秘,言外含有深奥之意义,非其机不授之。..
在显教是指能了知各种经典意义的人,在密教是指能了知秘密之事相的人。
1、迷与悟都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大家空的体性一样,故谓一如,这是空宗所显的意义。2、迷如冰,悟如水,迷悟同属一体,叫做一如,这是性宗所显的意义。
真正修道的人,到什么地方都不能贪图享受,希望人家准备好菜好饭吃,或者好地方住,不可以有这种念头。人家对自己好就高兴,稍为不圆满就不高兴;修道的人有这种念头,就是种堕落的因。一般人不是供养我们的色身,是供养我们的法身慧命;能吃饱了,有地方住,这已经不错了。我告诉你们,我在参方的时候..
你要是单单记得〈大悲咒〉,单单学过〈大悲咒〉,而不诵不持,这是没有用的!你必须要诵。诵,就是离开书本来诵念〈大悲咒〉。持 ,不是今天诵念,明天就不诵念,后天又诵念了;这个持,就是持续不断的意思。你今天念一百零 八遍,明天也要念一百零八遍,后天也要念 一百零八遍,天天这么继续不间断的..
玛吉拉准年轻时,就学习了所有的大乘般若经典,为她日后的修行打下了基础。但她的一位老师索南喇嘛告诉她,修行不能仅仅停止在书本上,般若智慧的教法一定要与身心行为相联系。你似乎已经学习了所有的般若经典,但你真正明白经典的内涵吗?索南上师问。我明白。玛吉拉准回答。那么,请你给我解释一下。..
从供灯放生等善行谈何谓真正的福报◎ 普巴扎西弟子:顶礼上师!特别修行五年以上的人,也包括我们自身,就感觉修一段时间之后会碰到一个巨大的障碍,有的导师就建议你这是福报不够,赶快去供灯、去放生、 上师:我想,讲这句话的导师没真正理解什么叫做福报,我们平常所修行的一切都是在创造福报,福报..
惟觉谈禅:真正的财宝--清凉问题一如何灭去嗔火,从佛法中得到清凉舒畅?老和尚开示:若心当中不容易平静,就是烦恼。烦恼的根源就是贪、嗔、痴三毒,每一个人都有这三毒。尤其嗔心如一把火,最严重。所以佛经里说:火烧功德林、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心当中有欲火、嗔火、饥火,这三把火使我们的心..
家长以身作则教孝教育孩子孝心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有一位女老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她深刻地体会到学了就应该要落实,但她觉得自己的孝道还有一段差距,所以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开始力行孝道。五一放假也正好是她的生日。那天,她的外婆在家,她摆了三张椅子,请外婆坐,请爸爸..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是举行七天专门念佛的修行活动。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集中一定的时间,..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证严法师佛陀出去托钵,路过皂宫的楼阇,看到难陀和爱妃正在享受人间的爱欲之乐,难陀看到佛陀从远处渐渐走近,佛陀的庄严使他生起一股敬重之心;因此,难陀不由自主地从楼阇下来,走到佛陀面前合掌向佛陀顶礼。佛陀很自然地把钵交给他,难陀接过之后,佛陀又说:跟我走!难陀就捧着钵..
积累功德九种方法达真堪布作为修行人,我们都想行持善法、积累功德。但行善不是谁都能做到的,积德就更不容易了。怎样才能行持善法、积累功德呢?有九种方法。第一,深信首先就是要深信。深信是从明理中产生的,首先要明白这些佛理。明白了佛理,才能产生真正的信心。在不明理的情况下,盲目地信仰,这..
化缘一词,本极庄严,比如释迦世尊,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因缘,即为化缘,即为化度众生的因缘;教化众生,度过生死大海,便是化缘。如来入灭之时,还说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也就是说:佛为化缘而来世间成佛,佛虽入灭,化缘未绝。此一尚未完满的化..
圣严法师佛教中有结缘的说法,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支持、协助,共同走上良善、光明的道路,所以广结善缘其实就是普度众生。但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来与他人结缘呢?无论是用物质的援助或情感的关怀,只要不离开佛法的精神,都是与众生结缘的方式。一般人多半是用物质来与他人结缘,但如果懂得佛法..
佛教智慧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探讨一、佛教的智慧在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智慧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佛教的佛,是佛陀音译的简称,佛陀即觉者,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彻明了的人,而觉者,就是具有圆满智慧的人。佛教经典里的《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经》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两部经典..
不与而取他物,暗中取得,名之为偷盗(梵语adattadana)。物物有主,非分之财,求之不得犯偷盗大丧良知,非义也,不能入佛道。若偷取、劫取、骗取、胁取、恶性赌博、经济犯罪、偷税,走法律漏洞皆犯偷盗之嫌。偷盗(梵语adattadana)之罪报轻重有别,若盗十方僧物,现前僧物,其罪重于杀八万四千父母及五逆..
济群法师完美人生是相对而言的,真正完美的人生,只有佛菩萨方能圆满。通常所说的完美,是具足有利于修行的身份,可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那么,这一身份具有哪些特点?可归纳为八点。以下具体说明这八种圆满。第一是寿量圆满在过去生种下能感得长寿的业力,才有更多时间修行、弘法,长时间地积累福德..
专门教育自己僧教育家,终生致力于自身教育。这是我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到目前为止最根本的修行心得。问:既然为僧,就应当利益一切众生,并教化一切众生,此乃佛陀之教导,法师为何专门教育自己呢?答:专门把自己教育好,就是在利益一切众生,也就是在教化一切众生。否则,教育不好自己,却去教育别人..
佛源老和尚心中默念,或持咒,或念佛,或参话头。心中用什么功人家是看不见的,打妄想人家也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在于自己。自己觉得念阿弥陀佛心不散乱,那就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释迦佛,心就是释迦佛。参话头无论你参念佛是谁也好,参拖死尸是谁也好,参万法归一也好,参狗子..
昨日讲净土法门,今天讲护国息灾法会之意义。所谓护国息灾云者,是国如何护,灾如何息。因是欲达此项目的,有二种办法,一者临时,二者平时。如能平时茹素念佛,以求护国息灾,固有无限之功德。即临时虔敬而求护息,亦有相当之效力,不过仍以平素大家护息为好。盖平素大家茹素念佛,愿力相接,则邪气消..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尤其是马祖道一的弟子慧海,他在《顿悟入道要门》..
◎ 宽 毅又是一年草长鸢飞,陌上花开,桃红梨白的好不热闹。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想,在这样朝气蓬勃的春日里,做一些没意义的事情是很有趣的--比如思考--花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没有标准答案的,即便有,也不过见仁见智。就好像有人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样,所得的答案,一向是既精彩又不同..
送子观音的审美意义◎ 孙绪会《法华玄义序》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妙是佛家对一切至美之物的命名。可见在佛教里,不可恩议是与美的观念相联系的。佛教审美有几个特点:第一,超越性,世俗眼光看来不可思议常常在佛教看来是美妙至极。比如释迦牟尼作为世尊,他的形象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被赋予..
◎ 莲 池(著) 吴锦煌 (译)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者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然安居之为利益乎?岂曰:王臣护法,信施恭敬,上不役于官,下不扰于民,而有自然清闲逸乐..
何为结夏安居?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安居一般在夏季举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举..
惟贤法师一、学佛首先要念苦你们今天能够皈依三宝,走向学佛之路,这是一条解脱、觉悟的光明大道,是好事情。学佛首先要念苦,念苦才能发出离心,不念苦就发不了出离心,若只图眼前之乐,对生前死后的事都不管,那就是懵懵懂懂的一辈子,没有觉悟,本来生活在苦中或者在苦中作乐而不觉得。苦有苦苦、坏..
教育当小孩子玩火,被火烧着时,他就会知道火不好玩。但如果他忘记火会烧人,他仍然会去玩火,等到再次的被烧着,他对于火的记忆便会加深。对教育无知的小孩而言,当讲、骂都进不了小孩的脑海时,就要用打。通过打就能加强记忆的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方法。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件很简单的事,但事实却非如此。因为在..
浴佛的意义◎ 衍慈释迦略史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四月初八佛陀诞生在印度迦毘罗卫国(尼泊尔境内)为净饭王太子,俗名悉达多,从幼聪智非凡,文武双全,样样精通。二十九岁弃王位及一切荣华富贵,于二月初八出家,参学五年,在雪山苦行六年,三十五岁十二月初八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七十九岁..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