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修行人,不是没有烦恼,而是面对一个烦恼,解决一个烦恼;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同体众生痛苦,内心生起慈悲。我们要放下心中执念,不要刻意去逃避烦恼痛苦。使心无挂碍、念不凝滞,让身心变得通透,才是修行真正目的。
相关推荐
成就
所谓成就者,即事前之目的,事后之归结也。小乘既明业感,故求脱离,至得成就解脱入灭之果也。
解脱(二)
解脱者,解、谓解释,脱、谓脱离。解释苦因,脱离苦果。解已脱已,即大自在。小乘目的,即为成就其解脱耳。
即身成佛
一、即身成佛的语义即身成佛的简单解释是:不须改变现在的肉体,能够成为正知正觉的佛。成佛是学佛的人所期望的唯一目的,无论是学显教或者密教,都希望从生死的凡夫转入到佛果的圣位,不过因为显教和密教在开始发心和修行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因此达到这一目的的时间就有迟速不同,而肉体和..
涅槃
【涅槃】又作泥洹、涅槃那,意译作灭、寂灭、灭度、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大般涅槃。原来指的是吹灭,或表示火渐渐熄灭的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的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的实践目的,故表佛教的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
谄心所
【谄心所】唯识宗立五位百法,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谄者谄曲,为了取得别人欢心而阿谀谄媚,以达到自己谋求的目的。成唯识论曰:‘云何为谄,为冈他故,矫设导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见《成唯识论》卷六。..
木鱼
以木制成的鱼,在读诵经文时叩击之。据说鱼类昼夜常醒不眠,今以木雕刻成鱼形而叩击之,目的在警惕世人不可昏沉懒惰,应该昼夜精勤修行佛法,直至成功为止。
三般若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贯的。..
五种邪命
一、诈现异相,博取信仰,如辟谷、得道、神通等事。二、自说功德学问。三、占凶吉相。四、高声现威,大言壮语。五、说所得供养之多,以动人心。此五种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利活命,故名为五邪命。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嗔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脱生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
四摄法
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布施摄是对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著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要身口意诸行皆有..
八啭声
(名数)梵语之名词。曰苏漫多声Subanta(Sup+anta)。此苏漫多声,有八种之语格,称为八啭声。一曰体声,又名泛说声,梵语为你利提势 Nirdeśa(-e),此为主格,乃泛说物体之语也。二曰业声,又名所说声,梵名为邬波提舍泥Upadeśana(-e),此为宾格或目的格。自主格言之,则为宾格;自作业之目的..
三角坛
(修法)真言行者,修护摩时。由其修法之目的如何。或用圆坛,或用方坛,或用莲华坛,或用三角坛,或用金刚坛,即胎藏之三种,金刚之五种是也。而所以用三角坛者,以阿毗遮噜迦法,即降伏目的而修之法也。..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出世,离开人间;涅槃,已达超越生死,完全觉悟之境界,乃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佛典中并无“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之语,惟一般民间或通俗小说多援引“佛”、“出世”、“涅槃”等佛教名相,凑成此语,来形容人昏迷不醒之时,灵魂已出窍之情形。 p45 ..
九方便
乃密教修胎藏界法时所诵之九种偈颂。大日经卷七载,灭迷之方式(方便)有九种,称为九方便。即:(一)作礼方便,礼敬佛、法、僧三宝。(二)出罪方便,忏悔罪障。(三)归依方便,信仰佛、法、僧三宝。(四)施身方便,献身如来教,依法修行。(五)发菩提心方便,发愿达成佛教之真实目的。(六)随喜方便,随喜他..
行愿
指修行与誓愿。行与愿必须合一,若只有愿而无行,则永远不能达到目的。
灰身灭智
二乘人断了三界的烦恼之后,便入于火光三昧中,烧身灭心,而归于空寂无为的涅槃境界,这也是二乘行者的最终目的。
经行
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目的在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的现象。
黄国达: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些重禅定。但佛法的宗旨不外离苦得乐、自觉觉他;无论任何法门,都要能达到心灵品质的..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解脱烦恼的力道和效果上,减弱很多,其中的原因很微妙..
自然智、清净智、无分别智,作这样的修行
修行,最重要的是,发现、利用和使用自然智、清净智或无分别智。自然智、清净智和无分别智,三个词是对同一本体的不同的描述,它们所指的都是同一颗心——我们原始的心、本来的心、本体的心——那颗被称为真心、妙心或佛心的心。自然智,是说在你的思维意识发动或进来之前,某种知已经存在,它是一种自..
五戒十善该怎么修行
五戒十善,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讲解,可是“三岁孩童都道得,八十公公行不得”。纵然有人行得,但要做得圆圆满满,却是很难办到。佛法,是重修证的,不是知道一些就算数的,如能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知而不行,则等于无知。 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
为什么要修行五加行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道路上会不会取得成就,都取决于五加行修得怎么样!我们知道如果不断除和摧毁阿赖耶识,永远不可能证悟空性。那么依靠何种特殊力量,我们可以断除阿赖耶识,开启心的本性?所有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我们要证悟唯一的办法是:一、修五加行,让自己的根基成熟;二、找..
怎么消除修行中的妄念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如果我们平时念经念佛念咒,口中非常熟练地就念了出来,可是心里照样妄想纷飞,这样就得不到法益。为什么是这样,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状况就是意识心对于所念诵和背诵的内容已经很熟练,记忆力也非常好,可以不经过意根的深细思量就可以流利地诵出来。这样意根闲着无事,就..
解决修行中妄念的步骤都有哪些
当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发现有妄念的出现,是要及时解决的,这样对我们的感悟才会更加的有好处,但是大家也是要知道解决妄念的步骤都有什么,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消除。首先,是对妄念的识别。如果不能意识到妄念,那就谈不上消除它。但是,妄念如同心猿意马,很难捕捉到它的影子。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没有想..
成佛的五十二个阶位及修行次第
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
唯识宗有什么修行方法
1、名寻思是指“于名唯见名”,因为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为起想见言说而假名安立的,并没有实性。名称虽以呼召事物为用,但却不是事物本身,比如说火不焦唇,说水不解渴。故《肇论》有言“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2、义寻思又称事寻思,是指“于事唯见事”。即色等事的本质是离于言说的,并没有一个真..
杨维中: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
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以性起说为根基的华严宗,便于解释净法的生起而拙于说明染法的存在。为弥补此拙,华严诸师以三性同异和染净缘起结合而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染净、真妄之生成转换系统。这一系统就是华严学的真妄交彻学说。将依真起妄和称..
杨维中:《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作为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华严经》有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代更是以之为主要典据成立了华严宗,并传入日、韩等国。关于《华严经》的宗趣与经义,古来同样有不同的理解。南朝齐代..
郭耀华:第一章 第一节 藏传佛教宁玛派及九乘修行介绍B
第一章第一节(五)九乘判教1、九乘作为宁玛派的一种判教观,它的提出有两个根据。首先,它是根据佛教各宗派在印度产生和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及各种经论的不同教义提出来的。宁玛派对印度佛教显密大小乘思想按其本来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统一安排,确定次序的先后和教理的深浅,并且把本宗派尊奉的大圆满阿底..
郭耀华:第五章 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
第五章 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北魏时代达摩祖师从南天竺(南印度)来汉土,传授教外别传,佛门正法眼藏禅宗一脉,成为东土初祖,当时梁武帝大兴土木兴寺施僧,因为功德广大,达摩祖师入朝时,跟梁武帝说毫无功德可言,梁武帝非禅门龙..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