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初见性人是否脚跟就点地了?照这条路走下去,后来还要来个大翻身。对吗?
元音老人答:初悟只是法身边事,成道的路还长,要精勤走下去。下面还有法身正位和法身向上。什么是法身正位,磨炼到一定程度习染消融了,能度化自在,发现神通。心中污染未去,神通就不能显现。心不动,压住不动还不行,须自自然然地不动,一点儿不著相,一点不追求才行。
问:初见性人是否脚跟就点地了?照这条路走下去,后来还要来个大翻身。对吗?
元音老人答:初悟只是法身边事,成道的路还长,要精勤走下去。下面还有法身正位和法身向上。什么是法身正位,磨炼到一定程度习染消融了,能度化自在,发现神通。心中污染未去,神通就不能显现。心不动,压住不动还不行,须自自然然地不动,一点儿不著相,一点不追求才行。
子题:病时、脚跟劈、作衣时、施衣时、道行时、船上时、大众集时、沙门施食时、衣时、劈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一、本律七缘)律中,不犯开七缘:一、病时者,下至脚跟劈。善见云,砂土入中不能行。二、作衣时者,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则五月是也。三、施衣时者,如前背请戒。道船二行为四、五..
鼎州德山仁绘禅师,僧问:「如何是不动尊?」师曰:「来千去万。」曰:「恁么则脚跟不点地也。」师曰:「却是汝会。」上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山僧即不然,至道最难,须是拣择。若无憎爱,争见明白?」..
但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我们要晓得,这色身、这肉体、这躯壳不是我们自己。我们真正的本体,是即空而即寂,就是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这样一个东西,而不是这个躯壳。这个躯壳是慢慢变化的,由少而老,由老而死。不要认这肉身,肉身就是色体,这色体不是自己。千..
问:师父曾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为何极乐世界亦是重男轻女? 宣化:为何生于西方净土名为极乐世界?因是永乐无苦,不像世间之乐极生悲,故曰极乐。昨天我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今天亦可说没有男人。你们一定想,法师乱说话,其实你们怎样问,我便怎样答,随机应答,但大家都要明白“大道不分男与女”..
佛像,即佛陀造像,为住持三宝之一,象征佛宝。关于佛像起源,《增一阿含经》记载:释尊在世时,曾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未还,信徒优填王与波斯匿王思佛心切,各以牛头栴檀与紫磨金塑佛形象,用以供奉,见之如对佛前。佛陀入灭后,佛像更成为神圣的象征,为信徒瞻仰、礼拜、供养。佛教造像之首要目..
问:请教师父,如果有人家庭不幸福,离婚断了这个恶缘,是否比忍气吞声高明呢?对于没学佛的人来说?宽见法师答:若无智慧,以嗔恨心、报怨心行之,两者皆不高明;若有智慧,深信因果,以平等心、包容心、无所求心,离婚或不离,则皆应理,俱属高明。..
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殷商以降的鬼神崇拜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一144年)正式创立教团算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的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华传统..
你是否冷落了你的灵魂?祈祷是几乎所有宗教修炼的重要内容。佛教中重要的百字明咒,内容其实是一段很长的祈祷文。离开了祈祷,便不可能有宗教。祈祷的本质是向往。向往一种比人类更伟大的存在。在这种向往中,我们在渐渐远离了贪婪、仇恨和愚痴。在密乘中,大多向其开派大师和上师祈请为主,格鲁派的“米遮玛..
◎陈亦新:什么时候才有资格闭关?●雪漠:明心见性之后,就可以闭关了。在上师为你开示心性之后,你就破了初关。这时,心还散乱,需要远离人群闭关,让见地、体悟到的境界坚固,并慢慢增长,再出关入世,在事中磨炼自己的心性,遇事也能保持住那种境界,最后破了重关,打成一片了,不管遇到什么事,都..
问:如何理解弥陀经上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此难事是否指持佛名号?大安法师答:对,这个《阿弥陀经》最后讲到十方诸佛都在称扬赞叹,不仅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也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他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在佛菩萨的眼里来观照这个世间,是非常苦难的..
法增比丘答∶依四法印(或三法印),来分辨佛法;(1)诸行无常(名色法是行法; 身语意,三行),(2)诸受是苦(苦、乐、不苦不乐,三受),(3)诸法无我(五蕴、十二入、十八界),(4)涅槃寂静(世间成住坏空,生住异灭; 人有生老病死; 涅槃则不生不灭)也就是无常、苦、无我、空来分辨佛法。依四依法,来分辨佛法;(1)依法不..
问:带业往生和所带的业包括些什么业?是否包括五逆十恶?大安法师答:我们的业啊,就是由于我们具生的烦恼啊、贪瞋痴慢疑,种种烦恼,作用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六根,主要是身口意三业,造作无量无边的行为。这个业分三类: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就是不善不恶的业,这些业都可以带。善业按他自身的因..
问:至诚心是何标准?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至诚心?大安法师答:至诚心这个标准,确实还是很高的。我们讲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十声佛号都能念,但是“至心信乐,欲生”这六个字不容易做到。“至心”,是指真诚到极点的心,这个“至”是修饰“心”、修饰“信”、修饰..
性是否妨碍禅定?答:按照佛法,如果你要进入四禅八定,肯定是妨碍的。因为进入四禅八定的前提就是要严守比丘戒。比丘戒,具足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淫,甚至在梦里也不淫。在密教就是不漏精(明点),甚至念头都不动。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不能进入初禅。为什么要出家?应该说主要就是因为这一点(不淫戒)。因..
问:若比丘或比丘尼犯了僧残罪之后,对一位比丘或比丘尼透露该罪,但还未实行摩那埵及出罪。若修行是否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帕奥禅师答:不能。但若他(她)已经开始实行别住或摩那埵,他就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问:已经犯了波罗夷罪的比丘是否可以受戒为沙弥?帕奥禅师答:若他在犯了波罗夷罪之后即刻透露该罪,他就可以受戒为沙弥。但若他覆藏该罪一段时间,并且参与诵戒等,他就不能受戒为沙弥。
问:如果临死时,心正好落在「有分心」,并未生起任何善恶念,此时,是否可能因为有分心而投生于那一道?又,可能影响投生该道的其他因素有那些?帕奥禅师答:每个众生每一生当中最后的一个心是死亡心,死亡心就是一种有分心。而造成下一世投生的业是临死速行心的业,临死速行心发生在一生当中最后一个心路过程里..
问:圣者是否能够观到其他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帕奥禅师答:圣者必须拥有他心通才能观到其他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但是他只能够观到与他自己所证悟的道果同等或较低的道果,不能观到较高层次的道果。
问:是否有不能证得佛果的人?帕奥禅师答:根据南传佛法,有几种人不能证得佛果:第一种人是佛陀,因为佛陀已经证得佛果,他不能再证得佛果。已经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未来将成为辟支佛、上首弟子和大弟子的人也不能证得佛果,因为他们肯定只会如佛陀所授记的那样,分别证悟辟支菩提、上首弟子菩提与大弟子菩提。..
问:南传教典中,世尊除了为弥勒菩萨授记成佛之外,是否也为其他菩萨授记成佛?帕奥禅师答:在斯里兰卡写成的《未来种姓》中,提到有十个人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但是此书是后人的着作,不属于巴利圣典。
问:在进入灭尽定之前必须先立定四项决心。如果禅修者忘了立定第一项决心(何时将出定),那幺他是否会死在灭尽定当中,或者他仍然能够出定?帕奥禅师答:在进入灭尽定之前,这些圣者们会经常思惟自己的寿命,这是他们的本性。若无正念,他们什幺也不能做。假设他们的寿命将在七天内结束,那幺他们会下定决心在七..
问 :南传比丘是否能向菩萨像(如:弥勒菩萨像)顶礼、问讯或合掌?帕奥禅师答 :依据南传的戒律,比丘不应向在家人、女人、天神或梵天顶礼或合掌。因此,如果弥勒菩萨现在是一位比丘,而且戒腊比我们高,那么我们应当礼敬他;然而,如果他的戒腊比较低,则我们不应向他致敬。如果他是在家人、天神或梵天,那么我们也..
问:「我」是概念;「愿望」是概念;禅那、天神、梵天神、恶道及其他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事物都是概念。在生死轮回里,只有概念在追求概念。涅槃是否也是概念?如果不是的话,「我」这个概念如何证悟不属于概念的涅槃?「我」这个概念如何在般涅槃时证悟非概念法?从概念的角度来看,是否可以说诸佛及诸阿罗汉将..
鸡蛋是素食吗?佛教是否允许吃鸡蛋?一般来说,鸡蛋不属于素食,是佛家禁止食用的食物。这是因为鸡蛋可以孵出小鸡,就算是不能孵小鸡的鸡蛋母鸡在生产鸡蛋的过程中也要承受痛苦,何况我们根本不能知道吃的这个鸡蛋能不能孵出小鸡,所以佛家禁止食用鸡蛋。依据佛教的观点,生命有四种形态:胎生、卵生、..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孝道,认为子女应当奉侍父母左右,然而,佛门出家人似乎颠覆了这个观点。很多人认为佛门出家与孝道文化相违背,一旦看破红尘,遁入佛门,就意味着割亲辞爱,剃除须发,父母不管,六亲不认了,其实这是对佛法的误解。佛教非常注重孝道,认为孝道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是大乘佛法的根机..
只要今生做善,不做亏心事就好,为什么要学佛?有的人不想觉悟,认为今生只要做善事就好了,但是心态却常常随着环境而改变。因缘和合时是一个大好人,因缘不和合时又变成坏人。只为了活得愉快,前不知、后不觉,光是行善、光是快乐,过这种虚幻的生活是很迷惑的。因此,只要是有灵魂、有意识的人,就会..
静水流深,厚道,是一种不张扬的品德。它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经常听说做人要厚道,可怎样才算厚道呢?厚道的人,不占人便宜曾经有人在网上吐槽:闺蜜婚礼,她随了六千块的份子,等她结婚,闺蜜随了六百。她问网友,这个朋友还能交吗?亲兄弟,明算账,亲人之间尚且如此,何况..
广学多闻与一门深入是否存在矛盾?佛在四弘誓愿中告诉我们,修学菩萨道当法门无量誓愿学,而在实际的修行中,我们又提倡一门深入,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讲,有信解行证四个次第。首先是信,即强调要树立对佛法的信心;其次是解,即要深入经藏,解其法义;再次是行,即悟后起修,..
每天做早课时,我们都会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其中第一大愿就是礼敬诸佛。礼是表相的礼仪,敬是从内心生起恭敬之心,再通过拜佛的形式表现出来,唯有内心至诚恭敬,外表才会合乎礼仪。诸佛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是空间,意味着这个世间的佛我们都要恭敬;三世是时间,意思是过去已经成就的释迦牟尼佛..
十七、《元音老人文集》序元音老人(李钟鼎老居士)1905年生于安徽合肥市,幼读孔孟遗教,常思考人生之所以然,苦不可得。稍长,随父居上海,求学于上海沪江大学。1925年父病故后考入邮电局供职,在深入社会、接触人世之后,深感世人种种纷扰与斗争,多数由于金钱、名闻与爱情,以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