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进入灭尽定之前必须先立定四项决心。如果禅修者忘了立定第一项决心(何时将出定),那幺他是否会死在灭尽定当中,或者他仍然能够出定?
帕奥禅师答:在进入灭尽定之前,这些圣者们会经常思惟自己的寿命,这是他们的本性。若无正念,他们什幺也不能做。
假设他们的寿命将在七天内结束,那幺他们会下定决心在七天之内(寿命结束之前)从灭尽定出来,不会在灭尽定当中死亡。灭尽定是所有名法与心生色法的停止;而死亡心是最后一个有分心,是执行死亡的心。灭尽定和死亡心不能同时发生。
问:在进入灭尽定之前必须先立定四项决心。如果禅修者忘了立定第一项决心(何时将出定),那幺他是否会死在灭尽定当中,或者他仍然能够出定?
帕奥禅师答:在进入灭尽定之前,这些圣者们会经常思惟自己的寿命,这是他们的本性。若无正念,他们什幺也不能做。
假设他们的寿命将在七天内结束,那幺他们会下定决心在七天之内(寿命结束之前)从灭尽定出来,不会在灭尽定当中死亡。灭尽定是所有名法与心生色法的停止;而死亡心是最后一个有分心,是执行死亡的心。灭尽定和死亡心不能同时发生。
亦名:亡人物同活共财法、亡僧物同活共财法、亡五众物同活共财法、同活共财法子题:别活反道、共活、别活返道行事钞·二衣总别篇:“同活共财不同。(一、不共同活)若师本意正与弟子衣食,不共同活。已与者得;未与者,师亡已后,悉皆入僧。实非同生,假冒取僧物者,犯重。(二、决心同活)若师本契,..
亦名:亡人物重单嘱授、亡僧物重单嘱授、亡五众物重单嘱授子题:嘱与众多人最后人得、授与众多人在前者得行事钞·二衣总别篇:“重嘱授相,僧祇,嘱与众多人,最后人得;授与众多人,在前者得。准此决犯。如决心与他,自言先出,或对人陈,随一许竟,后便差损,理是他财。因不付他,或转余施,财主犯重..
问:师父曾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为何极乐世界亦是重男轻女? 宣化:为何生于西方净土名为极乐世界?因是永乐无苦,不像世间之乐极生悲,故曰极乐。昨天我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今天亦可说没有男人。你们一定想,法师乱说话,其实你们怎样问,我便怎样答,随机应答,但大家都要明白“大道不分男与女”..
佛像,即佛陀造像,为住持三宝之一,象征佛宝。关于佛像起源,《增一阿含经》记载:释尊在世时,曾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未还,信徒优填王与波斯匿王思佛心切,各以牛头栴檀与紫磨金塑佛形象,用以供奉,见之如对佛前。佛陀入灭后,佛像更成为神圣的象征,为信徒瞻仰、礼拜、供养。佛教造像之首要目..
问:请教师父,如果有人家庭不幸福,离婚断了这个恶缘,是否比忍气吞声高明呢?对于没学佛的人来说?宽见法师答:若无智慧,以嗔恨心、报怨心行之,两者皆不高明;若有智慧,深信因果,以平等心、包容心、无所求心,离婚或不离,则皆应理,俱属高明。..
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殷商以降的鬼神崇拜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一144年)正式创立教团算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的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华传统..
尼泊尔灵修少年的藏地法名叫巴登多杰,是一个出家人。尼泊尔灵修少年十一岁就出家了,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开始禅修。从二零零五年,尼泊尔灵修少年一直坐到二零零六年,连续坐在那里十个月坐着不动,也不吃不喝,甚至也不上卫生间,这样子震惊全世界。在尼泊尔灵修少年坐到六个月的时候世界各大媒体就去报..
雕刻一枚大黑天戒指,再看到黄金或者钻戒后才知道俗与雅的区别今天用阿拉善碧玉(阿拉善深绿色玛瑙)做一个戒指,属于男士或者女汉子佩戴的那种非常酷的配饰,并且整个作品没有做任何抛光处理,细心的朋友会看到这种细微的刀痕更加凸显整个作品的沧桑之感。这件戒指雕刻的是一件藏传财神之一“大黑天”..
你是否冷落了你的灵魂?祈祷是几乎所有宗教修炼的重要内容。佛教中重要的百字明咒,内容其实是一段很长的祈祷文。离开了祈祷,便不可能有宗教。祈祷的本质是向往。向往一种比人类更伟大的存在。在这种向往中,我们在渐渐远离了贪婪、仇恨和愚痴。在密乘中,大多向其开派大师和上师祈请为主,格鲁派的“米遮玛..
【佛经原文】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佛说四十二章经》【白话浅释】第二十七章是说一个譬喻,就是学道的人要远离一切的障碍。..
问:如何理解弥陀经上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此难事是否指持佛名号?大安法师答:对,这个《阿弥陀经》最后讲到十方诸佛都在称扬赞叹,不仅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也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他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在佛菩萨的眼里来观照这个世间,是非常苦难的..
法增比丘答∶依四法印(或三法印),来分辨佛法;(1)诸行无常(名色法是行法; 身语意,三行),(2)诸受是苦(苦、乐、不苦不乐,三受),(3)诸法无我(五蕴、十二入、十八界),(4)涅槃寂静(世间成住坏空,生住异灭; 人有生老病死; 涅槃则不生不灭)也就是无常、苦、无我、空来分辨佛法。依四依法,来分辨佛法;(1)依法不..
问:带业往生和所带的业包括些什么业?是否包括五逆十恶?大安法师答:我们的业啊,就是由于我们具生的烦恼啊、贪瞋痴慢疑,种种烦恼,作用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六根,主要是身口意三业,造作无量无边的行为。这个业分三类: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就是不善不恶的业,这些业都可以带。善业按他自身的因..
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恒美丽也罢,丑陋也罢,拥有也罢,失去也罢,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恒存在,更没有一种状态能够永恒存在。世界就是这样。世上一切都是巨大的假象。为啥说它们是假象?因为它们不会永恒,却让你以为它们永远都会这样。这个错误,我们称之为“认假成真”。要是你没深入了解过佛家智慧,..
问:至诚心是何标准?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至诚心?大安法师答:至诚心这个标准,确实还是很高的。我们讲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十声佛号都能念,但是“至心信乐,欲生”这六个字不容易做到。“至心”,是指真诚到极点的心,这个“至”是修饰“心”、修饰“信”、修饰..
佛教对生命实相的观察、透视,无非是让我们知道生命存在的痕迹是可变的,也是不可靠的。既然这样,你就不要去执着它。人的生命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人和人的相貌、因缘等都不一样,古德云:四大元无主,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身体由四大(地、水、火、风)和五蕴(色、受、想、行、识)组..
性是否妨碍禅定?答:按照佛法,如果你要进入四禅八定,肯定是妨碍的。因为进入四禅八定的前提就是要严守比丘戒。比丘戒,具足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淫,甚至在梦里也不淫。在密教就是不漏精(明点),甚至念头都不动。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不能进入初禅。为什么要出家?应该说主要就是因为这一点(不淫戒)。因..
问:有一位老比丘尼自称是禅修者,常对信徒说她在禅修中常看到鬼来找她。请问禅师,禅修者要修到 什么境界,才会常看到鬼来找他(或她)超度?禅修者是否要得到天眼通才会看到鬼道众生?帕奥禅师答:鬼道是很低下的一类众生,我们很难帮助他们。正如在前面某一次问帕奥禅师答中所提到的,只有某一种鬼能够分享到以..
问:一个人证悟初果须陀洹或二果斯陀含之后,能否在未来世成为辟支佛或声闻弟子?帕奥禅师答:只能成为声闻弟子而已。须陀洹或斯陀含能成就阿那含或阿罗汉,但不能成为辟支佛,因为必须以二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时间积聚波罗蜜才能成为辟支佛;而须陀洹最多只会再投生七次而已。在《小部?犀牛经》中,佛陀讲到二..
问:要发至上愿的人必须先具备八项条件,其中第二项是必须生為男人。佛陀也说女人不可能成佛。但是耶输陀罗曾经在二万亿尊佛面前发菩萨愿,她如何能办到这一点?帕奥禅师答:她并没有发愿要成為菩萨,她只是发愿帮助我们的菩萨圆满波罗蜜而已,就好像在这次禪修期中帮忙护持的义工人员。女人不能成佛指的是:她..
问:对于一位欲成为普通阿罗汉的人,若观察未来五至十世或以上,尚未见到最后一世,其主要原由为何?帕奥禅师答:其中一个可能性是他在过去佛时代曾经得到授记,已肯定他在多久之后才会证悟,且所需的时间比你所说的还要长。另一个可能性是,虽然他未曾被授记,但却发愿在未来的佛陀时代证悟涅槃。举例而言,有两..
问:《须师摩经》中提到的「我等已知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及「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是否如禅师于三月二十一日所开示的相同,如禅修者观察未来何世可证无学果也就是该经所说的「我等已知(何世)生死已尽,且已得(何世可证得无学果的)法住智,及(未来何世必得证无学果的)后得涅槃智?帕奥禅师答:我想你是误解..
问:有位比丘在做过还俗的仪式之后,仍然冒充为比丘。请问禅师,在家居士供养已做过还俗仪式的比 丘会有什么功德?如果这样的假冒比丘剃度别人出家,并授与别人比丘戒,将来他会遭受什么果报?帕奥禅师答:根据《布施分别经》,即使接受布施的是一只动物,或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布施者仍然能够从那项布施中得到功德..
问:若比丘或比丘尼犯了僧残罪之后,对一位比丘或比丘尼透露该罪,但还未实行摩那埵及出罪。若修行是否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帕奥禅师答:不能。但若他(她)已经开始实行别住或摩那埵,他就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问:已经犯了波罗夷罪的比丘是否可以受戒为沙弥?帕奥禅师答:若他在犯了波罗夷罪之后即刻透露该罪,他就可以受戒为沙弥。但若他覆藏该罪一段时间,并且参与诵戒等,他就不能受戒为沙弥。
问:如果一个初学禅者从小就悲观,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开导他?帕奥禅师帕奥禅师答:这种人是不容易开导的。你可以试试向他说法,以便激起他对佛法僧的信心。只是一般上他是不会很有信心地听闻佛法。若他能够继续修禅就会很好,因为如果他在禅修方面有进步的话,他就会..
佛性一恢复就知道众生是平等的,富人不能欺负穷人,开轿车的不能看不起骑自行车的。不要因为今天福报大,就可以欺负弱小的。我们今天做人了,是福报大,那个被我们宰杀的鸡是福报小,福报大的人欺负福报小的畜生,是不可以的。众生平等,任何事情是有因果报应的,不是不报,时间还没到。如果你不怕,如..
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1]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2]也。甚矣佛恩之浃[3]于民生也。人特不深思,故弗知[4]耳。上古之世,人情淳朴[5],胜过叔季之浇漓[6],奚啻[7]数倍。文王之泽,及乎枯骨。不数百年,杀人殉葬之风,遍于天下。列国诸侯之死,杀所爱之臣妾,动至数十百人。不惟不生怜愍..
问:如果临死时,心正好落在「有分心」,并未生起任何善恶念,此时,是否可能因为有分心而投生于那一道?又,可能影响投生该道的其他因素有那些?帕奥禅师答:每个众生每一生当中最后的一个心是死亡心,死亡心就是一种有分心。而造成下一世投生的业是临死速行心的业,临死速行心发生在一生当中最后一个心路过程里..
问:圣者是否能够观到其他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帕奥禅师答:圣者必须拥有他心通才能观到其他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但是他只能够观到与他自己所证悟的道果同等或较低的道果,不能观到较高层次的道果。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