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进入灭尽定之前必须先立定四项决心。如果禅修者忘了立定第一项决心(何时将出定),那幺他是否会死在灭尽定当中,或者他仍然能够出定?
帕奥禅师答:在进入灭尽定之前,这些圣者们会经常思惟自己的寿命,这是他们的本性。若无正念,他们什幺也不能做。
假设他们的寿命将在七天内结束,那幺他们会下定决心在七天之内(寿命结束之前)从灭尽定出来,不会在灭尽定当中死亡。灭尽定是所有名法与心生色法的停止;而死亡心是最后一个有分心,是执行死亡的心。灭尽定和死亡心不能同时发生。
问:在进入灭尽定之前必须先立定四项决心。如果禅修者忘了立定第一项决心(何时将出定),那幺他是否会死在灭尽定当中,或者他仍然能够出定?
帕奥禅师答:在进入灭尽定之前,这些圣者们会经常思惟自己的寿命,这是他们的本性。若无正念,他们什幺也不能做。
假设他们的寿命将在七天内结束,那幺他们会下定决心在七天之内(寿命结束之前)从灭尽定出来,不会在灭尽定当中死亡。灭尽定是所有名法与心生色法的停止;而死亡心是最后一个有分心,是执行死亡的心。灭尽定和死亡心不能同时发生。
亦名:亡人物同活共财法、亡僧物同活共财法、亡五众物同活共财法、同活共财法子题:别活反道、共活、别活返道行事钞·二衣总别篇:“同活共财不同。(一、不共同活)若师本意正与弟子衣食,不共同活。已与者得;未与者,师亡已后,悉皆入僧。实非同生,假冒取僧物者,犯重。(二、决心同活)若师本契,..
亦名:亡人物重单嘱授、亡僧物重单嘱授、亡五众物重单嘱授子题:嘱与众多人最后人得、授与众多人在前者得行事钞·二衣总别篇:“重嘱授相,僧祇,嘱与众多人,最后人得;授与众多人,在前者得。准此决犯。如决心与他,自言先出,或对人陈,随一许竟,后便差损,理是他财。因不付他,或转余施,财主犯重..
问:如果临死时,心正好落在「有分心」,并未生起任何善恶念,此时,是否可能因为有分心而投生于那一道?又,可能影响投生该道的其他因素有那些?帕奥禅师答:每个众生每一生当中最后的一个心是死亡心,死亡心就是一种有分心。而造成下一世投生的业是临死速行心的业,临死速行心发生在一生当中最后一个心路过程里..
问:圣者是否能够观到其他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帕奥禅师答:圣者必须拥有他心通才能观到其他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但是他只能够观到与他自己所证悟的道果同等或较低的道果,不能观到较高层次的道果。
问:是否有不能证得佛果的人?帕奥禅师答:根据南传佛法,有几种人不能证得佛果:第一种人是佛陀,因为佛陀已经证得佛果,他不能再证得佛果。已经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未来将成为辟支佛、上首弟子和大弟子的人也不能证得佛果,因为他们肯定只会如佛陀所授记的那样,分别证悟辟支菩提、上首弟子菩提与大弟子菩提。..
问:禅修者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呢?帕奥禅师答:这只能靠你自己抉择,我们无法确定地说那种法门最适合你。注释中提到可以依照个人的性格(性行)来决定修行法门;但是这仍然相当困难,因为大部份人具有很多种性格:许多贪爱、许多瞋恨、许多妄想,很难决定他们究竟属于那一种性格。最好是你亲自研究各种..
问:南传教典中,世尊除了为弥勒菩萨授记成佛之外,是否也为其他菩萨授记成佛?帕奥禅师答:在斯里兰卡写成的《未来种姓》中,提到有十个人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但是此书是后人的着作,不属于巴利圣典。
问 :南传比丘是否能向菩萨像(如:弥勒菩萨像)顶礼、问讯或合掌?帕奥禅师答 :依据南传的戒律,比丘不应向在家人、女人、天神或梵天顶礼或合掌。因此,如果弥勒菩萨现在是一位比丘,而且戒腊比我们高,那么我们应当礼敬他;然而,如果他的戒腊比较低,则我们不应向他致敬。如果他是在家人、天神或梵天,那么我们也..
问:在禅修者临命终时,如果没有意外,旁人应该如何协助他,以便保持正念?帕奥禅师答:旁人可以为他诵经,或为他说法。如果临终的人能够听见并且了解所诵的经或所说的法,那将对他有帮助。然而,如果他昏迷不醒,或无法听见,那么也就对他没有帮助。事实上,依靠自己是比较好的办法。如果他能修行观禅直到证悟道果..
问:还未达到禅定的佛教徒适合开示或分享佛法吗?帕奥禅师答:可以,如果他教的是真正的佛法的话。大家是否还记得之前我所说过的摩诃尸婆大长老?当他还是一个凡夫时,他就教了许多比丘修禅,而且其中的六万个弟子都证得了阿罗汉果。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问:一个未经过老师指导的修行者能否自己依据经典修行,或不依经典而独自修行证到行舍智?修行者如何知道自己已证得行舍智?帕奥禅师答:如果这个修行者是菩萨或辟支菩萨,那么他可以无师自通,尤其是在他即将证悟正等正觉或辟支菩提的最后那一生。至于其他的人,如果他们精通佛陀的教法,他们也能依据经典的指..
问:「我」是概念;「愿望」是概念;禅那、天神、梵天神、恶道及其他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事物都是概念。在生死轮回里,只有概念在追求概念。涅槃是否也是概念?如果不是的话,「我」这个概念如何证悟不属于概念的涅槃?「我」这个概念如何在般涅槃时证悟非概念法?从概念的角度来看,是否可以说诸佛及诸阿罗汉将..
问:证悟须陀洹道果的比丘才是真实的比丘。此话确实否?帕奥禅师答:比丘有两种:认定比丘与真实比丘。凡夫比丘是认定比丘。认定比丘指的是经由佛陀所允许的方式,结界作羯磨法而成為的比丘。只要还未证得圣位,他们就还是凡夫;只要还是凡夫,他们就称為认定比丘,也就是名字上的比丘而已。但是,认定比丘也必须..
问:在开示里,禅师说注意痛会阻碍培育定力。然而有一种修法,即在痛时可以观痛,观照整个过程的痛为无常、苦、无我便能得智慧。这样的修法行得通吗?帕奥禅师答:在修行止禅培育定力的阶段,禅修者应该只是一心专注于止禅的目标,如此才能培育深厚的定力。痛是与身门心路过程之中的不善果报身识相应的苦受,在..
问:《中阿含经 》里记载,阿难尊者在躺下时证得阿罗汉果,当时他如何观察名色法 ?帕奥禅师答:你应当记得在阿难尊者出家为比丘之后,他就能够分析内、外、过去、未来、现在、劣、胜、粗、 细、远、近的五蕴,他能够修行缘起及照见那些五蕴的因,也能够观照那些五蕴及它们的因是无常、苦、 无我。后来,在他的..
问 :证悟须陀洹道果的比丘才是真实的比丘。此话确实否?帕奥禅师帕奥禅师答 :比丘有两种:认定比丘与真实比丘。凡夫比丘是认定比丘。认定比丘指的是经由佛陀所允许的方式,结界作羯磨法而成为的比丘。只要还未证得圣位,他们就还是凡夫;只要还是凡夫,他们就称为认定比丘,也就是名字上的比丘而已。但是,认定..
问:怎样的环境、空间较适合初学者用功?帕奥禅师答:佛陀在经中指出森林、树下或空地是适合禅修的环境。虽然大家现在既不是处在森林里,也不是在树下,而且有许多禅修者挤在一起,但是如果大家能够不在意其他人的存在,将所有的杂务抛在一边,一心只注意自己禅修的目标,那么,这里对大家而言就像是空地一般。更..
鸡蛋是素食吗?佛教是否允许吃鸡蛋?一般来说,鸡蛋不属于素食,是佛家禁止食用的食物。这是因为鸡蛋可以孵出小鸡,就算是不能孵小鸡的鸡蛋母鸡在生产鸡蛋的过程中也要承受痛苦,何况我们根本不能知道吃的这个鸡蛋能不能孵出小鸡,所以佛家禁止食用鸡蛋。依据佛教的观点,生命有四种形态:胎生、卵生、..
对出家人来说,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以及开遮持犯等固然很重要,但是四念处慧的观修更为重要。蕅益大师用以下比喻来讲四念处慧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四念处慧,没有出离心,那你修一切法都没有把握住实质、关要,就像行尸走肉没有灵魂一般;如果没有四念处慧,即使你穿着庄严的袈裟,表面看来非常有威仪,让人..
大悲神咒,妙用难思——如果众生诵持大悲咒,不能满愿,观世音菩萨誓不成正觉今天是大悲七开始。晚间洒净之后,开始诵持大悲神咒。这个大悲咒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的神咒。观世音菩萨为怜愍你我他一切众生,发大悲心,倒驾慈航,来娑婆世界,度你我他一切众生出离苦海,得到解脱。所谓“苦海..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孝道,认为子女应当奉侍父母左右,然而,佛门出家人似乎颠覆了这个观点。很多人认为佛门出家与孝道文化相违背,一旦看破红尘,遁入佛门,就意味着割亲辞爱,剃除须发,父母不管,六亲不认了,其实这是对佛法的误解。佛教非常注重孝道,认为孝道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是大乘佛法的根机..
吸烟有害健康,几乎人人皆知,但是能做到戒烟的人比较少。本文为大家介绍几则戒烟方,凡有决心戒烟的人,不妨一试。戒烟验方五则吸烟有害健康,几乎人人皆知,这里介绍几则戒烟方,凡有决心戒烟的人,只要选用其中任何一方,都可收到良好效果。1、戒烟酒鱼腥草30克,远志、蚯蚓、甘草、藿香、薄荷各10..
无论你见到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都绝非偶然。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世间所有相遇,皆有因由。他一定会教给你一些东西,告诉你一些事情。如果事与愿违,不过是另有安排。1、跌宕起伏才是人生李叔同去世的时候,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这是他的遗言,也是他一生的感悟。人活一世,有成有败,悲欣..
静水流深,厚道,是一种不张扬的品德。它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经常听说做人要厚道,可怎样才算厚道呢?厚道的人,不占人便宜曾经有人在网上吐槽:闺蜜婚礼,她随了六千块的份子,等她结婚,闺蜜随了六百。她问网友,这个朋友还能交吗?亲兄弟,明算账,亲人之间尚且如此,何况..
广学多闻与一门深入是否存在矛盾?佛在四弘誓愿中告诉我们,修学菩萨道当法门无量誓愿学,而在实际的修行中,我们又提倡一门深入,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讲,有信解行证四个次第。首先是信,即强调要树立对佛法的信心;其次是解,即要深入经藏,解其法义;再次是行,即悟后起修,..
每天做早课时,我们都会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其中第一大愿就是礼敬诸佛。礼是表相的礼仪,敬是从内心生起恭敬之心,再通过拜佛的形式表现出来,唯有内心至诚恭敬,外表才会合乎礼仪。诸佛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是空间,意味着这个世间的佛我们都要恭敬;三世是时间,意思是过去已经成就的释迦牟尼佛..
泰戈尔曾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即便你向空谷喊话,也要等一会儿,才会听见那绵长的回音。回报不一定在付出后立即出现,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所有的故事都会有答案,所有的付出都会被善待。那些暗自..
问:既然“心作心是”,念佛成佛,念菩萨成菩萨,都在一念之间,那又何必发愿与回向呢?弟子虽然经常念佛菩萨圣号,但从来也没有发愿和回向,这样是否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安法师答:“心作心是”这四个字意义非常深广,这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两句经文的合写。一心具足十法界,这个“作”就是“..
问:很多家属请助念团去助念,多数情况是自己不念,忙里忙外张罗着处理后事,最多偶尔念一会儿,这样是否有点颠倒了?如果家属能至诚恳切地为亲人助念,是否对临终者更为有利?大安法师答:确实,家属应该是跟着念。但问题是很多家属对念佛的功德利益不一定有信心,他不能达到信愿念佛的状态。他的心是躁..
问:初见性人是否脚跟就点地了?照这条路走下去,后来还要来个大翻身。对吗?元音老人答:初悟只是法身边事,成道的路还长,要精勤走下去。下面还有法身正位和法身向上。什么是法身正位,磨炼到一定程度习染消融了,能度化自在,发现神通。心中污染未去,神通就不能显现。心不动,压住不动还不行,须自自然然地不动,..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