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果一个初学禅者从小就悲观,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开导他?
帕奥禅师帕奥禅师答:这种人是不容易开导的。你可以试试向他说法,以便激起他对佛法僧的信心。只是一般上他是不会很有信心地听闻佛法。若他能够继续修禅就会很好,因为如果他在禅修方面有进步的话,他就会对佛法产生信心,也会生起自信心。
戒学释疑
问:如果一个初学禅者从小就悲观,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开导他?
帕奥禅师帕奥禅师答:这种人是不容易开导的。你可以试试向他说法,以便激起他对佛法僧的信心。只是一般上他是不会很有信心地听闻佛法。若他能够继续修禅就会很好,因为如果他在禅修方面有进步的话,他就会对佛法产生信心,也会生起自信心。
戒学释疑
(术语)谓万有之实体真如也。止观五上曰:一心具十法界。又唯一之信心不为他心所夺,谓之一心。止观四下曰: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余缘。探玄记三曰:一心者,心无异念故。教行信证文类三末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又,一心有事理之二种:无..
信心者,信受所闻所解之法无疑心也。能深信乐诸法实体,三宝净德,世出世之善根,使心澄静,谓之信心。学道之人,必须具有信心,乃克成办。
信心者,信受所闻所解之法无疑心也。能深信乐诸法实体,三宝净德,世出世之善根,使心澄静,谓之信心。学道之人,必须具有信心,乃克成办。
【不信心所】唯识宗立五位百法,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不信者谓无诚信,既无真实之信,则于一切实事实理不能认可。《成唯识论》曰:‘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堕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
【信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信是对佛教义理坚定的信仰。《成唯识论》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信有三种,一者于诸法实事实理深信不疑;二者于三宝净德深为信乐;三者于一切善法深信有力,能得成就。见《成唯识论》卷六。..
1、观无量寿经说: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2、一、淳心,即信心深厚;二、一心,即信心纯一;三、相续心,即信心相续不杂余念。3、由欢喜地至法云地之十地中,每一地都分为入、住、出之三位,叫做三心,入心是初入其地的时分,住心是住于其地的时分,出心是将出其..
(名数)信法华经有二种之信心。一就佛立信,法华经为久远实成之圆佛所说,故信之。二就经立信,无量义经及涅槃经,谓法华经为真实,故信之。
(经名)一卷,失译。中阿含八城经之别译。阿难为此居士说十二禅,居士信心。施食及房。
(名数)梁昙鸾就念佛者立三不三信:一信心不淳,二信心不一,三信心不相续。是曰三不。反之则曰三信。净土论注下曰: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
指一念之清净信心。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中):“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意即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与自身中本有之佛性清净无有染污,信诸佛之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得成佛等。凡此等之清净信心,均称一念净信。 p50 ..
谓不起取舍憎爱之分别心,则万法皆可返其真实面目。信心铭(大四八·三七六下):“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p24
谓对法华经起信之二种信心。(一)就佛立信,以法华经为久远实成之圆佛所说,故信之。(二)就经立信,以无量寿经、涅槃经皆谓法华经为真实,故信之。 p230
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称十信心。略称十心。依诸经典所举,其名称与顺序略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所列之十种,即:(一)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二)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三)精进心,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出杂阿含经]一信具足谓在家之人。于如来所。起敬信心。闻胜妙法。心开意解。不生疑谤。信根坚固。是名信具足。二戒具足谓在家之人。起净信心。受佛禁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持此五戒。一无毁犯。是名戒具足。三施具足谓在家之人。受前戒法。能于一切所有之财。不悭不惜。施济贫乏。..
(喻)信心动摇,就好像轻毛一样随风飘忽不定。
香是世人向佛表达信心的使者,所以叫做佛使。
受三归五戒并具有清净信心的男子,梵语叫做优婆塞。
受三归五戒并具有清净信心的女子,梵语叫做优婆夷。
即同体大悲观。菩萨观察众生,与我同体,我即众生,众生即我,我与众生苦乐相共,故视生如己,广作佛事,不分亲疏,不计得失,为他人做事,如做自己的事一样,这样叫做同体大悲。
(术语)信佛而不疑。谓为信。信心之功德广大。故曰大。又此信心即为佛心。故曰大。教行信证二曰:谨案往相回向有大行有大信。同三本曰:大信心者则是长生不死之神方,忻净厌秽之妙术。(中略)极速圆融之白道,真如一实之信海也,斯心即是出于念佛往生之愿。..
(术语)信心之功德广大,故譬之于海,教行信证六本曰:大信心海甚以叵入,从佛力发起故。真实乐邦甚以易往,藉愿力即生故。
行事钞·对施兴治篇:“四分,宁以热铁为衣,烧烂身尽,不着信心男女衣服;宁在铁床烧身焦烂,不受信心好床卧具;宁受铁屋中住烧身,不受房舍在中止宿;宁吞热铁钩烧烂五藏,从下而出,不受信心饮食;宁以热戟刺脚,不受信心接足作礼;宁以热斧自斩其身,不受信心手扪摸其身。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
【原文】利己利他,要同样热心,但不可太热心,成为贪病,且背因缘自然之理,经云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学佛正因简明开示》【注释】对于自利利他,我们要怀抱热情,但是,又不能太过于热情,要把握好适度的准则。恰到好处的利他,才会让别人感到舒适和愉悦,如果我们失去了利他背后的智慧和慈悲指引,太..
初学佛要分清理路名医看古方自会活用,庸医抄古方只知死用。所以经论言句,要悟后参,方不上当。然非上经论的当,是上自己知见的当。须知此事全靠自己,毫无奇特,毫无法门,不假他求,不借外力,只把自己的尘尘境境一齐放下,净荡荡,赤裸裸,这时看是什么。会游水的人全是自力作用,游戏自在,无往不..
问:要发至上愿的人必须先具备八项条件,其中第二项是必须生為男人。佛陀也说女人不可能成佛。但是耶输陀罗曾经在二万亿尊佛面前发菩萨愿,她如何能办到这一点?帕奥禅师答:她并没有发愿要成為菩萨,她只是发愿帮助我们的菩萨圆满波罗蜜而已,就好像在这次禪修期中帮忙护持的义工人员。女人不能成佛指的是:她..
甲、生死义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死生之义大矣哉。世人莫不乐生而畏死,但不先明生,何以能知死。生死本属一事,有生方有死,了生即了死,了生死即无怖畏,人生最大之苦根始断。要了生死,先得明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生是个相续之相,何谓相续呢?是继续相生,不是凭空而有。譬如一树生子,子再生树..
问:对于一位欲成为普通阿罗汉的人,若观察未来五至十世或以上,尚未见到最后一世,其主要原由为何?帕奥禅师答:其中一个可能性是他在过去佛时代曾经得到授记,已肯定他在多久之后才会证悟,且所需的时间比你所说的还要长。另一个可能性是,虽然他未曾被授记,但却发愿在未来的佛陀时代证悟涅槃。举例而言,有两..
问:《须师摩经》中提到的「我等已知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及「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是否如禅师于三月二十一日所开示的相同,如禅修者观察未来何世可证无学果也就是该经所说的「我等已知(何世)生死已尽,且已得(何世可证得无学果的)法住智,及(未来何世必得证无学果的)后得涅槃智?帕奥禅师答:我想你是误解..
问:有位比丘在做过还俗的仪式之后,仍然冒充为比丘。请问禅师,在家居士供养已做过还俗仪式的比 丘会有什么功德?如果这样的假冒比丘剃度别人出家,并授与别人比丘戒,将来他会遭受什么果报?帕奥禅师答:根据《布施分别经》,即使接受布施的是一只动物,或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布施者仍然能够从那项布施中得到功德..
问:若比丘或比丘尼犯了僧残罪之后,对一位比丘或比丘尼透露该罪,但还未实行摩那埵及出罪。若修行是否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帕奥禅师答:不能。但若他(她)已经开始实行别住或摩那埵,他就能够证得禅那与道果。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