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圣者是否能够观到其他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
帕奥禅师答:圣者必须拥有他心通才能观到其他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但是他只能够观到与他自己所证悟的道果同等或较低的道果,不能观到较高层次的道果。
问:圣者是否能够观到其他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
帕奥禅师答:圣者必须拥有他心通才能观到其他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但是他只能够观到与他自己所证悟的道果同等或较低的道果,不能观到较高层次的道果。
【二无心定】指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中的无想定、灭尽定而言,此又称二定。一、无想定,指外道欲得无想天之果,而修灭一切心想的禅定;属第四禅,为外道所修出离想所作意。二、灭尽定,谓不还果以上的圣者,前六识心、心所不起现行,第七识的染污心所亦不起现行的禅定。此亦称灭受想定,为佛教圣者所修的禅..
十六祖僧佉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王太子。生而能言常读佛法。七岁厌俗。父王每止之。九岁罗睺至金水河指之曰。此去五百里。有圣者名难提。佛记一千年后当绍圣位。即领众往见之。正值入定。三七日方出。即求出家得道付法。罗睺一日手擎金钵举至梵天。取饭以饷大众。众忽厌恶。罗睺曰。非我之咎乃..
sisheng-liufan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或称十界。其中四类是圣者,六类为凡夫,故称四圣六凡。四圣 超出欲、色、无色三界,脱离生死轮回,已得解脱的四种圣者。1、佛。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有自觉(自己已经觉悟)、觉他(能令他人觉悟)、觉行圆满(自己的觉悟达到了究竟圆满)三种含义。..
【阿离野】此翻圣者,亦云出苦者。孔氏传云: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孔子对鲁哀公云:所谓圣人者,智通大道,应变不穷,恻物之情性者也。商太宰嚭(匹鄙切)问孔子曰:夫子圣者欤?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三王圣者欤?曰:三王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五帝圣者欤?曰:五帝善用仁信,圣非丘所知。三皇..
十六祖罗[目*侯]罗多尊者,迦毗罗国人也。行化至室罗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复现五佛影。祖告众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圣者僧伽难提居于彼处。佛志:‘一千年后,当绍圣位。’」语已,领诸学众,溯流而上。至彼,见僧伽难提安坐入定。祖与众伺之。经三七日,方从定起。祖问曰:「汝..
声闻乘法,不出四谛。四谛又名四圣谛、四真谛,为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谛者真实不虚之义,谓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如俗事虚妄之道理名俗谛,涅槃寂灭之道理名真谛。见此谛理者曰圣者,不然曰凡夫。苦谛者,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迷之果也。集谛者,贪嗔等之烦恼,及善恶之..
八正道统云:八正道分,一名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谓之圣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通涅槃,故谓之道。法界次第云:八正道者,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一、正见 见苦集灭道分明四谛之理,以无漏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
戒由道定二义上,分之为二:一、道共戒 三乘之圣者,至见道修道之位,而发无漏道。故与无漏智共,自发防非止恶之戒体,戒体亦无漏也。二、定共戒 行人修持色界之四禅定,故与彼定心共,身中自生防非止恶之戒体。此定有漏,故戒亦有漏也。..
前言世间,所谓六趣三界,总称六凡。兹叙出世,亦有四圣。圣者正也,圣人行于正道,故谓之圣。如何谓之正道耶?能对治凡夫一切妄惑染业,即行正道。究竟断其妄惑染业,而不受报趣,即为圣者。总之转迷为悟而已。所谓迷者,对于事理颠倒闇昧之谓;所谓悟者,对于事理明达了彻之谓也。..
六趣三界,总曰六凡。六凡岂是定凡,但不作凡,即便是圣。圣有差别,约相说四。然圣亦非圣,即是六凡所转者耳。圣,正也,发无漏智而证正理之人曰圣者,三乘见道以上之称也。言四圣者,谓声闻、缘觉、菩萨、佛也。一、声闻 为佛小乘法中之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涅槃者,是佛..
凡夫总相,即是生死。圣者之相,即是涅槃。涅槃非相,即就生死,说不生死,是涅槃相。
凡夫之相,不外惑业苦。圣者离惑业苦,即是智净妙相。一、智 智者谓言照了,无有惑也。二、净 净者谓言清净,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也。三、妙 妙者谓言殊妙,具菩提涅槃殊妙之妙果,无业报系缚之苦受也。..
【三无漏学】指戒、定、慧三学。在凡夫之身为有漏(有烦恼、垢染),在圣者之身则为无漏(无烦恼、清净)。故谓圣者之三学为三无漏学。
密教之十法界,与显教相异,以五凡五圣为十法界。一、五凡 五凡者,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天也。二、五圣 五圣者,声闻、缘觉、菩萨、权佛、实佛也。
【世间胜义谛】四种胜义谛之一,又名体用显见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二谛、道理世俗谛的三科等法,事相粗显,犹可破坏,故曰世间,而为圣者所知,异于世间世俗谛,故名胜义。参阅‘四种胜义谛’。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四种涅槃’之一。又称自性清净涅槃、本来清净涅槃。谓一切法之实性即为真如之理。一切诸法虽为客尘烦恼所覆障,然本来自性清净,具有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然如虚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且言语、思虑皆泯绝,唯圣者始能自内证..
【六凡四圣】此即十法界。十法界分为凡夫与圣者二类,凡夫界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等六界,称为六凡,是属于有为的果报;圣者指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界,称为四圣,是属无为的果报。..
【有学】此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的戒、定、慧,及择灭之理的修行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
【自内证】指自己内心所证悟之相。又作内证。据《成唯识论》卷十载,圣者各自证悟真如法性之理,曰自内证。
【自性清净涅槃】唯识宗所立的四种涅槃之一。《成唯识论》卷十载: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指一切法之实性即为真如之理,一切法虽为客尘烦恼所覆障,然本来自性清净,具有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然如虚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且言语、思虑皆泯绝,唯圣者始能..
【无漏善】指远离烦恼过非的善法。为‘有漏善’的对称。是‘见道’以上之圣者所生起之善。在小乘指四向三果的圣者所起之有学善、阿罗汉果所起的无学善,及涅槃之胜义善;在大乘则为初地以上菩萨所修的六度等之无漏有为及无为涅槃法。《成唯识论述记》卷五载:‘无漏有为、无为亦尔,此世、他世违越生死..
【善恶业果位】指为善恶的异熟业所支配招感的果位,由凡夫到二乘无学位圣者,大乘十地菩萨的第八识,为此位摄,此位名毗播迦(Vipaka)识,义译为异熟。到了佛果位,此识纯净无漏,不是有漏业所支配招感的异熟果,就不名异熟识,而名阿陀那识了。..
【异生】此在佛经中指‘凡夫’而言,谓不同于圣者的生类,亦称‘异生类’。又、凡夫造作种种善恶之业,造善业者生人天善趣,造恶业者生三途恶趣,以其趣生的场所不同,故亦名异生。
【异生性】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异生性是不同的生性,如五趣众生,异于圣者的生性。《百法直解》曰︰‘异生性者,妄计我法,不与圣人二空智性相同,依于彼此相似假立。’而《百法纂释》中则谓:‘言异生性者,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上一分功能,令六趣十二类之差别不同,故云异生性。此性非指佛性,乃..
【胜义胜义谛】四种胜义谛之一,又名废诠归旨谛,此即是一真法界,妙体离言,超绝法相,故为胜义。此为圣者之内智,胜于前第四俗谛,故曰胜义。参阅‘四种胜义谛’。见《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
【空宗二谛】二谛,即真谛与俗谛,亦称胜义谛与世俗谛。俗谛为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偏于经验面;真谛为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偏于超越面。《中观论·观四谛品》载:‘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实。’由此看来..
【阿那含】为声闻四果中的第三果,梵语意译不还,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的圣者中,若九品之惑全部断尽,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若断除七、八品,而所余之一、二品尚须对治成无漏之根,更须一度受生至欲界,称为一间。..
【阿罗汉向】四向之一。不还之圣者,进断余残之烦恼而向于阿罗汉果者。见《俱舍论》卷二十四。
【阿罗汉果】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略称罗汉。意译应、应供、杀贼、不生、无学。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见取见】十种烦恼之一,五见之一。乃执著于身见、边见、邪见等非理之见,又称为见等取见,略称见取。有漏劣法为圣者所断,故执此劣法为胜者,称为见取。此以染污之慧为体,唯分别起,能障苦及不净之无颠倒解为业。《成唯识论》曰:‘四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争所依为业..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