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今生做善,不做亏心事就好,为什么要学佛?
有的人不想觉悟,认为今生只要做善事就好了,但是心态却常常随着环境而改变。
因缘和合时是一个大好人,因缘不和合时又变成坏人。只为了活得愉快,前不知、后不觉,光是行善、光是快乐,过这种虚幻的生活是很迷惑的。
因此,只要是有灵魂、有意识的人,就会想知道、想追求解脱的智慧,过充实的生活,原来,学佛就是过明白的生活。
有的人不想觉悟,认为今生只要做善事就好了,但是心态却常常随着环境而改变。
因缘和合时是一个大好人,因缘不和合时又变成坏人。只为了活得愉快,前不知、后不觉,光是行善、光是快乐,过这种虚幻的生活是很迷惑的。
因此,只要是有灵魂、有意识的人,就会想知道、想追求解脱的智慧,过充实的生活,原来,学佛就是过明白的生活。
或分为四种业报。一、现报 现报者,谓今生作极善恶之业,即于今生现受善恶果报也。二、生报 生报者,谓今生作善恶业,来世身中,受善恶果报也。三、后报 后报者,谓今生造业,来世未受,多生之后,乃受果报也。四、无报 无报者,谓由无记业,而受不善不恶之果报也。..
长阿含经曰师长以五事视弟子: 一、顺法调御 四、示其善友 二、诲其未闻 五、尽已所知诲授不吝 三、随其所闻使解善义有部根本毗奈耶曰弟子有五事方可教诃: 一、不信 四、情无羞耻 二、懈怠 五、近恶智识 三、恶口但五法之有一,皆应教诃,比丘问言,如何教诃?佛言有五法: 一、不与共语 四、不与以善..
【三时业】三时业是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一、顺现受业:以猛利业力,现在感受异熟果之善不善业,今世受报。二、顺次受业:又名顺次生受业,即今生所作感异熟果的善不善业,次生受报。三、顺后受业:即今生所作感异熟果的善不善业,至第三生以后受报。见《俱舍论》所载。..
楞严经曰: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泥犁经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因果经曰:欲知前世因,则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后世果,则今生所为者是。涅槃经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弥勒所问经曰:一业多果,多业一果..
魔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悔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不定心所之一。悔又名恶作,对于先所作的事生起悔心。《成唯识论》曰:‘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即对已作恶事追悔,就是善性;对已作善事追悔,就是恶性。悔能令心怅怏不安,故有障碍止(观)的作用。..
【果报】即由过去的业因,所招感的结果。此又作异熟、果熟、报果、异熟果等。此有二种:一、总报,即由引业(总报业)而来的果报,如人之生存即由前生引业而来。二、别报,即人人个别的果报,系由满业(别报业)而来,又称满果,如同生而为人,则有男女、美丑、贫富之分,此即为别报。若就时间而言,则..
【戒学】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又作增上慧学。乃学佛者所必修。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参阅‘三学’条。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嗔,嗔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憍慢自大;五、疑,狐疑不信;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
1、专修和杂修。专修是专修一善;杂修是诸善兼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意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于心,即著相而修,此种修法只能获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出世间;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作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于人、我、法相,这种修法能了生死,证涅槃。3、真修和缘修。真修是地上..
华严宗所立,谓以过去现在未来之三生成佛。于过去生见佛闻法,植佛种子,于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于未来世之生证道得果。
过中午十二时便不再食东西。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佛弟子当学佛行,断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须不过午食。
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分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会蒙蔽智慧,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了。..
(术语)小乘四果之第二一来果也。梵名斯陀含Sakṛdāgāmin。【又】一、习气果,由宿世修习善恶之气分,而今生感善恶之果也。如往昔修善,故今生善心强,往昔修恶,故今生恶心强。二、报果,依宿世善恶之因而感今生之苦乐感。前之习气果为等流果,后之报果为异熟果。见阿毗昙论一。..
(名数)有二种:(一)顺流十心,一、无明昏暗。谓诸众生从无始以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为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瞋痴,广作诸业,由是流转于生死也。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益加惑我,无由开悟而修善业,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三、善不随..
朗州德山禅师。名宣鉴。简州人。姓周氏。丱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空寺。通贯诸经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不信南方宗禅之道。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遂檐青龙疏钞出蜀至澧阳。路上买油..
【五根各于四事增上】 p0285五事毗婆沙论上七页云:问:何根于谁,有几增上?答:五根各于四事增上。一、庄严身。二、导养身。三、生识等。四、不共事。先辩眼根庄严身者:谓身虽具众分余根;若阙眼根;便丑陋故。导养身者:谓眼能见安危诸色,避危就安,身久住故。生识等者:谓依眼根,一切眼识及相应..
由前世妄语,今生所得之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之记载,即:(一)多被诽谤,指因前世不务诚实,妄语无信,故感得今生多被他人诽谤。(二)为人所诳,指因前世专以妄语欺诳于人,故感得今生为人之所诳惑。 p224 ..
由前世邪见感得今生之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邪见报即:(一)生邪见家,指因前世邪僻覆心,起诸妄见,故感今世不具正信之心,而生于邪见之家。(二)其心谄曲,指因前世邪见,心不正直,故感今生心常谄曲。 p227 ..
因前世两舌,向此说彼,向彼说此,斗构是非,离间和合,致令乖分,故今生感此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两舌报即:(一)得弊恶眷属,指因前世两舌,使人朋俦分离乖间,皆生怨恶,故感得今生得弊恶眷属。(二)得不和眷属,指因前世两舌,离间人之亲爱,使不和合,故感得今生得不和眷属。 p227 ..
由前世偷盗,今生所得之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偷盗报即:(一)贫穷,指因前世盗取他人财物,令彼空乏,故感得今生己亦贫穷。(二)不得自在,指因前世劫夺他人财物,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虽有财物而属于五家(水、火、盗贼、恶子、官家),不得自在受用。 p232 ..
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杀生报即:(一)短命,指因前世伤害物命,令其不得以尽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二)多病,指因前世恼害众生,令其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自身亦多疾病。 p233
指妇不贞洁、得不顺意眷属。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由前世所作邪淫,今生所得之报有二种,即:(一)妇不贞洁,指因前世犯辱他人之妻妾,邪行秽污,故感今生妇不贞良端洁。(二)得不顺意眷属,指因前世邪淫,夺人之所爱宠,令彼不如意,故感今生眷属常不顺意。 p233 ..
即多欲与无厌。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贪报即:(一)多欲,指由前世纵恣贪欲,心无止息,故感今生业习不忘,倍复增胜,而生贪着。(二)无厌,指因前世贪求不已,展转驰逐,故感今生业习不忘,欲心转盛,用之无度,求之无厌。 p234 ..
由前世口多恶骂,所得今生之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恶骂报即:(一)常闻恶音,指因前世口无禁忌,发言粗恶,令不忍闻,故感今生常闻秽恶之音。(二)恒有诤讼,指因前世恃力怙势,好诤健讼,恶逆无德,故感今生常致诤讼而不和。 p235 ..
由前世语言无义,今生所得之二种果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无义语报即:(一)人不信受,指因前世语言无义,即是虚妄,故感今生虽有言说,而人亦不能信受。(二)不能明了,指因前世语言无义,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说,亦不能明了。 p235 ..
由前世多瞋,所得今生之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瞋报即:(一)常为他人求其长短,指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兴瞋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指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稳,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恼害。 p238 ..
【半择迦】此云变,今生变作。
【萨婆迦摩】翻乐欲,好乐希须也。净名疏云:根是过去,欲是现在,性是未来。若过去善根牢固成就,今生对缘则起,此是因根成欲。若过去善根未牢,今生遇缘起欲,数习成性,故云性以不改为义。荆溪释云:习欲成性,性在未来;由性成欲,性在过去。智论云:随所欲说法,所谓善欲,随心为说,如船顺流。恶..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简州周氏子,丱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尝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后闻南方禅席颇盛,师气不平,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