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一日禅:最富有的时候 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
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这是每个人临终时都会看见的 但如何知道是佛还是魔
若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实相无相,故有相的净土都属于界内,不属界外,那就是人间的净土或天国净土,而不是三界之外的佛国报土。所以,古来即有大德以为西方弥陀净土,是属于方便土,或者是凡圣同居土,不是佛的实报土。但是唐朝的善导大师,主张以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所成的西方极..

大安法师:不念佛的时候能否达到不起杂念
问:我们念佛时没有杂念,不念时还有杂念。这是工夫不到家,那么继续念佛,能否达到不念时也不起杂念呢?大安法师答:你怎么知道你念佛的时候就没有杂念呢?你念佛的时候还是有杂念的,我们是心意识在念佛,我们的行蕴,念念迁流,只不过是比较微细,旋转得很快,我们意识不到而已。我们整个的都是在杂念..

大安法师:极乐世界是物质世界还是心灵世界
可能我们学哲学,往往他就把它分成二分法,或者是唯物,或者是唯心。但实际上这个物和心它是不能分离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一切客观世界都跟我们的心有关系的。我们《起信论》讲的:世间上的世界,万物都是由我们的念头所建立的,这个念头就是我们的心,离开念头就没有..

大安法师:临终阿弥陀佛来接引的时候,现的是什么样的相?
问: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的时候,现的是什么样的相?是否就是自己平时供奉的佛像的样子?答:对这一点,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知见。从本源意义上来说,阿弥陀佛是没有相的,法身无相。那么由法身所现的相,他是随众生的心识来现的,一切唯心造。对菩萨种性的,阿弥陀佛现的是佛像,如果对于小乘声闻..

达真堪布:死亡的时候,除了自己所修的这些善根与福德,谁都无法利益你
“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因为我之前不了知,面对死亡的时候一切都要舍去。“舍一切”是什么意思?就是寿命无常三根本的最后一个:死亡的时候,除了自己所修的这些善根与福德,谁都无法利益你。我不知道死亡的时候,统统都要舍弃,谁也不能利益我,谁也不能帮助我……面对死亡的时候,只能自己一个..
科学实验证灵魂存在 佛教竟说“灵魂不存在”
中国有句古话:人死如灯灭。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人体的死亡有了新的看法。物理学家用科学仪器证明灵魂存在俄罗斯著名科学家、世界著名的人脑研究所的维得罗夫斯基教授对记者说:俄罗斯的科学家经长期观测发现,人体死亡以后,从尸体中发放出一种肉眼看不到的物质。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人们..
一日禅|人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年龄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种负担,也可以是一种财富。心态平和了,工作的热情又重新回来了。我的人生,应该说没有被命运和机遇特别垂青过,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下来的。我特别感谢母亲,是她在那些关键的时刻解开了我的心结,告诉我人生的方向应该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到了50岁、60岁,又有..
养身还是养心?哪个重要?
现在人们喜欢谈养生,但他们说谈的养生其实是养身,仅仅是想把身体养好,并且以为、做点什么运动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健康长寿。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什么是养生?养生要提高整个生命的质量,而不仅是为了身体健康地活着。真正的养生,要养到性子好、命运好、身体好,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再回过头来看看..
一日禅|没得选的时候,才是最好的选择
当一个人选择太多时,也容易给自己设置退路,往往不会拼尽全力。当选择有限时,反而不容易纠结,一旦做了决定就全力以赴去完成。有时候的孤注一掷,也往往更能激发一个人前所未有的潜能。当没得选择时,也不太容易受到外界的牵制和影响,也比平常少了许多纠结和顾虑,反而牢牢抓住了机遇。..

陈兵: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大师一语,在近世中国佛教徒中颇有被降格滥用之嫌,甚至被当作对比丘尼的专称。其实,大师(梵语Wastr)在佛教中本是一个相当高级的称谓,按《本事经》解释,是指证到须陀洹果以上直至佛果的圣僧,此等人出现世间,以佛法的智慧化世导俗,令诸众生得无量义利安乐,万世师表,故称大师。《瑜伽师地论》..
你是在修道,还是在修魔!
内容导读就像追逐时尚一样,仿佛一夜之间,身边的人都在修道,神仙遍地飞。用心观察,发现许多不现实的事。 有的人修道后,像黑社会老大,动不动就威胁你,你这样做会下地狱,你那样做会有报应。你吃块肉,他横眉冷对。你无意中说了一句不好的话,他怒目圆瞪,教训你半天,如果你不听他的,他郑重地宣..
一日禅| 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去凌晨的街头走走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慧律法师有舍有得,舍一得万,一粒种子种入土中,每个成年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至暗时刻。或是迷茫焦虑的状态,或充斥负能量的内心,又或者无数个想放弃的深夜。有人喜欢待在车里静静,有人喜欢做饭排解,有人去运动,看书可我想说:若是真..
胡雪岩: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
在晚清的历史上,胡雪岩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但他肯给予别人帮助的精神也确实令人尊敬。一名商人在生意中惨败,需要大笔资金周转。为了救急,他主动上门,开出低价想让胡雪岩收购自己的产业。胡雪岩不敢怠慢,经调查属实后,立刻急调了大量现银,给出正常的市场价来收购对方的产业。..

宽运法师:因果何曾饶过谁?做恶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有人说了,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但是你做恶了,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所以在《四十二章经》里说了,“恶还本身”啊。这里头佛说了,有人听啊,有人知道,那释迦佛本身因为是一个大觉悟的人啊,在自己守着这种大慈大悲,那守着大慈大悲了,有人就跟他试一试,..
修学净土法门必看《阿弥陀经》三部重要著述
莲池大师所著《阿弥陀经疏钞》,幽溪法师所著《弥陀略解圆中钞》,蕅益大师所著《阿弥陀经要解》,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
打坐的时候妄想很多 怎么办?
妄想像一部电影的图影一样。你要看到电影的屏幕,这妄想在哪个地方演?它从哪里冒出来?在哪里?看到屏幕以后,其实它怎么演都很清楚。不会动,不烦它了,不讨厌它痛苦的时候你就让它痛苦,流泪的时候让它流泪,你就发现流泪的那个背后的背景其实是没有流泪的。就像那个人他想自杀一样,这个时候他发现..

为什么修炼的人到了一定时候会生一场大病?
修炼的人修什么?修的就是自己的元气。而一般人是没有这个本事的,一般人只能补充后天之气,补充气血。修炼的人不仅能补气血,更能修补元气。当他的气血和元气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他的气化能力,也就是分解那些平时分解不了的有毒细胞的能力会大大增加,一旦达到了这个点,体内的毒素就会被气化分解,..
冯骥才: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满足了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她真有趣。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她大..

本源法师:广学多闻与一门深入是否存在矛盾?
广学多闻与一门深入是否存在矛盾?佛在四弘誓愿中告诉我们,修学菩萨道当法门无量誓愿学,而在实际的修行中,我们又提倡一门深入,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讲,有信解行证四个次第。首先是信,即强调要树立对佛法的信心;其次是解,即要深入经藏,解其法义;再次是行,即悟后起修,..

慈诚罗珠堪布:即便佛教从地球消失,因果规律也永远存在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没有任何敬畏感。没有宗教信仰,天不怕地不怕,不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灵”的说法,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等等也一并丢失。为了钱不受任何约束,即使有法律的惩罚,也抱着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以致满世界充斥着不放心的产品。农民不敢吃自己种的菜商家不敢吃自己销售的食物,厂家不敢..
一日禅|越是难熬的时候,越要自己撑过去
辛酸苦涩,心灰意冷,都是人生常态。无论是谁,我们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越是难熬,就越要靠自己撑过去。成年人的世界,是一汪苦海,你我都身处其中,悲欢皆需自渡。..

六道轮回存在的根源有三个
倓虚法师今先说轮回二字之义,这轮回之义就是人间所共知的一句俗话,乃说轮过来又回过去的意思。若问云何是轮过来回过去的呢?你要观察,世界上种种样样,无一不是轮过来回过去呀!且看这天上的日月,其昼夜间轮过来回过去;又这一年的四季春夏秋冬,亦是轮过来回过去。若简单的说,就叫轮回。若这样的..

宣化上人:你堕地狱还是你成佛都是因为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互相帮助,也可以说它们结成一党,狼狈为奸。怎么叫「狼狈为奸」?狼和狈,必须要在一起,才能走路;若不在一起,牠们就不能走路的。为什么?因为这个狼、狈,和普通豺狼不同;狼的前边那两条腿长、后边那两条腿短,狈的前边那两条腿短、后边那两条腿短长,狼没有狈就不..

做事的时候,智慧地处理慈悲心
明海法师要慈悲,又要做事,怎么办?在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人和事的矛盾。特别是学了佛以后,再管理公司,就经常会遇到这个矛盾:学佛要慈悲呀,可又要做事,怎么办呢?这个矛盾哪里都有,寺院里也有。我们知道对人要宽容、要慈悲,可是做事情有做事情的规律,事情的规律往往..

元音老人:还是劝大家,修净土为妙,不要好高骛远
按:历代祖师大德、乃至禅宗的大德如元音老人、南怀瑾老师,都大力推荐净土法门。我们不要轻视了这个貌似简单的法门。法门无有高下,都无比殊胜,但是众生的根性是不同的,我们不要过高地高估了自己的根性,免得浪费了宝贵的修行时间。要知道,我们的目的不是求神通、不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虚荣心!我..

元音老人答:明心见性的时候,会展现图像吗?
问:明心见性的时候,会展现图像吗?元音老人答:它没有图像,也没东西,但不是断灭相,它了了分明。这个灵知了了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明白这个以后,要注意,不是到家了,而是正好用功夫,时时保护它。可以用佛号,也可以用咒来保护它。禅宗大慧杲祖师就是用我们心中心法大随求陀罗尼保护自己。禅师都会念咒的。憨..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南怀瑾佛说无主宰,非自然,他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是无神论者。其实,他们搞错了,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与人视为同一生命,平等无二,神与人同一本体。他提倡人要找到这个所有生命共同的本体,找到了这个生命的本体,叫作无上正等正觉。小乘所讲的无我,是就..

宽见法师答:是改变树还是改变自己?
弟子:我爱看各种各样的树,觉得树和人一样,人有精神面貌,树也有精神面貌。看一棵树不是看它有多么高大粗壮,而是看它的精神面貌是否正,好的树能让我们改变自己的心,就像一个好的师父能够摄受我们。我常觉得一棵好的树跟一个好的师父一样。宽见法师:是的,你这个悟得比较深。我也爱看树,有的树比较有精神面..

用计数念佛还是清净心念佛好
◎ 大安法师问:用计数念佛还是清净心念佛好?大安法师答:这里面还是从计数念佛开始,因为你这两个问题不能摆在同一个平台上去说,他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那么计数念佛是一种方法,通过计数念佛达到功夫比较相应,跟弥陀名号内俱的功德相应,然后让我们心趋向于清净的过程。凡夫众生开始念佛,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