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接受他人的帮助或是布施,也是在消耗福报吗?
达真堪布答:接受他人的布施,不一定就是消耗福报,主要是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若是你能发一个慈悲心,成为对方修持布施的福田和对境,这也是好事。

问:接受他人的帮助或是布施,也是在消耗福报吗?
达真堪布答:接受他人的布施,不一定就是消耗福报,主要是你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若是你能发一个慈悲心,成为对方修持布施的福田和对境,这也是好事。

[出诸经要集]一施多得福少谓饮酒歌舞等事。费用极多而无福报。是名施多得福少。二施少得福多谓能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彼人受已。精进学道。施物虽少。其福弥大。是名施少得福多。三施少得福少谓以悭贪恶意。施邪见外道。施物既少。得福亦少。是名施少得福少。四施多得福多谓能觉世无常。发心舍财。起立..
六道众生之一,有种种的分别,福报差的叫无财鬼,时常没有得吃,所以也叫饿鬼;有些虽有饮食,但是不够,叫少财鬼;有些福报大,常得饮食,叫多财鬼。
达真堪布:等待开悟的因缘到来 现在我们修加行,就是争取有壹天因缘到来,通过上师的引导和窍诀,立刻豁然开朗,见到自性。因缘不到的时候,妳再着急也没用,求再多的灌顶和加持,也不会开悟。
卧莲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相传有几个盗贼偷光了多宝观音像上的宝物,便将塑像扔进了长江。金陵有个叫潘和的商人一心向佛,只求生个儿子,得到观音菩萨点化的他来到江边捞起了菩萨的法像,并将一块石荷叶雕成莲花宝座,但由于观音法像已受到损伤无法直立,只好侧卧在莲叶之上。一年后,潘夫..
达真堪布:母亲节,为报恩而修行! 佛经里说过,哪怕背着母亲绕着南瞻部洲走一圈,也无法报答母亲的恩德。藏地也有一句谚语:“母亲的心像水,孩子的心如石头。”今天是母亲节,作为大乘佛子的我们,应该怎样利益我们伟大的母亲?除了发心发愿,给她们永恒的解脱与安乐,无以为报!..
有种人一生在世,昼夜奔忙,痴想丰衣足食,贪图歌台舞榭,唯愿子孙发富发贵,万世的荣华,到了一气不来,做了一个死鬼,还要想保佑他的儿女,人财兴旺。这种人真是愚痴已极。还有一种人,稍知一些善恶因果,要做功德,但是只知打斋供僧,或装佛像,或修庙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来生福报。因他不解无漏..
达真堪布:放下傲慢就要放下我执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怨天尤人,这都是因为有傲慢心。“为什麽不给我加持啊?妳看我这麽艰难。“若是没有傲慢心,把自己放在最低处,还会这样吗?其实我执本身就是壹种傲慢。要放下傲慢,就要放下我执。妳艰难,妳有这个违缘,这本身就是壹种摄受,壹种加持,只是我们智慧不够..
感恩父母,需要对父母孝为先,这样修福报会最快。在传统教育中,百善孝为先,现在年轻人都只知道要父母的帮助,却不知道父母年龄大了,也需要帮助,过年过节需要常回家看看,一般有三种帮助,在经济上帮助,在生活中不要让父母担心,陪同父母旅游等,在事业上努力工作,光宗耀祖。有了目标,就会有动..
达真堪布:怨恨从这里来 人人都有优点,也肯定有缺点,但是凡夫就有这样的习惯:看自己的时候就看好的方面,看优点;看别人的时候,看不好的方面,看缺点。由此,种种的傲慢、怨恨,就产生了。
达真堪布:怎样才算把佛法这个“药”吃下去了 问:怎样才算把佛法这个“药”吃下去了?假如说你有病了,家里摆着各种各样的药,但是不吃能治病吗?吃了才有用。头疼了就吃管头疼的药,肚子疼了就吃治肚子疼的药。这叫实用。佛法是能够医治好我们身心疾病的药。怎么才算是把这个药吃下去了呢?就是在日..
达真堪布:怎样才能证悟空性?问:怎样才能证悟空性?达真堪布答:我们要证悟空性,要真正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理,只有两种方式。我们依唯识和中观所讲的这些理论去抉择,以这些逻辑进行分析,最后能得到相似的“大空性”的结论,而不是真实的。最后,我们进一步通过修行,就能获得真正的定解。也就是说,..
达真堪布:怎么才能过一个平平安安的日子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的要求不高,能过一个平平安安的日子就行。”你的要求够高了。发财不难,当官不难,但是要过平平安安的日子难。怎么才能平安?关键在于心。心安住了、平静了,你才能过一个平平安安的日子。那么怎么才能将心安住,怎么才能让心平静呢?只..
达真堪布:怎么思维能把病苦转为享受? 怎么思维能把病苦转为享受? 答:很多人都说相信因果,实际并没有深信因果。真正深信三世因果了,你病得再重都不会有痛苦,甚至还会有欢喜之心。因为生病能消除很多业障,也是还债的机会。再高一个层面说,生病的本体也是因缘和合,找不到它的来处,也找不到它的..
达真堪布:家庭不和睦的原因有些人的家庭总是不和睦,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互相总是不谦让,自我观点特别强,都是自以为是,矛盾就这样产生了。若能把自己放下,真心对待身边的众生,他们都会被你感化的,家庭也自然就和睦了。..
一、停止邪淫。邪淫包括手淫、未婚同居、婚外情、同性恋、意淫、看和黄色有关的图片、网上转发有关黄色内容等。二、坚持放生。放生是增福报最快的法门,这点是同修共知的。首先,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坚持每天或定期放生,放生款花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尽力就行了,功德和福报的增长是和心诚的程度成正比,..
达真堪布:学习面对死亡是逃避现实吗寿命是无常的,死期是不定的,什么时候死,在哪里死,以什么方式死,谁也说不准。每个人都是,随时都有可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我们学习面对死亡,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要有所准备。有准备了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否则肯定会害怕。假设有一个人,他不知道有白昼也有黑夜。..
达真堪布:如何看待修行中出现的各种境界 修行的时候,心静下来了,肯定会出现一些境相。有些人今生没有那么大的功夫,但是前世带来的也有。这些境界都很正常,你不执着都是好事,你执着了都是不好,你不执着就行。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些境界是很特殊的,但是你也应该把它当作一个正常的现象去看待。比..
高台建筑,凝固了千年的古老记忆,也是佛教文化与皇家建筑的融合高台建筑,凝固了千年的古老记忆,也是佛教文化与皇家建筑的融合
“公平正直天人道”:能做到公平和正直的这种人,走的是天人道。之所以称“天人道”,是指他的今生、来世都会快乐。一个公平公正的好人,他一切时都会顺利、如意,今生来世都会快乐。“虚伪狡诈邪魔道”:之所以称“邪魔道”,是指他的今生来世都要遭受难忍的痛苦。这种人事事都不会顺利,不会如意,都..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一个转念真正的修行就是一个转念,一转念都是修行,不转念都是造业。不转念,你经常在佛堂里诵经念佛也不是修行。一转念,生活、工作中的一切行为都是修行。你单独抽出一两个小时来修行,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平时把点点滴滴的时间和机会都利用起来,逆境来了就消业,顺境来了就积..
人怎么能没有取舍呢?在诸法的本体上,从自性的角度讲,都没有;但是在诸法的显现上,从因果的角度讲,都是存在的。现空不二嘛!我们经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也就是说万法在体上空,但是在相上都不空;在体上是没有取舍的,但是在相上仍然有取舍。莲花大士师讲过“见解比虚空高,但是取舍因果比面粉..
达真堪布:修行能改变亲人的命运吗人都一样,希望家庭美满,期望孩子有好的前途,可是只靠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要从心里放下,但不要放弃,好好地修行,积累福报,增加智慧。你的福报上来了,他们自然而然会幸福;你的智慧上来了,他们也自然而然会走运。虽说各有各的因、各遇各的缘、各受各的果,但..
如果在倾听时,能不断地保持慈悲心,愤怒与不耐就无法生起,否则对方所说的话就可能激怒你,让你生气或痛苦,只要心怀慈悲,就能免于恼怒、生气或失望。当倾听时,你希望自己能如观世音菩萨一样谛听,但即使你很清楚对方正饱受痛苦,且现在就需要你的解救,还是得先装备好自己,才能好好地谛听他人的苦..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今天晚上我们能到大圆满法网络共修讲堂谈谈佛法,这个机会也是很难得的,都一定要珍惜。在闻法的过程中,都一定要如理如法地听闻,这样才有不可思议的加持与功德。今天我们主要讲几个问题。很多修行人都..
达真堪布:佛像到底要不要开光问:有人说佛像不用开光,烧香就已经开光了,还有人说不开光不行,一定要开光。佛像到底用不用开光呢?达真堪布答:这就要看自己的修行层次了。如果你有高的认识与见解,你修行的层次高,那就不用请谁来给佛像开光,自然就开光了,因为这个佛像本来就是佛。若是自己没有那..
达真堪布:他是佛还是魔? 佛不在别处,就在你身边。你到别的地方找佛,找不到。也许你身边最讨厌、看着最不顺心的这个人就是佛,是来度化你的。若是你没有修行,没有智慧,他就是你的冤家,是来讨债的。若是你有智慧、有修行,他就是佛,他就是菩萨,是来度化你的。“师父,您说的 ‘不是冤家不聚头吗..
问:家人长期赌博、借高利贷,强迫弟子还债,弟子明知这是因果,但在念头、境界上转不过来,非常痛苦。请问如何用平常心接受因果,解决心中的无奈和焦虑?答:那你要是知道因果就没事了,你就尽心尽力替他还就好了,还完了,他就不找你;没有还完,总是要还。债真的是要还,你要还不完,来生还要来,来生..
达真堪布:众生愚痴颠倒佛讲众生愚痴颠倒,你看,我们想要快乐,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快乐的因;我们不愿意感受痛苦,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痛苦的因。我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都是背道而驰的,我们都想快乐,但是不会行善,这就叫愚痴颠倒!你执着痛苦而想逃避,这本身就是个痛苦,你永远脱离不..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万法皆空”讲的是空性,“因果不空”讲的是缘起。不是除了“万法”以外还有一个“因果”,此二者是一个意思。万法的本性是空的,因果的作用是不会空的。因果的作用就是缘起,缘起是不会空的。缘法就是因果,因果就是缘法,只是用词不一样。佛讲的“空性”不是“没有”。虽然..
问:如何帮助毁谤三宝、不信因果报应的家亲眷属?答:这要有智慧、耐心,自己做出修行的好榜样,让家里人很明显的感触到,你学佛前与学佛后,确实不一样,他们自然就会赞叹,就能够受感化。换言之,家亲眷属还毁谤三宝,不信因果,还侮辱你,说你的闲话,说明自己修行功夫不够,德行不能感化他们。过去..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