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建筑,凝固了千年的古老记忆,也是佛教文化与皇家建筑的融合
相关推荐
佛教文化艺术
佛教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主要用于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佛教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向世界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成为它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 数千卷印度佛典,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本身就是瑰丽..
六识取境四因
【六识取境四因】前六识又称了别境识,前六识取境,受四种力量的驱使,即欲力、念力、境界力、数习力。《瑜伽师地论》曰:‘六识取境,由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觉趣境。’此四因即:一、欲力:欲是希望,如果心于彼境,生起爱著,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二、念力:念是记忆,如果心于彼境,生起记忆,则于..
念心所
【念心所】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念是记忆,于所经历过的事物记忆不忘,就称为念。《成唯识论》曰:‘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凡是感官接触过的境界,或思维过的义理,都是曾习境,于曾习境的记忆作用,就是念的自性;定依为业者,由忆念曾习正理,念兹在兹,而生正定,即是其..
西夏文大藏经
Xixiawen Dazangjing汉文大藏经的西夏文译刻本。始刻时间不详。元大德六年(1302)刻成,共3620余卷。据现有不完整的记录,先后共刷印140余藏,但今已无全藏可见,经版也毁损不存。现在各地发现的经论残卷,不过数十种。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底本,可能系《开宝藏》的天禧修订本。北宋景祐元年(1034),..
玄光〔《神僧传》卷第五〕
释玄光者。海东熊州人也。少而颖悟。往衡山见思大和尚。后返锡江南。属本国舟舰附载离岸。时彩云乱目。雅乐沸空。绛节霓旌。传呼空中声云。天帝召海东玄光禅师。光拱手避让。唯见青衣前导。少选入宫城。且非人间官府。羽卫之设也无非鳞介参杂鬼神。或曰。今日天帝降龙王宫。请师说亲证法门。吾曹水府蒙..
佛教建筑(Buddhist architecture)
Fojiao jiaozhu建筑 主要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最古..
二持约时优劣
子题:优波掘多问尼、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无相好佛、掘多、鞠多、行事钞·持犯方轨篇:“约佛前后,佛在时胜,灭后劣。正法、像法、末法渐弱。以优波掘多问尼为证,佛世六群,极为粗暴,灭后无学,威仪不及也。”资持记释云:“上约在灭以论,下约三时而说。正法千年,具教理行果;像法千年..
八敬为尼要行之最
行事钞·尼众别行篇:“明诸要行,勿过八敬。善见,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灭正法五百年。后为说八敬,听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今时不行,随处法灭,故须励意。”资持记释云:“善见本缘,如来成道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度,以正法千年,若度减半,故不听之。阿难三请,佛令传八敬向说,若能行..
四分律宗久传之意
子题:三机、上机、中机、下机、殷鉴两典、两典、韦编三绝戒本疏·序:“至如四分肇兴,祖习[帛*系]远;正法初百,便列其宗。斯人博考三机,殷鉴两典。包括权实,统收名理;集结兹藏,通被时宾。故使韦编成规,钦承无绝。自诸部远流,咸开衢术;独斯一宗,未怀支派。良由师禀有踪,知时不坠故也。”行..
奉持戒律
济缘记·释疏序:“言忆念者,谓毗尼立法,殷勤嘱累,制令记忆,不使遗忘,所以常尔一心,违皆制犯,故知常勤观察,始号奉持。”(业疏记卷一·五·一)
七灭诤
梵语saptādhikarana-?amathāh。即为裁断僧尼之诤论所设之七种法。又作七灭诤法、七止诤法。即:(一)现前毗尼(梵sajmukha-vinaya),又作面前止诤律。使起诤之双方对决于现前,或于现前引证三藏之教法而决之,或于现前引证戒律之制条而决之。(二)忆念毗尼(梵smrti-vinaya),又作忆止诤律。即诤议罪..
九轮
日本佛塔建筑用语。又作空轮。乃突出于塔顶上的九层金轮中之相轮。佛寺建筑中,塔之“平头”上有重重之轮盘形建筑,通常称为相轮、盘盖或承露盘;在日本,于三重五重之塔中,相轮之轮数若固定为九重者,则特称为九轮。九轮最底轮称“一轮”,往上渐次为二轮至第九轮。古代印度所造塔顶亦置有九轮。此外..
叠涩
为古代建筑样式之一,佛教建筑亦采用之。谓于砖或石砌之建筑物中,每一层砖或石皆比下一层超出一定之长度,用以超出屋檐、平座等。常见于砖塔、石塔、砖墓室等建筑物。 p6903
念
念者,于串习事令心明记不忘为体,不散乱为业,串习事者,谓先所受,不散乱业者,由念于境明记忆故令心不散。
译师
【译师】唐太宗焚经台诗: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唐义净三藏,题取经诗曰: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
阿隰摩揭婆
【阿隰摩揭婆】此云虎珀,其色红莹。博物志云:松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千年,化为虎珀。广志云:生地中,其上及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上皮,中是琥珀。
耆阇崛
【耆阇崛】大论云:耆阇名鹫,崛名头。是山顶似鹫。增一:佛告诸比丘:此山久远,同名灵鹫。观经疏云:诸圣仙灵依之而住。西域记云:宫城东北行三四里,至姞(渠乙切)栗陀罗矩吒。此云鹫峰,亦云鹫台。旧云耆阇崛,讹也。既栖鹫鸟,又类高台。应法师云:案梵本无灵义,此鸟有灵,知人死活,故号灵鹫。..
灵树如敏禅师
韶州灵树如敏禅师,闽人也。广主刘氏奕世钦重,署知圣大师。僧问:「佛法至理如何?」师展手而已。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千年田、八百主。」曰:「如何是千年田、八百主?」师曰:「郎当屋舍没人修。」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童子莫徭儿。」曰:「乞师指示。」师曰:「汝从虔州来。..
护国寿禅师
黄州护国院寿禅师,僧问:「如何是一路涅槃门?」师曰:「寒松青有千年色,一径风飘四季香。」问:「如何是灵山一会?」师曰:「如来才一顾,迦叶便低眉。」
高台宣明禅师
南岳高台寺宣明佛印禅师,僧问:「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便请拈出。」师直上觑。僧曰:「恁么则人天有赖。」师曰:「金屑虽贵。」
增福增慧的千年养生方式
延年益寿--辟谷术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即不食五谷杂粮。 道教从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黄庭内 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 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

雪漠:散乱修:在乱云飞渡中寻找从容
散乱修:在乱云飞渡中寻找从容资粮圆满之后,就要修加行,加行被称为“加行道”。修道中间有五个阶段:第一资粮道,第二加行道,第三见道,第四修道,第五无修道。通过这五个阶段,就可以证得佛果。上文我们讲了许多资粮道的通关方法,但总而言之,俱足信心的那一刻,资粮便会瞬间圆满。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就是如何..

雪漠:执著与解脱也是一体两面
执著与解脱也是一体两面离执而解脱,寡欲且清心。不争亦不执,离苦大乐生。真心与妄心是一体两面,浊世与净土是一体两面,执著与解脱,实际上也是一体两面。所以说,不执著的同时,就得到了解脱,而不是在离开执著之后,再去寻找一个叫做“解脱”的东西。我在《西夏的苍狼》中用“正负宇宙”、“一幅织锦的两个..
一日禅:最富有的时候 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
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布局精巧的川东千年古刹 张三丰曾留下镇寺之宝
在巴岳山南麓山腰上,立着一座千年古刹,这就是与华岩寺齐名的巴岳寺。传说,这里还留下了3件张三丰的宝贝。布局精巧结构仿造华岩寺巴岳寺建于唐代晚期,史料记载,巴岳寺原名普门寺,明代永乐六年,该寺被明成祖敕封川东第一古刹。遗憾的是,明末清初,普门寺毁于战乱之中。直至清康熙年间,寺庙才开..

涨姿势:汉传佛教寺院中必不可少的七座建筑
五台山普寿寺山门五台山南山寺钟楼五台山显通寺大雄宝殿在一座佛寺中,殿宇建筑很多,根据宗派的不同,寺中之殿阁楼台建筑多少不定,但有7种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叫做伽蓝七堂。至于七堂的用法和取舍,根据时代之不同而各有差异。例如:唐代对伽蓝七堂的规定:1.佛塔(舍利塔);2.大雄宝殿(又称金殿或..

雪漠:专注而享受的做事也是修行
专注而享受的做事也是修行有的人修行的时候心里一片宁静,一旦投入工作,开始与别人相处,便时时计较自己是不是吃了亏,是不是受了委屈,于是又开始生气、嫉妒、贪婪等等。这就是忘记了自己修行的目的。在行、住、坐、卧间都安住于真心,保持安然,将所有的贪嗔痴与苦乐都融入觉性当中,这不仅是修行的方法,也..

帕奥禅师答:在生死轮回里,只有概念在追求概念。涅槃是否也是概念?
问:「我」是概念;「愿望」是概念;禅那、天神、梵天神、恶道及其他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事物都是概念。在生死轮回里,只有概念在追求概念。涅槃是否也是概念?如果不是的话,「我」这个概念如何证悟不属于概念的涅槃?「我」这个概念如何在般涅槃时证悟非概念法?从概念的角度来看,是否可以说诸佛及诸阿罗汉将..

信仰的记忆:碧落寺石窟,千年佛像诉说古国汉风
碧落寺位于晋城市西北约7.5公里处的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东。它背靠碧落山,面对万松岭,坐北朝南,依山而筑,是古泽州境内创建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大、声望最为显赫的寺院之一。据石窟西窟外石阶旁题记,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六年(482年),完成于唐大和六年(832年),之后五代、宋、金、元、明、清历代都有..
再好的关系,走得太近,也是场灾难
距离产生美。不必靠太近,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不必离太远,我们的生活圈还有交际。人和人的相处,是一门学问,要做好一点,真的不容易。离得太远了,关系就淡了;可靠得太近了,恩恩怨怨就来了。不管是家人朋友,还是同学同事,好起来时可以两人同穿一条裤子,闹翻后可以老死不相往来。人生如尺,要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