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生命
【生命】指自生至死的生命持续期间,有体温(暖)与意识(及潜在的阿赖耶识)同时存在,此即是一期生命的持续。此在佛教中,寿、暖、与识三者同时存在,互相支持,称为命根。换言之,暖与识维持一期寿命,二者之间有相互依存。报尽命终时,第八阿赖耶识离开身体,体温即不存在;反之,体温消失(如大出..
现世
【现世】现在之世。指人有生命之间。
四生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
五无堪能处
【五无堪能处】 p0270集异门论十三卷六页云:五无堪能处者:云何为五?谓阿罗汉苾刍诸漏已尽无复堪能故思断生命。无复堪能不与物盗心取。无复堪行非梵行,习淫欲法。无复堪能正知说虚诳语。无复堪能贮积受用诸欲乐具。阿罗汉苾刍诸漏已尽无复堪能故思断生命者:谓由彼因彼缘,故思断生命。阿罗汉苾刍,..
一杀多生
杀一人而救多人,乃菩萨为利益众生所作之善权方便。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载,菩萨虽守净戒律仪,但如见一盗贼为贪财故,欲杀众多生命,或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欲造更多无间业;菩萨为使彼恶人不受地狱之苦报,及救多数众生生命,遂以善心、无记心,或怜愍心杀害其命,宁可自己堕地狱,不令彼..
恶贪
谓于他财物及所摄受。起贪等贪。执藏防护。坚着爱染。是名恶贪。复有恶贪规他生命。贪皮角等。饮血啖肉。如是二种。总名恶贪。
宿命
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都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生,辗转轮回,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
宿命通
能知过去世生命,和做过什么事情的神通,为六神通之一。

青海省佛教协会倡议-珍爱生命维护稳定反对自焚
3月6日在西宁举行的全省佛教论坛上,青海省佛教协会向全省各级佛教协会及广大佛教界同仁发出倡议书,全文如下:佛教是具有高度人文主义关怀精神的宗教,视人身为如意宝,倡导慈悲济世博爱,始终以慈悲之心为六道轮回的众生谋福,以因果不虚为准则。慈悲向善是佛教的核心要义,更是藏传佛教的独特价值观..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选择,影响着结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
西双版纳修行之旅 发现生命本真
跟大多数人不同,Jimmy开始这趟旅行时,真的没有想很多。彼时,他接到朋友一个电话,问要不要一起去修行。一向热衷新玩意的他立马就觉得那是个不错的点子,约好日子,就欣欣然出发了。Jimmy推荐路线:从广州到西双版纳 1个月1. 由广州出发搭乘航班前往大理。2. 由于云南最发达的是公路,所以接下来的旅..

佛说天机:常人极难知道的生命奥秘
七、死后及再生之谜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来说,死亡是未知之谜。只有体验过死亡又生还的人和有一定神通的人,对死亡之谜才略知一二。无论从佛学的不生不灭道理,或是科学的物质不灭原理来看,都可论证到生命是不灭的。生命表象上的死亡,是阴(灵体)阳(肉体)两种物质暂时分离的一种现象。灵体相对肉体..
多维空间的生命透视
佛教以缘起思想为内核的生命观,表达了珍视人生、生命平等和积极进化的理念,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了基础;对当前世间物本生命观所导致的拜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是一剂很好的清洗良方;而对于当今盛行的自杀现象,也提出了明确的忠告,充分展示了佛教生命观积极的现实意义。神秘的多..
明海法师:用生命去实证禅是多么艰难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师父(净慧老和尚)的情景:一位老和尚从书桌上抬起头,从容地转过身,慈悲安详,和蔼可亲。因为是冬天,他还戴着一顶毛线织的帽子。我好奇地想:怎么和尚还戴帽子呢?我这样才一动念,师父就随手把帽子摘下来。我想:这老和尚一定有神通呢!后来师父淡然地告诉我:他没有..
一日禅:圆满自己 觉悟生命
找到自己,能寻回生命的本质;扩大自己,能延长生命的价值;升华自己,能体会生命的自在;圆满自己,能觉悟生命的真谛。

高僧大德谈当代佛教的生命观:人身难得 生命宝贵
特稿:人身难得,生命宝贵中国高僧大德谈当代佛教的生命观 新华网成都1月17日电(记者韩乔 海明威)来自四川阿坝州的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活佛谈起生命时,充满了敬畏和赞美。mcm バッグ佛教的生命观研讨会16日在成都举行,聚集了中国佛教三大语系的约四十位高僧大德。戴着一副眼镜、面孔略显黝..
如果想长寿 首先你要有这种心态
佛教对生命实相的观察、透视,无非是让我们知道生命存在的痕迹是可变的,也是不可靠的。既然这样,你就不要去执着它。人的生命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人和人的相貌、因缘等都不一样,古德云:四大元无主,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身体由四大(地、水、火、风)和五蕴(色、受、想、行、识)组..

揭开生命的面纱
生命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它并不是有谁来主宰,也不是有谁在创造我们。凡是有思想的人可能都会思惟:我们的生命现象到底是怎样出现的?我们追到父母生了我,但父母没有生我之前还有没有一个我?今生结束以后,还会不会有一个延续的我存在?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圣者们在这些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就..

一行禅师:聚集正念能量 自由接触生命
每分钟的修行都在聚集正念的能量,正念并非来自身外,而是你的内心。正念的能量可以帮助我们活在当下,完全地活在此地、此刻。当念念分明地喝下一杯茶,你的身心就完全结合成一体,你是真实的,茶也是真实的。但是如果你坐在一家播放着音乐的咖啡厅,脑海里想着工作,这并未真的在喝茶或咖啡,你喝的就..
一日禅:人生似棋 生命如雨
人生似棋,生命如雨:不去理解浪花的吹打,风帆只是一块破布;没有经历大海的咆哮,小船只是一块朽木;未能品尝烈火的烘烤,钢铁只能困于顽石。同样的,不会独立自主的处理事情,生活在他人襁褓之中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
一日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历练
人心原本就是一种感受,世道本就是起伏跌宕。得志时,好事接连而来,亲朋满堂;失意时,花随风去,树倒猢散。因而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失落了,委屈了,无奈了,不幸了,这些只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历练。..
宇宙、能量、物质、生命的终极秘密
宇宙最小的粒子--能质粒子我们的空间中存在一种宇宙最小的粒子,这个粒子叫能质粒子,这个粒子是不可再分的。能质粒子构成的能量叫能质能量。为什么叫能质?因为这个粒子同时具有能的属性和质的属性。可以说宇宙的全部奥秘都隐藏在能质粒子之中。我们整个宇宙充满了能质粒子,凡事有能场的地方都是宇宙..
美国科学家爆炸性结论:人死后生命不会结束,而会永远活下去,而且,会穿越进不同的宇宙
被纽约时报评选为我们时代里三位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的美国再生医学和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科学主任RobertLanza博士,写了一本《生物中心论》,里面有个爆炸性的结论:人死后生命不会结束,而会永远活下去,而且,会穿越进不同的宇宙。他的论点有三:1宇宙的结构、定律、力量、常数看起来都是为生命所精细..

帕奥禅师答:如果一个初学禅者从小就悲观,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开
问:如果一个初学禅者从小就悲观,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开导他?帕奥禅师帕奥禅师答:这种人是不容易开导的。你可以试试向他说法,以便激起他对佛法僧的信心。只是一般上他是不会很有信心地听闻佛法。若他能够继续修禅就会很好,因为如果他在禅修方面有进步的话,他就会..

传喜法师:你如果不怕,到时候报到头上就糟糕了
佛性一恢复就知道众生是平等的,富人不能欺负穷人,开轿车的不能看不起骑自行车的。不要因为今天福报大,就可以欺负弱小的。我们今天做人了,是福报大,那个被我们宰杀的鸡是福报小,福报大的人欺负福报小的畜生,是不可以的。众生平等,任何事情是有因果报应的,不是不报,时间还没到。如果你不怕,如..
星云大师:生命中到处都有财富 就看你会不会找了
财富到处有 就看如何找说到财富,一般人便会想到钱。但是在星云法师看来,钱只是财富的一种。他说,财富处处都可求得,不一定要向钱看。比如眼睛就是财富,让我们看到万事万物;耳朵也是财富,让我们听到父母教诲、朋友诉说;嘴巴也是财富,让我们能够赞美,能够说道理;双手也是财富,能够劳动、服务..

帕奥禅师答:如果临死时,心正好落在「有分心」,并未生起任何善恶念,此时是否可能因为有分心而投生于那一道
问:如果临死时,心正好落在「有分心」,并未生起任何善恶念,此时,是否可能因为有分心而投生于那一道?又,可能影响投生该道的其他因素有那些?帕奥禅师答:每个众生每一生当中最后的一个心是死亡心,死亡心就是一种有分心。而造成下一世投生的业是临死速行心的业,临死速行心发生在一生当中最后一个心路过程里..
一日禅:感恩生命
生命的恩赐往往是异常奇妙的。它不仅包括肉眼能够看到的平常事物,还包括肉眼看不到、必须要靠心眼才能感受到的种种事物。当我们要感恩生命的恩赐时,除了视线可及的世俗浅见,更需要超越流俗的智慧和信念,用心灵去体悟、去答谢上天给予的美好和希望。..

帕奥禅师答:如果禅修者忘了立定第一项决心,那幺他是否会死在灭尽定当中,或者他仍然能够出定?
问:在进入灭尽定之前必须先立定四项决心。如果禅修者忘了立定第一项决心(何时将出定),那幺他是否会死在灭尽定当中,或者他仍然能够出定?帕奥禅师答:在进入灭尽定之前,这些圣者们会经常思惟自己的寿命,这是他们的本性。若无正念,他们什幺也不能做。假设他们的寿命将在七天内结束,那幺他们会下定决心在七..

帕奥禅师答:在禅修者临命终时,如果没有意外,旁人应该如何协助他,以便保持正念?
问:在禅修者临命终时,如果没有意外,旁人应该如何协助他,以便保持正念?帕奥禅师答:旁人可以为他诵经,或为他说法。如果临终的人能够听见并且了解所诵的经或所说的法,那将对他有帮助。然而,如果他昏迷不醒,或无法听见,那么也就对他没有帮助。事实上,依靠自己是比较好的办法。如果他能修行观禅直到证悟道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