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忏法
https://www.tfoyin.com/show/4841.html十三、忏法忏法是悔除所犯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中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唐道宣说:「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道安、慧远之俦,命驾而行兹术。南齐司徒竟陵王,制布萨法净行仪,其类备详,如别所显。」(《广弘明集》卷二十八《悔罪篇序》)宋净源更详细说:..
佛学不是宗教
https://www.tfoyin.com/show/4828.html佛学不是宗教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道、释(即佛家)为主体的,可惜由于种种原由,除了儒家以外,如今我们对佛家和道家文化都了解得太少了,只要一提起佛学,有一些人就认为是迷信。其实,佛学本身并无世俗宗教的迷信色彩,只不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切都在世俗之中发展和流变着,佛学..
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究竟成佛」而不是「了脱生死」
https://www.tfoyin.com/show/4764.html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究竟成佛」而不是只有「了脱生死」而已初学的人皈依佛后,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释迦牟尼佛传,但是现代的「释迦传记」有多种版本。有不具备宗教情操的学者写的「释迦传记」。有否定大乘佛经而依南传经论编写的「释迦传..
索达吉堪布
https://www.tfoyin.com/weibo/4724.html当今时代,越来越需要人心向善的正能量。我们若偏执于“我的宗教”、“我的民族”……你的东西我很排斥,我的东西你不接受,就无法携手为人类的未来共同努力。只有放下狭隘的包装,着眼于共同的善念、真理,我们的明天才有希望。..
三期同一庆(二)
https://www.tfoyin.com/show/4723.html六上 十 三期同一庆(二)二、佛陀成道――公元前五百八十八年,出家修行的悉达多太子,三十五岁了。他已经拜访了很多当时印度有名的宗教师,听他们说的道理,都不是了脱生死的办法;又在苦行林刻苦修行,也不能得到真理;最后,他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静静地坐着,到了五月里月圆的这一天黎明之前,当明..
什么是在与外尘接触时的修行。--佛使比丘
https://www.tfoyin.com/show/4681.html佛法的主要原则──「任何法门都不可执著」, 不外乎完全祛除执著有「我」或「我所有」。 [3]P.58 无我的教法,只能在佛教中发现, 其他宗教教大家要执著自我。 如果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是有一个我必须予以执著, 那么他一定无法体悟自我是不存在的。[3]P.61 请养成一..
青少年时代
https://www.tfoyin.com/show/4646.html第二课 青少年时代太子七岁时,净饭王便请了许多名师进宫来教太子语文、工艺、医药、论理和宗教等各种学问。聪明的太子到了十二岁时,连印度最高深的宗教四吠陀学术也精通了。后来,他练习武术,学习兵法,也很快就精练了。在武艺竞技会中,他表现了优越体力和超人的武艺。太子生性仁慈,当他八岁 时,见到侍..
天台子达照
https://www.tfoyin.com/weibo/4642.html人生三大问题:一是现实的生活问题,基本生存权力和稳定发展自我,这需要靠科学来解决。二是根本的思想问题,心情愉悦和善意爱心精神,这要靠哲学来解决。三是终极的神秘问题,挖掘人生真理和宇宙实相,这要靠宗教特别是佛教来解决。..
星云大师
https://www.tfoyin.com/weibo/4614.html布施,是否也要看对象如何? 佛教讲智慧,正信的佛教徒要懂得佛法,权衡轻重、是非利害。布施结缘,心香一瓣固然能尽虚空、遍法界,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对象、方法也很重要。不少人假借宗教名义来敛财诈骗,对这种人行布施、供养,不但毫无功德,还会增长社会的乱象,不可不慎。..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https://www.tfoyin.com/weibo/4564.html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团队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