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8月2-3日,由上海市松江区佛教协会主办,上海西林禅寺承办、地藏古寺协办的“新时代上海西林禅寺佛教中国化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重庆佛学院院长、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在研讨会上发表了《新时代人间佛教思想与实践研究——以上海西林禅寺佛教中国化实践为例》的主题演讲,凤凰网佛教文化编发道坚法师论文第三、第四篇章,观点如下:
重庆佛学院院长、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在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新时代上海西林禅寺佛教中国化的实践探索
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
1.传统文化挖掘与展示
西林禅寺以“文化立寺”为理念,深度挖掘佛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交融的历史 资源。在文献整理上,寺院组织专业团队耗时三年编纂完成《西林禅寺志(新编)》,系统梳理自宋建寺以来的700余年历史,收录珍贵史料、历代高僧事迹及建筑变迁图档,为研究江南佛教文化提供详实资料。
同时,依托寺内明代圆应塔地宫出土的南朝至清代文物,如鎏金佛像、手抄佛经等,打造“古塔遗珍”专题展览,通过场景复原与数字化导览,让参观者直观感受佛教艺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在文化活动层面,寺院创新推出“禅韵中华”系列活动。例如,每年秋季举办的“禅意书画雅集”,邀请国内知名书法家、画家以佛教经典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现场创作,作品既蕴含“空性”“慈悲”等佛教理念,又展现水墨、篆刻等传统艺术魅力;而“禅茶一味”体验活动中,法师结合《茶经》与佛教仪轨,讲解茶道中的“止语”“正念”等修行智慧,将陆羽笔下的饮茶之道升华为精神修养实践,年均吸引超5000人次参与。
2.现代传播方式运用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变革,西林禅寺早在2006年就建立寺院的网站,目前通过“一网两微”公众号的全媒体传播,推出“西林梵音”和“每周开示”栏目,用生活化语言讲解佛教故事,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佛教文化艺术。疫情期间,寺院率先尝试“云祈福”和“云微拍”模式,所拍书法善款五万余元,全部捐赠慈善机构用于医护人员之所需;还运用VR技术还原寺院建筑场景,让信众通过手机即可“身临其境”参与。松江佛协结合线下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大德法师举办“佛教文化大讲堂”和“讲经论辩会”活动,实现佛教文化立体传播的延伸与新时代健康发展的社会功能。
公益慈善实践
1.助老扶幼项目
在助老领域,西林禅寺与松江区民政局合作开展“银龄关爱计划”,组建由僧众、志愿者构成的专业服务队,为辖区内200余位孤寡老人提供“五个一”服务:每日一次电话问候、每周一次上门探访、每月一次健康义诊、每季一次集体活动、每年一次生日庆典。寺内设立的“慈心老年学堂”开设书法、太极拳、智能手机使用等课程,通过“僧人授课+学员互助”模式,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学员满意度达98%。针对儿童关爱,寺院发起“青苗成长基金”,与周边三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建立长期帮扶关系,除提供助学金、学习用品外,还开发“禅意德育”课程体系,通过“故事教学+实践体验”形式,将佛教的“五戒”“十善”转化为儿童易懂的道德规范。例如,在“不妄语” 教学中,设计“诚实小侦探”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诚信的重要性,项目覆盖学生超800人,相关案例入选《中国宗教公益优秀项目集》。
2.救灾与环保行动
面对自然灾害,西林禅寺形成“快速响应——物资调配——心理援助”三位一体救灾机制。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期间,寺院48小时内筹集价值50万元的救灾物资,并组织僧人志愿者团队赴灾区协助救援,运用佛教“四无量心”理念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时长超1200小时。
在生态保护方面,寺院打造“都市禅林 绿色样板”。一方面,对寺院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0吨 ;另一方面,发起“一棵树的约定”植树活动,联合企业、学校在松江周边种植“佛教生态林”,目前已造林面积达200亩,种植树木超1.2万棵。同时,推出“素食环保日”,通过寺院食堂的素食推广和环保讲座,倡导“少荤多素”的低碳生活方式,带动周边社区形成绿色餐饮风尚。
社会治理参与实践
1.社区共建
西林禅寺与周边12个社区建立“寺社联动”机制,成立“和合调解室”,制定“三调联动”工作法(即“法理调解 + 情理调解 + 佛理调解”)。在某小区停车位纠纷调解中,法师以佛教“因缘和合”思想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结合《民法典》物权规定提出解决方案,成功化解持续半年的矛盾,相关经验被上海市司法局作为“宗教参与基层治理”典型案例推广。此外,寺院还开设“社区文化驿站”,每周定期举办“禅修减压课”“国学读书会”等活动,累计服务居民超2万人次。2023年,与社区联合打造的“禅意文化街区”正式落成,通过佛教文化墙绘、禅意景观小品等元素,将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社区文化品位。
2.文明城市创建
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西林禅寺创新提出“文明礼佛十条倡议”,涵盖有序进香、爱护环境、文明参观等内容,并通过电子屏、宣传手册广泛传播。同时,组建“西林文明劝导队”,在旅游旺季开展文明引导志愿服务,累计劝导不文明行为3000余次,助力松江区获评“全国文明城区”。寺院还将文明创建与宗教活动规范相结合,制定《宗教活动场所文明管理细则》,从垃圾分类、噪音控制到信众礼仪均作详细规定。其“无烟寺院”建设经验被国家宗教事务局列为示范案例,带动上海30余座寺院开展无烟环境创建。
教育体系构建实践
1.僧才培养
西林禅寺构建“三阶九课”僧才培养体系 :初级阶段开设《佛教经典导读》《中国佛教史》等基础课程;中级阶段设置《宗教政策法规》《现代寺院管理》等应用课程;高级阶段开展《人间佛教理论创新》《跨文化交流》等前沿课程。与中国佛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双导师制”,既邀请高僧传授佛学智慧,又聘请学者讲解现代知识。近年来,寺院选派12名年轻僧人赴海外研修,学习国际宗教管理经验,并组织编写《新时代僧伽素养手册》,涵盖数字化办公、危机公关等现代技能培训内容。目前,寺内具有硕士学历的僧人占比达35%,培养出5名能够用英、日双语弘法的复合型僧才。
2.信众教育
针对信众教育,寺院推出“分级修学”模式,分为“初机班”“精进班”“研修班” 三个层次。初机班开设《佛教礼仪入门》《因果与人生》等通识课程;精进班组织《六祖坛经》《维摩诘经》深度研读;研修班开展人间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研讨。同时,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线上通过“西林佛学APP”提供课程视频、在线答疑,线下每月举办“周末禅修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修行的结合。此外,寺院还成立“信众志愿服务队”,将教育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让信众在“行菩萨道”中深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目前,志愿服务队注册成员达800余人,年服务时长超2万小时,成为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上海西林禅寺实践的成效与经验总结
实践成效
1.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
通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挖掘与创新传播,上海西林禅寺成功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品牌。新编《西林禅寺志》成为研究江南佛教史的重要文献,被国内20余所高校图书馆收录;“古塔遗珍”展览年均接待游客及学者超10万人次,其中不乏来自海外的文化研究团体,有效推动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对外传播。新媒体平台上,“西林梵音”公众号粉丝量突破50万,“小沙弥说禅”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超3亿次,使佛教文化以年轻化、通俗化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相关案例被《中国宗教文化传播白皮书》列为创新典范。寺院还通过举办“禅韵中华”系列活动,促进了佛教艺术与传统书画、茶道的深度融合,形成“以文弘教、以艺载道”的文化传播模式,提升了佛教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认同感与影响力。
2.社会服务成果丰硕
在公益慈善领域,西林禅寺的“银龄关爱计划”使辖区内孤寡老人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相关数据显示,受助老人的孤独感指数下降62%,社区归属感提升78%;“青苗成长基金”累计资助儿童1200余名,其中92%的受助学生在道德行为评分中达到优良等级,项目获评“全国宗教界公益慈善十佳项目”。面对自然灾害,寺院快速响应机制发挥重要作用,河南暴雨救援行动受到中国佛教协会通报表扬,并吸引社会各界捐款超200万元用于后续救灾工作。在生态保护方面,“都市禅林 绿色样板”建设成效显著,太阳能发电系统年节约电费约15万元,“佛教生态林”项目带动周边区域绿化覆盖率提升5.3%,“素食环保日”活动影响超3万居民参与低碳生活,切实推动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3.宗教自身建设优化
僧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使西林禅寺人才结构实现质的飞跃,35%的硕士学历僧人比例远超同类寺院平均水平,5名双语弘法僧才多次参与国际佛教论坛,提升了寺院在国际宗教界的话语权。信众教育“分级修学”模式培养出200余名具备系统佛学知识的骨干信众,他们在社区服务、文化传播中发挥示范作用,形成“以学促行、以行践学”的良性循环。寺院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成果也获得官方认可,“和合调解室”累计调解矛盾纠纷230余起,成功率达91%,相关经验被纳入上海市基层治理典型案例库;“无烟寺院”建设标准成为全国宗教场所环境治理的参考范本,推动佛教界规范化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经验总结
1.坚持思想引领,把握中国化方向
西林禅寺始终以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导,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旨贯穿实践全过程。无论是文化活动中强调佛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还是公益慈善中践行佛教的慈悲精神,均体现了佛教教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这种思想引领确保了寺院实践既坚守佛教根本,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求,为佛教中国化提供了理论根基与行动指南。
2.注重多元融合,创新实践路径
在实践中,西林禅寺积极推动“文化+科技”“宗教+公益”“传统+现代”的多元融合。文化传播上,将数字化技术与传统佛教艺术结合;社会服务中,把宗教资源与政府、社区力量整合;教育体系构建时,实现佛学经典与现代管理知识的交融。这种融合创新打破了宗教场所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使佛教文化更具时代适应性,为宗教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开辟了新路径。
3.强化机制建设,保障可持续发展
寺院通过建立“寺社联动”“双导师制”“分级修学”等一系列长效机制,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与运行体系。在社区共建中,制度化的矛盾调解流程与文化服务机制确保合作常态化;僧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研修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信众教育的分级模式与实践反馈机制促进教育效果提升。这些机制建设为寺院实践提供了稳定支撑,保障了佛教中国化实践的可持续推进,为其他宗教场所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上海西林禅寺在新时代积极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佛教中国化实践探索。其经验表明,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适应新时代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公益慈善开展、社会治理参与和教育体系构建等实践活动,西林禅寺实现了佛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有机融合,为佛教中国化提供了生动范例。尽管面临挑战,但只要坚持人间佛教思想,不断探索创新,上海西林禅寺以及其他宗教场所必将在新时代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