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8月2-3日,由上海市松江区佛教协会主办,上海西林禅寺承办、地藏古寺协办的“新时代上海西林禅寺佛教中国化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松江区佛教协会会长、西林禅寺方丈悟端法师在研讨会上发表了《崇恩文化及其精神与佛教中国化实践》的主题演讲。凤凰网佛教文化摘录部分主要观点如下:
“新时代上海西林禅寺佛教中国化实践”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松江区佛教协会会长、西林禅寺方丈悟端法师在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上海西林禅寺是明清最重要的禅宗寺院之一,自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增建的云间接待院算起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一说初建唐咸通十三年,迄今1150余年),其中历年修缮、法乳僧统以及发生的重要事件均可在史志和石碑中予以考证。上海市人民政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登记西林禅寺中明代复建的“圆应塔”为市局保护文物,宝塔供奉南宋圆应禅师舍利,于九十年代初修缮过程中发现天宫和地宫有文物1000余件,其中大量元明时期玉器的发现为全国首例,分别在2013年和2024年暑期于上海博物馆浦西馆和浦东馆展出数百件文物,2023年春节前上海博物馆举办兔年特展并由人民日报选发元代“水晶兔子瑞兽”就是出自寺中圆应塔修缮的发掘,这不仅体现出西林禅寺在松江地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有力证明了禅宗寺院在松江的历史积淀与丰厚的影响力。
1986年松江佛教正式落政开放,40年来在松江各届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先后恢复了西林、九峰、延寿、东禅、福田、隆庆、地藏、普善、资庆、知也、灌顶、圆智等寺院,即6C+6G+2X场所,截止2025年6月底全区各寺院共有常住僧人121位(比丘91人、比丘尼5人、沙弥25人)。松江佛协于1987年12月5日,成立松江县佛教协会,40年来,秉持自我规范管理与发展变革,一方面积极规划兴修寺宇,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重视提升各寺僧众的学修并举,在软件上强调法脉传承、社会教化和文化赋能。以政策法规为基石、以崇恩文化为纽带、以制度管理为抓手、以服务社会为延伸。举办“名家国学──文化大讲堂”、“上海之根──讲经论辩会”、“崇恩禅书画”展览等多元化品牌的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形成佛教领域的松江模式。
推广规范化丛林管理、创新模式与崇恩品牌
唐朝以来,佛教僧人过着丛林的集体生活,建立丛林制度,完善管理架构,规范行为准则,是一种以人文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是现代管理发展之魂,是企业管理文化之基。溯其原意是要建设理想之社会,来推动规范之生活,形成丛林制度的管理模式,故此,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然而,丛林制度以“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作为僧团共住共修之礼仪规范,在新时代佛教之发展,仍然契合时代性和借鉴性,积极赋能社会之弘化理想与和谐精神。
1、清规建立与丛林制度
我们在了解“古清规”和元代《敕修百丈清规》之创立旨意,作为僧团管理基础之长老制观念与组织,开始注重劳动生产之农禅生活,乃至僧侣服制,从印度式改为中国化之汉唐衣冠等因地制宜的做法,直至马祖道一确立丛林制度,及其弟子百丈怀海制订清规后,中国之丛林制度才逐渐形成具体完备之规制。因此,禅宗的发展规程与农禅并重的思想成为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特质,也契合中国人心灵的特质,符合佛法因机施教、应缘变化的契理契机思想,历代祖师大德这种教制创新和敢于承担与变革的精神,既体现在思想上的标新,也反映在组织制度上的创化,是值得我们新时代教职人员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丛林最早出现的行政管理和组织架构,始于北魏。三纲之制,自姚秦时代即已存在,后来逐渐形成寺院管理制度,设立上座、寺主、维那。随着寺院的住众、经济、事务的不断发展,单由一、二名主要纲领执事掌管寺务,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至宋代起,三纲之职权逐渐下降,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成为寺院的最高五人核心班子成员,掌管丛林东单、西单序职和列职的寺务,日常议事及委命八大执事和四大寮口等寺务工作,这一格局,保持至今。
现有禅宗大丛林除了四大寮口即禅堂、客堂、库房、衣钵寮和八大执事即监院、知客、僧值、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之外,中国南方寺院一般都设置有四十八单执事。
2、现代管理与创新模式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如何因势利导,贯彻“管理制度”创新,形成自身特色。上海西林禅寺在新世纪之初就成立由七人或九人组成的寺务管理委员会,提出民主管理创新模式由“六个一”思想,到“五部一室一院一馆”的组织架构,即一套班子、一组理念、一本制度、一句口号、一种精神和一寺一品的崇恩文化,由总务部、弘法部、后勤部、法务部、自养部和办公室、崇恩书画院、顾振乐艺术馆等系列文化品类的具体分工,由堂头和尚作为寺务总监,正、副监院分管和主任、副主任具体管理各部门,已然形成网格化、流程化的三级管理模式。近年来,西林禅寺通过创建“和谐寺观教堂”的亮化标准、考核评比及审核报告,已多次取得五星场所称号。寺院在市区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践行管理规范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要求,从教职备案、财务监督、消防达标、安全有序、规范档案等各项管理制度二十多项,达数百条,汇编《僧职人员管理规约》制度成册,成为松江寺院制度范本和江浙沪寺院的管理交流与互助互鉴。
故此,丛林管理制度、非遗梵呗、礼仪习俗和“崇恩文化”及其精神是推进佛教中国化的人间实践之有效作为,这些多元并举必须具有文化内涵、化导社会、养护心灵和普世意义。我们在培养教职人员、职工信众的双通人才上,在思想意识上导之以德,在民主管理上议之决策,在行为准则上齐之以规,在工作分配上明之职责,在组织架构上分之层级,在请职退职上公之挂牌。积极实行制度上墙、人员公示、财务报批和审计制度,做到十五学习、初一坐香、慈善公开、教职公示、岁末述职、民主评审打分、骨干安全检查等程序,认真接受十方信众的监督,努力增强僧职人员的爱国思想教育,严持律仪,崇俭戒奢,知法守法的公民意识,这是都市寺院的现代管理模式契合新时代中国化方向的必然要求。
3、崇恩精神与品牌赋能
松江不仅是上海历史文化发祥之地,更是崧泽文化滋育生长之邦。作为“上海之根”的松江,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宗教文化多元发展。西林禅寺是松江最早落政开放的宗教场所,20年来打造的“崇恩文化”及其精神内核与实践路径,已深度融合了中国传统伦理与当代社会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与地域化模式。崇恩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以儒佛交融的伦理体系,以四恩总报的理论诠释,注入孝道、忠义、仁爱的思想。“崇恩”可追溯到700多年南宋时期“崇恩宝塔”的历史依据与沿用其名。“崇”最初指具有宗教神圣感的高山,引申为尊崇、至高,属于会意兼形声字,为崇尚、崇敬、推崇、庄严等义,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演变 ;“恩”由因和心组成,因心而发的报恩思想,即内心因受恩惠而产生的满足与感激之情,是知恩报恩、惠泽感恩之情感与行为的外化,成为维系人伦关系的核心概念。用“崇恩”作为寺院的文化品牌,既有历史考证的依据,又符合佛教义理报恩思想的诠释,同时,适应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要求。故此,西林禅寺将“崇恩”的本义核心延伸为“崇尚道德、恩泽众生、和谐社会、净化人心”的道场理念,倡导“崇德、奉献、感恩、友善”的崇恩精神。自2004年以来,先后成立崇恩图书馆、崇恩书画院、崇恩书苑佛学班、崇恩基金功德会、崇恩梵乐团、崇恩禅书画、崇恩禅学社、崇恩陈列室、崇恩文化研究院、崇恩禅茶研究部和顾振乐艺术馆,举办崇恩文化节、崇恩一日禅、崇恩一品、崇恩斋,创办崇恩报刊、崇恩禅露年刊、崇恩网微、崇恩茶业、崇恩精舍和崇恩思源读书屋等品类和品牌,让市民和信众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适应了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吻合了国家文化大发展战略。
近年来,上海西林禅寺积极践行“以音声广做佛事,以律仪规范僧团,以教理化导世人,以文教提高品位,以诚信服务社会”五条道场修学信念,这些与时俱进的现代寺院的管理模式,非常契合都市人们的心灵需求。为了提供十方信众的修学,愿将环境整治更为优美,愿将寺院文化更具品位,愿将檀越功勋永为流芳,每年佛诞节前后,寺院连续举办了18届“崇恩文化节”系列活动,从多角度展现书画名家、高僧大德的字画与收藏。崇恩梵乐团所打造的“西林梵音”不仅是非遗梵呗的文化传承,也是松江老城人文十二景之一。梵呗,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门文化现象和音乐艺术,也是歌颂诸佛菩萨功德的修行方式,更是安顿自他的回向符号与人间表达。梵音,是体现佛教高僧大德唱诵经文、祈福平安、净化心灵生活的加油站。已正式出版“梵呗”书籍和音像制品有《梵呗-华严字母》《中国汉传佛教常用梵呗》《中国汉传佛教五大师瑜伽焰口》《梵音海潮》《江浙沪梵呗》等简谱集;内部录制流通《西林梵音》“早晚课诵”、“水陆科仪”、“浴佛传灯”、“佛教诸赞集”、“大悲宝忏”、“地藏经”等150余首唱诵集、播放机和经文光盘,西林梵音,雅音宣流,周遍法界,传承有序,供养三宝,加持十方。
20余年来,寺院精心组织并编辑出版了与松江佛教和崇恩文化紧密相关的丛书有《上海松江佛教》《上海西林禅寺》《崇德感恩》《禅心、禅缘、禅意》文集、《崇恩翰墨》《北磵文集》《崇恩报》合订本等,至2025年已正式出版发行了30余本(套)崇恩文化系列丛书。
如今,崇恩文化系列品牌及其精神引领作为松江佛协主推的文化范式,得到十方信众普遍的欢迎和认可,为松江佛教的健康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更大的贡献。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新时代上海西林禅寺佛教中国化实践,就是践行“人间佛教”思想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强调旨在践行与诠释教义来改善和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既传承佛教本怀,又适应现代社会,体现了佛教要有新作为必须在新形势下转化和适应发展的要求。我们在推广“崇恩文化”及其精神的探索与实践,主要体现了佛教“报四恩”与“六和敬”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的引领。发扬佛教六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之精神,以化导人生及社会和合的作用,努力提升道德,懂得感恩,报答四恩,知恩图报,是佛教的教义实践与传统思想之美德,这是佛教伦理体系中对修行者报恩义务的核心概括。所谓报四恩,一是父母恩,佛教视父母为现世最大的恩人。二是众生恩,佛教认为一切众生在多生累劫中互为父母,且现世生活依赖众生协作,如农夫耕作、匠人制衣都是人人为我的精神体现。三是国土恩,国家提供生存保障和社会秩序。四是三宝恩,佛是三觉圆满之人,法是正知正见的经典教义,僧是和合众的修行者,这是三宝之恩成就慧命的出世根本。三宝是引导众生脱离轮回,其恩德“能令众生成就无上菩提”,故需以恭敬供养及奉行教法以回报。若将中国化佛教的僧团教制的“四恩”与“六和”精神进一步加以组织化、模式化与大众化,以实践利他理想的人间佛教弘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目标,才能因时而化、守正创新,促进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社会文化、精细管理、发展改革和伦理道德的进步。
通过回溯“崇恩文化”及其精神与佛教中国化实践可以证明,佛教中国化的核心在于伦理精神的本土重构与社会功能的现代适配,这不仅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可操作方案,更揭示了一条关键路径,将人生信仰转化为文化力,将崇恩精神转化为服务力,将佛门四恩转化为公德力,将慈善贡献获得社会认可的生命力。从而,使佛教从“寺院信仰”走向“公共文化”空间的实践,这既延续传统的人文精神,又回应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对四个文明的需求。这一模式为探索宗教如何参与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微观样本和重要参考,具有新时代践行佛教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