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禅师年谱》记载:崇祯三年庚午,师六十五岁。正月过武原,郡丞汤道衡迎于官衙。斋毕就请天宁千佛宝阁基升座。

《径山费隐容禅师纪年录》:“万历四十五年丁已,师二十五岁。作偈见志云:吾年二十五,气海吞佛祖。不过古人关,岂踏今时路。……随湛赴海盐天宁寺,讲期散,归显圣讲《法华》《楞严》,师俱与覆讲。”

《隐元禅师语录》卷四记载:隐元禅师住持桐乡福严寺时,专程来到天宁寺说法。留下“生死根源既断,普世间是金刚不坏之体”之偈。

来海盐的第一站,就是到天宁寺,一是凭吊天宁开祖楚石梵奇禅师,二是黄檗吴越寻踪,明末黄檗山第一代住持密云圆悟禅师曾于崇祯三年,离开黄檗山法席后,来天宁说法。明末黄檗山第二代住持、隐元禅师的嗣法师费隐通容禅师,曾跟随来此讲经的湛然圆澄和尚,来天宁讲经。隐元禅师在住持桐乡福严禅寺时,应桐乡耆旧之请,专程来天宁禅寺说法。

汉代古刹

到达海盐天宁永祚禅寺,已是傍晚时分,山门关闭,一片寂静。经桐乡福严寺住持乘心法师联系,天宁寺住持晓明法师因为在接待来访的信众,就安排一位义工把我们接入山门。刚进门,就遇到晓明法师在送客人。晓明法师和客人道别后,就引导我们一起参观大雄宝殿、千佛阁、楚石禅师雕像。

晓明法师介绍说,天宁永祚禅寺乃海盐古刹,据明天启年刊印的《海盐县图经》和明《重建千佛阁本山筑石台记》记载,禅寺创建于汉代,当时名禅悦院,但没有说明具体的年号。北宋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敕赐“天宁永祚禅寺”寺额。赐额后的天宁寺,成为江南地区一座著名寺院,特别是在元、明两朝,天宁寺香火鼎盛。据文献记载,每年夏历六月十五至十九,天宁寺都有举办盛大庙会的传统,烧香的船只一直停到三里以外的天仙湖。杭州、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的商旅,也会于庙会期间摆摊经营,各类民间杂耍娱乐都会为香客助兴。

晓明法师说,天宁寺殿堂楼阁,都有悠久的历史。天王殿始建于南宋,大雄宝殿始建于北宋,千佛阁修建于元至顺三年,镇海塔建于元至正元年,钟楼建于明正统七年。南宋光宗淳熙十六年(1189),长溪禅师创建山门殿和宝塔,宁宗嘉定二年(1209),僧永模建起了圆通殿。

虽然天宁寺历代均有兴废,但部分建筑依然保留了建设时的主体。比如千佛阁,虽数经后世修葺,但其主体还是大量保留了元、明建筑的原貌,原有的石柱和台基依旧保持完好,台基边沿的阳雕石刻,异常精美。

寺外的几座桥,也与寺院建设相同步。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建成了朝圣桥,元惠宗至正五年(1345)建成大栅桥,之后相继建成了迎恩桥。

楚石道场

天宁寺建成后,在北宋崇宁四年(1105 )和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进行了两次扩建。洪武元年(1368)重建佛阁、法堂及方丈室。正统七年(1442)建西方殿和钟楼、轮藏及廊庑。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请来《大藏经》总计6714卷。

一代名僧楚石梵琦(1296—1370)),浙江象山人。9岁时出家于天宁永祚禅寺,不久往湖州崇恩寺,16岁赴杭州昭庆寺受戒。自是历览群经,学业大进,成为径山无叟行端禅师法嗣。时英宗诏写金字《大藏经》,被选入京。元泰定年间(1324—1328),奉命至当湖福臻院传法,遂移住天宁永祚禅寺。元至正七年(1347),御赐“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徽号。著有《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净土诗》《慈氏上生偈》《北游凤山西斋》等。

住持天宁永祚禅寺后,楚石梵琦禅师又住持嘉兴本觉寺、报恩光孝寺,最后在天宁永祚禅寺退隐,建构静室号西斋,一心一意修习净业。在入定之中,楚石梵琦见到大莲华充满世界,弥陀在花中,被众圣人围绕。于是作《怀净土诗》流传世间:“人生百岁七旬稀,往事回观尽觉非。每哭同流何处去,闲抛净土不思归。香云玛瑙阶前结,灵鸟珊瑚树里飞。从证法身无病恼,况餐禅悦永忘饥。”

流传更为广泛的还有楚石梵琦的《怀净土百韵诗》:“欲生安养国,承事鼓音王。合掌须西向,低头礼彼方。观门诚易入,仪轨信难量。佛愿尤深广,人心要久长。婴儿思乳母,远客望家乡。郑重迎新月,殷勤送夕阳。分明蒙接引,造次莫遗忘。饮啄斋称首,熏修策最良。五辛全斩断,十恶永提防。勿用求名利,毋劳论否臧……”。诗的最后,楚石梵琦写下“三心期远到,十念整遥装。必欲超魔界,从今奉觉皇”,警醒世人要早早觉悟,达到“超魔界”之境。

住持天宁寺期间,因元朝海岸线变迁,潮水直逼海盐城下,威胁很大。当时认为宝塔能镇大海,楚石梵琦禅师遂倡议募资建塔,至元三年(1337)9月23日开工,经历二十九个春秋才建成,名镇海塔。

“佛塔成就”

晓明法师带我们来到镇海塔,进塔参观。只见镇海塔里的每一块青砖上,都有“佛塔成就”四字,砖后面还有朱砂据书写的“大悲咒一遍”。晓明法师说,宝塔建造之时,每一砖都由楚石禅师顶首跪诵大悲咒一卷,可见其祈求百姓平安的甚深愿力。

镇海塔共七层,八角形,高二十四丈,在明朝时多次进行修葺。康熙八年,因不慎失火,塔身被毁,仅存塔心,寺僧觉海于康熙十六年重修,历经八年才得以修复。抗战期间曾两次遭受炮击,塔身遭受重创,其中五、六层尤为严重,致使整座塔向西南倾斜。1956年8月,因强台风袭击,塔刹吹塌,后为确保周围居民安全,在1960年拆除了上面三层。1966年,改建为自来水塔。

对于“佛塔成就”砖,许瑶光修、吴仰贤等纂《光绪·嘉兴府志》金石卷有记载:唐佛塔砖,《于志》,塔在广陈普照寺,唐咸通二年建,明嘉靖间毁,今塔基尚有遗砖,首有“佛塔成就”四字,戈温如得其一,长一尺四寸二分,广七寸,有朱书“大悲咒一遍”五字。

嘉兴名士吴藕汀在《古禾片语》中写到:禾城有“五湖四海七塔八藏九寺十三观”。“九寺”之首,指的便是天宁寺。吴藕汀曾藏有“大悲咒一徧”文字砖,在其《药窗纪事诗》一书辛巳年的竹枝词中,有《近得元代塔砖朱书“大悲水一滴”五字,千年物也》:“兴衰遭遇近千年。梵语朱书古塔砖。留得大悲水一滴,身经契合亦因缘。”吴藕汀所藏这块砖,后被朋友剔洗得很清晰,朱书字迹乃“大悲咒一徧”五个字。

隐元说法

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份的时候,浙江崇徳县邑侯解学周同士绅等人,延请隐元禅师住崇德福严寺。期间,应桐乡耆旧之请,来到天宁寺上堂说法。

隐元禅师讲道:“金刚宝剑截断生死根源,生铁蒺藜搂空无明窠臼。无明窠臼既空尽,大地是广大解脱之门。生死根源既断,普世间是金刚不坏之体。证其体,入斯门,便能入地不动尘,入水不动波,入火不动燄,入风不动摇。通身是地,地不碍地;通身是水,水不湿水;通身是火,火不烧火;通身是风,风不飘风。到者里须彻证一番,便知这个三昧。所谓说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行到,行到不如证到,证到不如用到。五者俱到,如龙得水,如虎靠山,如狮子吼。百兽潜藏,如迅雷发,群灵咸觉。山僧如是举扬,未审诸人还觉么?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兹者,山僧偶到榕城,天宁耆旧虔请升座,且道宾主互换,人境交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胸清一带长流水,目富三山万古春。”隐元禅师讲完这些,便下了法座。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离开天宁古刹和镇海宝塔。回头瞥见山门一侧的“通启”:2024年5月24日(农历四月十七),天宁禅寺将隆重举行大雄宝殿佛像开光法会暨乘明法师荣膺天宁禅寺方丈升座庆典活动,为感谢广大信众多年来对寺院的护持,5月24日当天将免劵入寺共沐佛光。

5月25日,在海盐县天宁寺的公众号里,看到《海盐县天宁禅寺大雄宝殿佛像开光暨乘明法师荣膺方丈升座庆典圆满》。据介绍,那一天,乘明法师缓步至山门前,宣说法语:妙湛总持法户,万象庄严毕具。清净山门直入,两序觉路弘开。之后,执杖高呼:进!

晓明法师,即今升座后的乘明方丈。

内容来源:2025年7月31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