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顶

灌顶分金刚界为五部,胎藏为三部。五部者事业灌顶、秘印灌顶、心授灌顶、光明灌顶、甘露灌顶也。三部者,事业灌顶、秘印灌顶、心授灌顶也。一、事业灌顶 即具支灌顶、传法灌顶,即阿阇黎为弟子..

师对弟子

长阿含经曰师长以五事视弟子: 一、顺法调御 四、示其善友 二、诲其未闻 五、尽已所知诲授不吝 三、随其所闻使解善义有部根本毗奈耶曰弟子有五事方可教诃: 一、不信 四、情无羞耻 二、懈怠 五..

弟子对师长

长阿含经曰弟子敬奉师长有五事,云何为五? 一、供给所需四、凡师教敕恭顺无违 二、礼敬供养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三、尊重戴仰六方礼经曰弟子事师,当有五事: 一、当敬惮之四、思念不厌 二、..

三藏

经律论三藏是佛典的总称,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后来弟子分类结集为三大部类,故称三藏。精通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或素怛缆藏;律藏,梵语音译毗尼或毗奈耶律;论藏,梵..

律经

《律经》共有二千七百颂,分为九卷,印度德光论师所造。作者德光论师,印度摩覩罗国人,约在六世纪时生于大婆罗门家。自幼善学一切明论,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受具,又从世亲论师学习声闻乘三藏..

佛留福荫末世弟子

佛藏经云。出家者。当一心行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有所须者。如来白毫相光功德。百千万亿分中。留一分供诸末世。弟子亦不能穷尽○菩萨本行经云。佛自摩竭国。往毗舍离两国。人及诸天龙神共献佛..

长老巡寮

今禅居常式也。僧祇律云。世尊以五事故五日一按行僧房。一恐弟子着有为事。二恐着俗论。三恐着睡眠。四为看病僧。五令少年比丘见佛威仪亦生欢喜故(言寮者。唐韵云同官曰寮今禅居意取多人同居共..

二教

[出华严孔目]一化教通内外众谓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内众受道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离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内外众。二制教唯内众谓如来说诸律仪。专为禁制内众受道弟子。令其..

须扇多

【须扇多】亦云须肩头。此云甚净。弟子未熟,便入涅槃,留化佛一劫。

释迦文

【释迦文】净名疏云:天竺语,释迦为能,文为儒,义名能儒。大论云: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伽连、阿难。佛与弟子,俱到瓦师舍一宿。尔时瓦师,..

宝现观

宝现观者,谓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净,由佛圣弟子于三宝所已得决定证清净信,谓薄伽梵是真正等觉者,法毗奈耶是真善妙说,圣弟子众是真净行者。..

八只补特伽罗者

谓显安立。预流向等补特伽罗。八种各别佛弟子众者。显示开晓佛弟子众具胜功德。戒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戒。定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定。慧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

本事

本事者,所谓宣说圣弟子等前世相应事。

智林(齐高昌郡)[《高僧传》卷八]

释智林。高昌人。初出家为亮公弟子。幼而崇理好学。负帙长安振锡江豫。博采群典特善杂心。及亮公被摈。弟子十二人皆随之岭外。林乃憩踵番禺。化清海曲。至宋明之初。敕在所资给发遣下京止灵基寺..

道猷(宋京师新安寺)[《高僧传》卷七]

释道猷。吴人。初为生公弟子。随师之庐山。师亡后隐临川郡山。乃见新出胜鬘经。披卷而叹曰。先师昔义暗与经同。但岁不待人。经集义后。良可悲哉。因注胜鬘。以翌宣遗训。凡有五卷。文频不行。宋..

昙鉴(宋江陵辛寺)[《高僧传》卷七]

释昙鉴。姓赵。冀州人。少出家事竺道祖为师。蔬食布衣律行精苦。学究群经兼善数论闻什公在关。杖策从学。什常谓鉴为一闻持人。后游方宣化。达自荆州止江陵辛寺。年登耳顺励行弥洁。常愿生安养瞻..

竺法汰(晋京师瓦官寺)[《高僧传》卷五]

竺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虽才辩不逮而姿貌过之。与道安避难行至新野。安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临别谓安曰。法师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至于高会净因。当期之岁寒耳。于是..

五戒

一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次三归而辨五戒者。大智度论云。念佛如医王。念法如服药。念僧如瞻病人。念戒如药禁忌。今所以次三归而明诸戒品。意在此也。故佛为提谓..

法师庆昭《佛祖统纪》

法师庆昭。字子文。钱唐胡氏。幼依开化院出家。十三受具戒。学天台之道。于奉先清师用力十七年。奉先谢世。众请师嗣讲。宛有父师之风。未几徙居石壁。属城南梵天。遇明舍所居为讲院。师徇请来居..

十二祖正定尊者物外《佛祖统纪》

十二祖正定尊者物外。姓杨氏。闽之候官人。久从修师传止观。且说且行。大中末(宣宗)岁歉。加趺一室妙入正定。谓弟子曰。汝若不死至五谷登时。可击磬引我出。越岁余。弟子如所教遂从定起。中和五..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