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则全《佛祖统纪》

法师则全。字叔平。四明施氏。依报国出家。即造法智学教观。时南湖竞推十大弟子。师为之冠焉。旁通书史尤善著述。性直气刚敢言人失。人以是畏之。住三学三十年。郡守郎简尤加敬。尝谓人曰。叔平..

弟子十德

(名数)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十德。是灌顶具支分之随一也。一、信心,阿阇梨观彼现在之根性或久远之因缘,于此不思议之缘起三种秘密(即三密)诸法便中,直信无疑,能无怖畏,乃堪摄受也。二、..

入室

(术语)禅规谓久参之弟子入师室参问道也。是勘责弟子之得分者,故非久参之人则不许之。在古时则临机行之别无入室之规,马祖百丈已后,别立方规,定日行之。世谓得师法,为入室之弟子。然言入室..

三世不相待

(杂语)谓三世之法,新新生灭,更不相待也。维摩经弟子品曰: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三世不可得

(术语)谓三世之诸法,不可得一实体也。维摩经弟子品曰: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十弟子

(仪式)如来有十大弟子,此后大法会之大导师或灌顶式之大阿阇梨等拟之,引率十弟子,以是亦曰阿阇梨弟子。陀罗尼集经十二曰:阿阇梨把香炉出,领六弟子,一一弟子各执一事,一人执华水,二人共..

八念

(名数)智度论二十一谓佛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之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作恶魔种种之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为说八念法,若存此心,恐怖即除。一、念佛,念佛神..

八邪

(名数)反于八正道者。一邪见、二邪思惟、三邪语、四邪业、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也。维摩经弟子品曰:不舍八邪,入八解脱。同净影疏二本曰:言八邪者,翻八正说八邪,邪见邪思邪语..

一相智

(术语)证悟诸法一实相之智也。智度论六曰:以此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

二十亿耳

(人名)Sroṇakoṭiviṁsa,比丘名。佛在世时证阿罗汉果。足下毛长二寸,足不踏地,为弟子中精进第一,智度论二十二曰:沙门二十亿耳,鞞婆尸佛时作一房舍,以物覆地,供养众生。九十一劫天上..

四大弟子

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叶等为四大弟子。

文字般若

凡是佛所说的一切教法,或是佛弟子所说的一切言教,不论是声教或是文字所印刷的经典,都称之为文字般若。

天王如来

提婆达多未来成道时之佛名。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里说,提婆达多因出佛身血而堕无间地狱,当时佛弟子皆说他是极恶之人,但佛告诉其弟子,那是方便示现的,目的在劝诫世人作五逆罪的后果,所以现在堕..

五部律

佛灭后百年间,付法藏第五祖优婆鞠多之下有五弟子,于戒律上各持异见,一大律藏便生五部之派别,即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

五戒法

佛昔为在家弟子受三皈依后,即授予五戒,使之成为优婆塞及优婆夷,如果在家弟子破了五戒,就不是清净的士女了。

不过中食

过中午十二时便不再食东西。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佛弟子当学佛行,断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须不过午食。

大众部

佛灭后众弟子在王舍城灵鹫山七叶窟内外结集经典,在窟内结集的,名上座部,在窟外结集的,名大众部。

三藏

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

八念

1、智度论说,佛弟子欲求寂静无为之道,当离热闹,在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或修头陀行,夜于冢间树下坐,或作不净观及九想观,自见其身,都是不净,而生惊怖,或为恶魔幻诸形相,使生恐怖,退堕..

十德

1、指法师之十德。做法师的人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2、指弟子之十德。据大日经疏说,..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