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普

(1025~1091)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绵州(四川)人,俗姓蒲。师事富乐山之静禅师,十八岁受具足戒。后出蜀中,至荆州(湖北)遇一禅僧,闻禅宗教外别传之旨,遂于熙宁元年(1068)参谒黄龙慧南..

至相寺

位于陕西长安终南山。系隋初[青*彡]渊创建。嗣后有智正仰慕[青*彡]渊之风,来住此寺二十八年。隋代大业七年(611)四月[青*彡]渊入寂,弟子法琳于其散骸之地,建立舍利塔一座。其后有智俨住于本..

至相寺

位于陕西长安终南山。系隋初[青*彡]渊创建。嗣后有智正仰慕[青*彡]渊之风,来住此寺二十八年。隋代大业七年(611)四月[青*彡]渊入寂,弟子法琳于其散骸之地,建立舍利塔一座。其后有智俨住于本..
佛弟子对生命的敬畏|导读:车库里的小老鼠

佛弟子对生命的敬畏|导读:车库里的小老鼠

我家有一间车库,是地上的,还算宽敞明亮。平时我也就当储藏室用,杂七杂八的东西都放在那里。有一天我惊奇的发现:车库里有老鼠屎,还有老鼠尿,放在台子上的一包巧克力也被啃了几块,还有一包..

衣珠喻

法华七喻之一。又作系珠喻、衣内明珠喻。比喻有大器而满足于小智者,犹如衣内系宝珠而不自知。据法华经卷四“五百弟子授记品”载,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此时亲友忽有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

衣珠喻

法华七喻之一。又作系珠喻、衣内明珠喻。比喻有大器而满足于小智者,犹如衣内系宝珠而不自知。据法华经卷四“五百弟子授记品”载,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此时亲友忽有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

百塔寺

位于陕西长安县终南山北麓之楩梓谷口。三阶教之开祖信行示寂后,葬于该地;其后,三阶教之法孙相继建墓于信行之舍利塔院左右。贞观五年(631),信行之弟子僧邕于示寂前,命弟子将其葬于信行塔..

百塔寺

位于陕西长安县终南山北麓之楩梓谷口。三阶教之开祖信行示寂后,葬于该地;其后,三阶教之法孙相继建墓于信行之舍利塔院左右。贞观五年(631),信行之弟子僧邕于示寂前,命弟子将其葬于信行塔..

多闻

梵语bahu-?ruta。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佛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又“五五百年”中之第三五百年为多闻坚固之时代。另于异部宗轮论述记,以“广诵众经,善持佛语诸经”者为佛弟..

多闻

梵语bahu-?ruta。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佛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又“五五百年”中之第三五百年为多闻坚固之时代。另于异部宗轮论述记,以“广诵众经,善持佛语诸经”者为佛弟..

舍等觉支

【舍等觉支】 p0975集异门论十六巻十页云:云何舍等觉支?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是名舍等觉支..

舍等觉支

【舍等觉支】 p0975集异门论十六巻十页云:云何舍等觉支?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是名舍等觉支..
索达吉堪布:如果一位上师不是得地菩萨,其灌顶和讲经能不能给予弟子加持?

索达吉堪布:如果一位上师不是得地菩萨,其灌顶和讲经能不能给予弟子加持?

索达吉堪布:如果一位上师不是得地菩萨,其灌顶和讲经能不能给予弟子加持? 问:如果一位上师不是得地菩萨,其灌顶和讲经能不能给予弟子加持?索达吉堪布答:乔美仁波切曾引用噶玛巴的教证说:..

记说

【记说】 p0935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十四页云:记说云何?谓诸经中、诸弟子问,如来记说;或如来问,弟子记说;或弟子问,弟子记说。化诸天等、问记亦然。若诸经中四种问记,若记所证所生处..

记说

【记说】 p0935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十四页云:记说云何?谓诸经中、诸弟子问,如来记说;或如来问,弟子记说;或弟子问,弟子记说。化诸天等、问记亦然。若诸经中四种问记,若记所证所生处..

印法灌顶

又作秘印灌顶、手印灌顶、离作业灌顶。乃大日经卷五秘密漫荼罗品所说三种灌顶之一。指未办备支具作业,仅以少量供物供养三宝,而由阿阇黎授与弟子传法印真言之灌顶。印,指传法灌顶之印;法,指..

印法灌顶

又作秘印灌顶、手印灌顶、离作业灌顶。乃大日经卷五秘密漫荼罗品所说三种灌顶之一。指未办备支具作业,仅以少量供物供养三宝,而由阿阇黎授与弟子传法印真言之灌顶。印,指传法灌顶之印;法,指..

无学正语

【无学正语】 p1068集异门论二十卷十二页云:云何无学正语?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简择力故;除趣邪命语四恶行。于余语恶行所得无学远离..

无学正语

【无学正语】 p1068集异门论二十卷十二页云:云何无学正语?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简择力故;除趣邪命语四恶行。于余语恶行所得无学远离..

无欲界

【无欲界】 p1049一作离欲界。瑜伽八十五卷十页云:修道所断诸行断故;名无欲界。二解法蕴足论九卷二十页云:云何无欲界?谓于欲界,思惟过患。如是欲界,是不善法,是下贱者信解受持。佛及弟子..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