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形

又作尽形寿。形,具有形体样相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形体、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佛藏经卷下净见品(大一五·七九七下):“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

蒺藜论

指无从置答之疑难问题。如向人发难问,使其不得语,亦不得不语,则称此难题为蒺藜论。杂阿含经卷三十二记载,昔时外道嗾使其弟子,向佛陀发数度蒺藜论,然弟子多闻佛陀说法而信伏。 p5910 ..

蒺藜论

指无从置答之疑难问题。如向人发难问,使其不得语,亦不得不语,则称此难题为蒺藜论。杂阿含经卷三十二记载,昔时外道嗾使其弟子,向佛陀发数度蒺藜论,然弟子多闻佛陀说法而信伏。 p5910 ..

诸相

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维摩诘经弟子品] p6307

诸相

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乃总称一切差别之形相事物。[维摩诘经弟子品] p6307
佛门弟子为什么宜茹素?

佛门弟子为什么宜茹素?

信佛就要戒肉是不是?为什么佛教那么重视身体力行茹素?由历代传统及经文来看佛教其实应该是个十分着重素食的宗教,而其素食的主张建基于慈悲、戒杀生的信念。食肉等于食亲生儿?据佛教的道理:..

诸见

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注维摩诘经卷二(大三八·三四五上):“肇曰:‘诸见,六十二诸妄见也。’”[维摩诘经弟子品](参阅“六..

诸见

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注维摩诘经卷二(大三八·三四五上):“肇曰:‘诸见,六十二诸妄见也。’”[维摩诘经弟子品](参阅“六..
索达吉堪布:佛弟子平常与他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

索达吉堪布:佛弟子平常与他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

索达吉堪布:佛弟子平常与他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 问:佛弟子平常与他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 答: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我们在与别人交谈时,内心应该断除贪嗔等烦恼,口中应该言说温和、正直的..

佛记

佛之悬记。又指佛之记莂。佛预言当来之事,称为悬记。佛就弟子身上,分别未来之果报,称为记莂。(参阅“授记”4587) p2656

佛记

佛之悬记。又指佛之记莂。佛预言当来之事,称为悬记。佛就弟子身上,分别未来之果报,称为记莂。(参阅“授记”4587) p2656

佛陀禅师

北魏禅师。天竺人。又称拔陀、觉者。生卒年不详。历游西域诸国,后至北魏北台之恒安(位于山西)。师勤习印度古来之禅观,孝文帝(471~499)崇仰师德,为师设禅林;帝迁都洛阳后,又为师设静院..

佛陀禅师

北魏禅师。天竺人。又称拔陀、觉者。生卒年不详。历游西域诸国,后至北魏北台之恒安(位于山西)。师勤习印度古来之禅观,孝文帝(471~499)崇仰师德,为师设禅林;帝迁都洛阳后,又为师设静院..

佛法寿命

即指戒律。戒律乃佛陀为防患佛弟子违犯身、口、意等三业之过失所设立之禁戒,佛弟子若能依之修行,可获得清净,开发智慧,入于各种禅定境界,故知戒律为佛教徒追求正顺解脱之根本。戒律若能久行..

佛法寿命

即指戒律。戒律乃佛陀为防患佛弟子违犯身、口、意等三业之过失所设立之禁戒,佛弟子若能依之修行,可获得清净,开发智慧,入于各种禅定境界,故知戒律为佛教徒追求正顺解脱之根本。戒律若能久行..

佛弟子

佛陀之弟子。如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十大弟子,以及其他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其后则广指信仰佛陀之教法者。(参阅“十大弟子”369、“师弟”4095、“释”6817) p2627 ..

佛弟子

佛陀之弟子。如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十大弟子,以及其他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其后则广指信仰佛陀之教法者。(参阅“十大弟子”369、“师弟”4095、“释”6817) p2627 ..

叹德

又作叹德。指赞叹佛、菩萨、祖师、佛弟子等之功德。若记录成讽诵之文,则称叹德文。经典之首,常载有赞叹佛、菩萨、声闻(佛弟子)等功德之文。 p6103 ..

叹德

又作叹德。指赞叹佛、菩萨、祖师、佛弟子等之功德。若记录成讽诵之文,则称叹德文。经典之首,常载有赞叹佛、菩萨、声闻(佛弟子)等功德之文。 p6103 ..

德普

(1025~1091)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绵州(四川)人,俗姓蒲。师事富乐山之静禅师,十八岁受具足戒。后出蜀中,至荆州(湖北)遇一禅僧,闻禅宗教外别传之旨,遂于熙宁元年(1068)参谒黄龙慧南..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