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小乘通用五逆罪:(1)杀父杀母;(2)杀阿罗汉;(3)出佛身血;(4)破和合僧;(5)诽谤正法。(《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

2、大乘五逆罪:(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2)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3)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四)

1、大小乘通用五逆罪:(1)杀父杀母;(2)杀阿罗汉;(3)出佛身血;(4)破和合僧;(5)诽谤正法。(《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

2、大乘五逆罪:(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2)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3)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四)

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
佛在大众之中说法,因为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无怖畏。佛四无畏之一。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毗舍罗。初求福业,兼乐辩论。后谒龙树大士。将及门,龙树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钵水置于座前。尊者睹之,即以一针投之而进,欣然契会。龙树即为说法,不起于座,现月轮相,唯闻其声,不见其形。祖语众曰:「今此瑞者,师现佛性。表说法非声色也。」祖既得法,后..
[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论即辩明之义。谓造论者。或发明佛说大小二乘诸经之奥义。或发明自宗之道。辩证他宗之非。故曰论也。一立自宗立自宗者。立自家之本宗也。谓如善说法者。立善说法宗。恶说法者。立恶说法宗。应理论者。立应理论宗。分别论者。立分别论宗也。二遮他宗遮他宗者。遮止他家所立之宗也..
阿含经云。佛为说法主。今古皆以说法知法之僧。为法主。如僧睿。谓僧导曰。若当为万人法主。宋孝武敕道。猷为新安寺镇寺法主。
俗讲的名称,始见于唐初,实即六朝以来的斋讲,乃是应用转读、梵呗和唱导来作佛经的通俗讲演的。本来随着佛经的传入,就有转读(即咏经)和梵呗(即歌赞)的发生,另外又有唱导的继起。唱导原为说唱教导之意。从讲解经论义理,变为杂说因缘譬喻,使一般大众更易理解佛教教义,这就是慧皎所谓宣唱法理开导众..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畺良耶舍译。是叙说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修行往生法门的经典。此经古来称为《观无量寿佛经》(见《大周众经目录》卷三、《开元释教录》卷五、《贞元释教录》卷七、并智顗、吉藏的《疏释》等),又称为《无量寿观经》(见《历代三宝纪》卷十、《众经目录》卷一、《大..
《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唐代善导(613~681)撰。本疏简称《观经疏》,内分玄义、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所以通常称为《四帖疏》。除此疏外,作者还著有《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三昧赞》四部五卷。本疏在宋代似只有玄义分流行。遵式的《西方略传序》及戒度的《观经扶新..
《四十二章经》,一卷,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经文,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与汉明帝求法传说有密切关系。汉明帝求法有种种不同说法,因之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也有许多异说。本经的传来,最早的记载是《四十二章经序》(《丽藏》本经首及《出三藏记集》卷六所载与《弘明集》卷一《..
言教二谛(又作约教二谛),是和境理二谛(又作约理二谛)相对立名,它是三论宗学说特点之一。三论宗人承印度中观之学,用二谛作中心来组织一切理论。二谛即:一、俗谛(又作世谛、等谛、世俗谛),二、真谛(也译作第一义谛、胜义谛)。言教二谛的典据,是《中论观四谛品》,而中论的典据,是《摩诃般若波罗蜜..
贤者五福德经云说法五福德:一、长寿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一一皆善。若好杀者,以闻法故,而能止杀,是故今世得长寿福德。(上中下语者即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二、多财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教人布施。若盗窃者,闻法不盗,便能行施,是故今世得多财福德。三、端正无比 谓前世说法时,..
大庄严经云闻经八种功德:一、端正好色 端正好色者,谓人以正信之心,严洁其身,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色身端正,而无丑恶之相也。二、力势强盛 力势强盛者,谓人以精进勇猛之力,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福力威势,降伏一切而不怯弱也。三、心悟通达 心悟通达者,谓人听闻佛经,解知义趣深远,理..
【近代唯识学的复兴】清季末叶,佛法衰微, 不绝如缕,几濒于灭亡。同治年间,洪杨之乱以后,江南文物荡然无存,欲求一册佛经而不可得。安徽池州杨仁山居士,联络同志,创设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数十年间刻印佛经两千余卷,流通佛经百余万册。并自日本搜购得我国散佚经书三百余种,其中包括唯识宗注..
【善慧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九位。此位菩萨,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随有情之机宜,自在说法。如《解深密经》云: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碍广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解善,获得无碍广大智慧,解慧,慧是体,善是义,体义..
【异生】此在佛经中指‘凡夫’而言,谓不同于圣者的生类,亦称‘异生类’。又、凡夫造作种种善恶之业,造善业者生人天善趣,造恶业者生三途恶趣,以其趣生的场所不同,故亦名异生。
【所诠】诠是显的意思,依经文而显其义理,故经文云能诠,义理云所诠。《大乘法苑义林章》一曰:‘所说法者,所诠义也。名句字者,能诠文也。’
【杨仁山】清季末年,中国佛教复兴的关键人物,也是唯识宗复兴的播种者。仁山,字文会,安徽石棣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他的父亲朴庵公,道光十八年进士,与曾国藩同年,故仁山及长,入曾国藩幕督办军粮。后因读《大乘起信论》而学佛,时当洪杨乱后,江南文物荡然无存,欲求一本佛经而不可..
【遮表二门】佛经文字,有遮诠、表诠二门。遮诠门,谓遮遣其所非;表诠门,谓显表其所是。《宗镜录》三十四,辨空宗相宗之相违,其十异中之第六谓:‘遮诠表诠异者,遮谓遣其所非,表谓显其所是。又遮者拣却诸余,表者直示当体。’再如《二教论》谓:‘中观等息诸戏论,寂灭绝离以为宗极,如是之义意,..
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八功德水之相的行法。
形容数目很多,这是印度人所常用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上也常用此句来说数目之多,并非真有这么一个八万四千的确定数目。
(635-713)唐代译经僧。河北涿县人,一说齐州(山东历城)人,俗姓张。师所译佛经,共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为中国四大译经师之一。
弥勒菩萨将来在龙华树下成佛时,初会说法,度九十六亿人,二会说法,度九十四亿人,三会说法,度九十二亿人。
一、法说周,就是把经文的真理直接说出来,是为上根利智的人说;二、譬喻周,是顺应根性比较钝的众生,用种种的譬喻再次推衍真理;三、因缘周,用因缘故事将义理作更进一步的叙述,使听经的众生了彻明白。这三周的说法方式,如法华经是;有时是两番属累,如金刚经是。..
菩萨有大小,初心之菩萨为小,深行之菩萨为大,佛经上时常提到的菩萨摩诃萨,指的就是大菩萨。无量寿经说: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
又名邪命说法,不论说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净说法,如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他生信,或不说佛法,徒说世事,或饮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后,即著衣入佛堂说法,触秽三宝,或诽谤有德人,而自称赞,或不悟一乘真实法,致使所说停滞于权教有相之法,或贪利养故而说,或欲胜他人而故说,或所说与经..
佛经中的极大数目字,比阿僧祇劫等数目,还要大得多。
指释尊之五时说法。有一首偈说明五时说法的过程: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
释尊五时说法之第三时,此时在佛说阿含经之后,因见一切闻法的人都已得到决定的信心,于是大小乘并说,往往在说法中,贬抑小乘,褒赞大乘,以引起钝根者耻小慕大,促其进趣菩萨位,在八年之间,曾讲过胜鬘、维摩等经。..
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