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行无常为佛教的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三法印的真谛必须要通过正法实修来证得。
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这三者在《阿含经》中随处可见。明确将这三法联合起来印证佛真实法义的菩萨论著始于《大智度论》:“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


诸行无常为佛教的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三法印的真谛必须要通过正法实修来证得。
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这三者在《阿含经》中随处可见。明确将这三法联合起来印证佛真实法义的菩萨论著始于《大智度论》:“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

三藏即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vinaya-pitaka)、论藏(梵语abhidharma-pitaka)是也。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类,叫做十二部经。何等为十二?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二、重颂:既..
消灾免难念佛可以消灾免难?真的可以的,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们知道佛菩萨就是在救人,只要你念佛名号。佛就能隐形的出现在你的身旁,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要是你有困难,或者遇到了危险。只要念观音菩萨的名号,你就能脱离危险。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家人在开车。在中途我刚念完南无阿弥..
二障之一。世人由于不知法空,而执著诸法,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识,障碍菩提的生起,故称为障。经云:“法执不除,生所知障,障碍菩提。”所知障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所知障又称无明惑、无始无明、智障等。为二种无明之一(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所知障是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
一、炉香赞香赞做晚上的功课,先要在佛前上香。上香的时候,要运心作观,想这香是自己的清净心变现出来的。香的体性,就是自己的心性,所以一切的法,都在这香里头完全具足的。只这一缕的香烟,能够周遍熏到所有十方一切微尘世界里头去,还能够生出种种供养佛的东西来,像摩尼宝幢,摩尼宝幡,宝珠网,..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白话解释黄智海居士讲述尘空法师鉴定序佛法普遍於法界,佛性普具於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
三藏即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vinaya-pitaka)、论藏(梵语abhidharma-pitaka)是也。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类,叫做十二部经。何等为十二?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二、重颂:既..
道,是宇宙的根本,生育万物,养育万物,运行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无形无象,本无名字,人强名为道。老子中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道可以说它是道,但所言的道就不是那个道了,名可以给它命个名,但所说的名就不是这个东西了。因为道本无名,人强名为道,无名之..
威德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是观音化身中的天大将军身。表示观音菩萨保佑众生度过眼前的一切障碍和危难,从而走上平安的坦途。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慈悲广大,虽已成等正觉,而复示作菩萨。虽则示作菩萨,而复于十方法界,普现色身,寻声救苦,度脱众生。十法界身,无身不现,令彼一切称名..
合掌莲卧观世音,寂湛生光宝华开;悟心无际性常凝,圆明清净大觉海。莲卧观世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七。〝应身相〞为卧莲观音的〝化身相〞既是〝小王身〞亦有说是〝天大将军身〞!卧莲观音,乃佛教徒依照《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载「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经文之描..
佛教时间概念。印度梵语Kalpa的音译,亦作“ 劫簸 ”,简称“劫”,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分。"劫"这个词,本身就是梵语的音译。古印度的计时单位。这个词在佛经中经常出现。一小劫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再由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这样一..
五智即阿啰钵舍囊arapacana的翻译,顺次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在显教有四智说,密教结合法界体性智成为五智,相应代表金刚界五佛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和大日如来,对应于胎藏界中台五佛。五智即代表五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竭磨部、佛部..
梵语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anattan。又作非身、非我(凡夫认为心身中存在个“我”:把色、受、想、行、识是“我”,或者认为“我”在色、受、想、行、识中;而这种自我感觉,正是对身心错误认识)。南传上座部佛教 [1] 的论书《 [2]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3] 》说到:世界是由物质及精神现象组成,..
“无我”的释义:第一种:身心自我的虚假。 我们的身心灵,无常只有这一世,下一世现行的又是不同的身心灵,而且夜夜断灭,又不自在;无常就是苦,苦则无我,没有常住不坏的真实我。第二种: 你我本具的本来面目,又称真如佛心,它虽然真实如如,但是无我性。你吃喝玩乐、行住坐卧,它从来就不领受、取舍..
根据小乘佛教的教义,修行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这四果是小乘佛教声闻修道的阶位。小乘四果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果位,因有四大果位而得名,分别是:一、须陀道,即是初果,凡夫初入“圣道”,断尽三界见感。二、斯陀含:二果,证得此果位者明悟四谛之道,在脱离烦恼..
有些人,口里虽然不停的念佛,心里却尽管胡思乱想,那样念法,是很少利益的。必须口里念佛,心里想佛,心口如一,除了一句佛号以外,什么事都不思,杂念头慢慢减除,这才容易达到念佛最高的境界。 念佛法门,说易极易,说难极难。不过不管难易,只管耐著心多念,日久成了习惯,自然就得到念佛的真实利..
1. 修养德行。李二和《流浪的梦》:“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炼是无须讲求形式的。时空中无处不教堂,无处不佛堂;无处不天堂也无处不地狱。”2. 为超凡脱俗、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实践的各种方法。《苏菲派经注》(释):“苏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为肉体修行和精神修行两种。”俗语中将修行当作做好事,如..
“相由心生”有若干种解释,佛学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相对(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质);相学的相则是指面相。具体解释包括:一说此处的“相”指的是物相,“相由心生”即指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这种说法可能归源于“唯识宗”。禅宗六祖..
问:可否请您谈谈心中心法?说起心中心,首先要了解,我们到底有几颗心?一颗还是两颗,为何又叫心中心法?很显然,我们只有一颗心,为何又叫心中心法呢?这两个心到底分别是指什么?这两颗心,实际是同一性体的两种不同作用:一是分别意识,一是观照智。前者我称为意识心,后者我称为觉知心,简称识心和觉..
佛教名词。梵语Icchantika的音译,亦译“一阐提迦”,略称“阐提”。意为“不具信”,或称“断善根”。佛教用以称呼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佛教指不具有佛性,永远不能解脱成佛的众生。意思说,阿难羡慕释迦牟尼的身姿,但他还不会练习,不具信心,所以他疑问重重,找不到方向。一阐提是出自《楞..
梵语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佛教..
1.谓行为、言语、思想等各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宋书·蔡廓传论》:“ 蔡廓 虽业力弘正,而年位未高,一世名臣,风格皆出其下。”2.佛教语。谓不可抗拒的善恶报应之力。南朝 梁 沉约 《佛记序》:“分五道於人天,设重牢於厚地,各随业力,的焉不差。”宋 陆游 《西林傅庵主求定庵诗》之二:“业力驱人..
一如观音佛教神话任务.三十三观音之一,其像坐于云中莲座上,立左膝,作乘云飞行之状。《三藏法术四》:“不二不已,名曰一如。”《教行信证四》:“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使一如。”故一如观音,亦是修养达到最高境界之法相。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
1991年春季静修活动结束后,一行禅师重新翻译了五戒,将它们的含义揭示得更加清晰明了。他以一种新的方式阐释五戒,改变了“不要做什么”的说法,从而清楚地表明了这些积极向上的修行。1、意识到毁灭生命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养同情心,学习善巧,捍卫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我决心远离杀戮,制止杀戮,决不宽..
着相也就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相”指某一事物在我们脑中形成的认识,或称概念。它可分为有形的(可见的)和无形的(也就是意识)。只要有一个念头没有办法离开现象,便是着相。通常我们面对着六尘境界时,不知不觉间就会着相,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希望得到,这一念生起后,贪、嗔、痴..
变化是世间常态,世界在变化,生活在变化,我们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变化,通常我们是矛盾态度,我们恐惧失去美好的东西,失去拥有的东西,所以,就希望美好和拥有可以永恒不变。但生活从不偏私任何一个人,不管我们多么恐惧在变化中失去拥有的美好,生活依旧在发生变化,我们可能从顺境走向逆境,从..
诸行无法:现实bai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固定的,随着时du间和环境的变化,zhi这些事物都会发生变化。比如说泰国本来dao是旅游的好地方,但经过近几年的集会和内乱,再加上这几天的洪灾,那里变成了乱糟糟的一片,救灾还来不及,不要说旅游了。一切皆苦:是说一切的现象都蕴含着苦,生老病死苦,不说大..
《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说,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会感到诸行无常了。 幸与不幸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不幸也就无所谓幸。似乎每个人都觉得..
“诸行无常、bai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三du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zhi槃寂静印。诸行dao无常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化,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或求长生不老,或徒务粉饰色身,不识‘亘古不变’,仍不免‘刹那生变’,无常者,乃是世间..
佛曰:“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都有苦难。万法最高境界是无我 。只有死去了才能正真的安乐。诸行无常:现实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固定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这些事物都会发生变化。一切皆苦:是说一切的现象都蕴含着苦,生老..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