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都有苦难。万法最高境界是无我 。只有死去了才能正真的安乐。
诸行无常:现实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固定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这些事物都会发生变化。
一切皆苦:是说一切的现象都蕴含着苦,生老病死苦。
诸法无我: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以我为中心活着。
佛曰:“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都有苦难。万法最高境界是无我 。只有死去了才能正真的安乐。
诸行无常:现实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固定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这些事物都会发生变化。
一切皆苦:是说一切的现象都蕴含着苦,生老病死苦。
诸法无我: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以我为中心活着。
着相也就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相”指某一事物在我们脑中形成的认识,或称概念。它可分为有形的(可见的)和无形的(也就是意识)。只要有一个念头没有办法离开现象,便是着相。通常我们面对着六尘境界时,不知不觉间就会着相,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希望得到,这一念生起后,贪、嗔、痴..
准提菩萨(梵名Cundi)又作准提、准胝准提观音、准提佛母、佛母准提、尊那佛母、七俱胝佛母等,为六观音之一,以救度人间众生为主,在天台宗又被称为天人丈夫观音。准提意译作清净,是护持佛法,并能为众生延寿护命的菩萨。在禅宗以准提为观音部的一尊备受尊崇。日本合密以准提为佛部之尊,日本东密则以准提为..
如果能够离一切相,那个福报就大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作菩萨;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得真正的解脱。我们要明了这个道理,要深深体会到这些事实真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怎么个离法?起心动念为众生去想,不要去想自己,这个念头就转过来了。我们凡夫念头不能断,总有念头起来,..
变化是世间常态,世界在变化,生活在变化,我们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变化,通常我们是矛盾态度,我们恐惧失去美好的东西,失去拥有的东西,所以,就希望美好和拥有可以永恒不变。但生活从不偏私任何一个人,不管我们多么恐惧在变化中失去拥有的美好,生活依旧在发生变化,我们可能从顺境走向逆境,从..
诸行无法:现实bai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固定的,随着时du间和环境的变化,zhi这些事物都会发生变化。比如说泰国本来dao是旅游的好地方,但经过近几年的集会和内乱,再加上这几天的洪灾,那里变成了乱糟糟的一片,救灾还来不及,不要说旅游了。一切皆苦:是说一切的现象都蕴含着苦,生老病死苦,不说大..
《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说,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会感到诸行无常了。 幸与不幸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不幸也就无所谓幸。似乎每个人都觉得..
“诸行无常、bai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三du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zhi槃寂静印。诸行dao无常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化,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或求长生不老,或徒务粉饰色身,不识‘亘古不变’,仍不免‘刹那生变’,无常者,乃是世间..
三法印同时也是佛教与在其之前的婆罗门教,以及其他宗教所较不同之处。佛教许多方面承袭或相似于婆罗门教,如禅定、苦行等,但三法印即是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不同处,三法印为佛教自身所创。此外,三法印也是佛教的核心价值,与其他宗教不同的,佛教允许在谨守三法印的价值与教义上,对其他方面进行方便性..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这是三法印。出于《大智度..
《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说,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会感到诸行无常了。幸与不幸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不幸也就无所谓幸。似乎每个人都觉得别..
诸行无常为佛教的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三法印的真谛必须要通过正法实修来证得。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这三者在《阿含经》中随处可见。明确将这三法联合起来印证佛真实法义的菩萨论著始于《大智度..
中阴又称「中蕴身」、「中蕴有」、亦称「中阴有」、「中阴身」。藏文「中阴」意为「一情境结束」与「另一情境展开」间之过渡时期。断气、甫亡谓「死有」,来世投胎(即转世)时曰「生有」。中阴:佛教说,人死后以至往生轮回某一道为止的一段时期,共有四十九天。此时期亡者的灵体叫做中阴,据说如童子之..
佛学知识,修唯识行的菩萨,要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一者要历经十地的修行,这是所经的位次。二者修十种胜行(十波罗蜜),这是所修的因。三者断十重障,这是所对治的断法。四者证得十种真如,这是所观照之理。而后始可证得二种转依。成唯识论卷十曰:“云何证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
转依,佛教专有名词,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教义体系中的重要观念,意指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以证得涅盘与菩提之果。亦即‘转识成智’。修行,就是转依的过程。这也是佛法和哲学的根本区别所在。所谓转依,就是一种实践,是对生命的转变!我们了解生命,目的是为了改善生命,将充满缺陷的生命改造为解..
转依,佛教专有名词,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教义体系中的重要观念,意指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以证得涅盘与菩提之果。亦即‘转识成智’。佛家实践的总内容,可用‘观行与转依’来加以概括。佛家实践全程所经的各阶段,都和智慧分不开来。像它开始的‘胜解’,相继的‘加行’,一概由智慧来指导、推进,..
(术语)谓菩提涅槃之二果也。转者,转舍转得之义,依者所依之义,指第八识,第八识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并无漏智(即菩提)之种子,且第八识之实性,即圆成实性之涅槃也。此中二障之种子为所转舍之法,菩提与涅槃为所转得之法。如此则第八识为所转舍二障与所转得二果之所依,故名。..
本论所说转依,是依上文所说而立的。上面说︰‘诸于何流转,说彼为所依’,所依是器世界与有情界。器界是共的,就是山、河、大地等。有情界有共与不共︰托胎生、名言、摄受、治罚、饶益、违害、功德、过失──八事,众生与众生间是有彼此展转相互关系的是共。有情界的依、了别、苦、乐、业、死、生、系..
修行,就是转依的过程。这也是佛法和哲学的根本区别所在。所谓转依,就是一种实践,是对生命的转变!我们了解生命,目的是为了改善生命,将充满缺陷的生命改造为解脱、圆满的生命。我们认识世界,目的是为了改善世界,将充满污浊的世界改变成清净、祥和的乐土。在唯识宗的修行中,转依就是转识成智,转..
转依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的解脱理论,概括了其依据唯识理论和三性学说而提出的全部修习目标。转,即转变、转化,有转舍与转得两义;依,谓依持,所依指染净法共同依持的阿梨耶识;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断除烦恼、所知二障,是转舍之法;证得涅槃、菩提二果,是转得之法。通俗..
华严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布施有三种:1.财布施、2.无畏布施、3.法布施印经说法有五种福(一)长寿: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造杀业,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长寿的果报。(二)大富: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去偷盗,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大富的果报。(三)端正: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心平气和,..
在一世的死亡心(cuti-citta)与下一世的结生心(patisandhi-citta)之间,没有任何心识刹那或中阴身这类的状态存在。如果一个人死后将投生天界,那么,在他今世的死亡心与天界的结生心之间没有任何心识刹那存在,也没有中阴身。死亡一发生之后,天界结生心立刻生起。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死后会下地狱,那么..
中阴身时常希求,觅其出世因缘,寻查来世当生之处,故又称「求生」,且因其为本有坏后,于次生之间暂时而起,故称为「起」,寿命短者仅刹那之间耳!欲界、色界众生方有中阴身。六道众生之中阴身各不相同。据《大宝积经》所载,地狱之中阴形貌丑陋,面如焦炭。畜生之中阴似烟,无固定形状,其生前即无定..
欲界中阴,高约二尺,似五、六岁之幼童,且诸根明利。纵生前为残障或痼疾,中阴身时,则完美无缺,故祭拜时,亡者必然知悉。人甫断气,即具天眼,多远皆可得见。故一上香,魂魄随至。若非如此,民间所谓牵亡魂(召引亡魂),又何由牵之?死前何以会昏迷?此乃因神识为肉体牵制,而感痛苦、昏迷。中阴身近似..
证悟菩萨果或有修有证者,其中阴身系方便说,此乃欲救度中阴众生而示现,形貌为一壮年,身量高大。因智慧高超,身形圆满,绽放光明。菩萨欲入胎时,光明照耀百千俱胝之四大部洲,为智慧愿力身,不同于凡夫之无明业力身。色界中阴身,完满如本有,具惭愧心,与衣俱生(一出生即着有衣衫)。人出生时皆赤裸..
据经云,中阴身速度犹胜光速,于一念顷即可投生他方世界。在业力尚未形成前,可神通自在,随心所欲至向往之处,可穿墙走壁,纵山河大地亦不为所障。极具活动力,其移动方向则取决于过去之业力、习气。透过观想,希求之物立时现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全系唯心所造。自肉体脱离而出之某种主体(神识),..
自亡者断气,第八意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之历程称之为「中阴身」。所谓「前阴已谢,后阴未至,中阴现前。」前阴已谢指此期寿命已尽,后阴未至意谓尚未投胎。就一般而言,人死后皆有中阴身。然大善大恶者则无。一人生前积极行善,认真修行,对三宝及净土深具信心,断气后毋需历经中阴阶段,刹那间往..
东密开祖为弘法大师空海(774-835),其法统由教主大日如来传金刚萨埵(二祖)、龙猛(三祖)、龙智(四祖)、金刚智(五祖)、不空(六祖)、惠果(七祖)、空海(八祖),称付法八祖。其根本经典为《大日经》(善无畏译)、《金刚顶经》(不空译),称为两部大经。另又依《苏悉地经》、《瑜祗经》、《释摩诃衍论》、《菩..
日本真言宗自根本之小野、广泽二流开始,虽衍生众多流派,然中世以来仅大别为新义、古义二派,江户时代,古义派多属高野山,新义派则隶属丰山、智山二山。明治五年(1872)设立教部省,初以高野山为古义派之总本山,以智、丰二山为新义派总本山,由二派三山之住职轮流出任真言宗管长,未久以东寺得古义派..
延历二十三年(804),空海入唐,师事惠果,大同元年(806)返国,以时机相应,受朝野归仰。自来日僧入唐请回经籍者虽有所谓入唐八家,然得七祖之嫡传、化风之盛,则无出空海之右者,故以之为付法第八祖,并被尊为日本真言宗开祖。弘仁七年(816),于高野山创设金刚峰寺。弘仁十四年,嵯峨天皇赐予东寺(即教..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