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幸福
谦恭而礼让,安份且知足,常听讲佛法,是最上幸福。
虚心受诲诫,接近修行人,讨论佛教育,是最上幸福。
精进心无染,能得见真实,证本来面目,是最上幸福。
摘自《吉祥经》
最上幸福
谦恭而礼让,安份且知足,常听讲佛法,是最上幸福。
虚心受诲诫,接近修行人,讨论佛教育,是最上幸福。
精进心无染,能得见真实,证本来面目,是最上幸福。
摘自《吉祥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白话注解】在不同的世间,什么人最富有?什么人最贫穷?慈悲的母亲依然健在,儿女可以常伴膝下,这就叫富有;慈悲的母亲已长辞于世,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就叫贫穷。【备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
人若能时时抱着结缘心,随时随地送上一句关怀的话语,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脱离危难,宽容忍耐他人的失误过错,诚挚真心和他人交往,必能以善心改变周围的世界,为自己带来好运。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忍过时间的漫长,忍过世相的变迁,忍过别人的侮辱,忍过修行的艰辛。能忍才是幸福!..
花开一季,人活一世,乐天随缘一些,就会轻松自在一些。冲动来自激情、平静来自修炼,别让外界浮躁了自己。外境好坏并不是苦乐的根源,真正的始作俑者是我们的心。修炼,就是借完善自己抵达幸福;借宽容别人淡化痛苦。想开了自然微笑、看透了肯定放下。放下了贪念、看淡了得失,才能品尝幸福。..
幸福与哀愁往往会同时敲响人的心门,你把谁邀请进来,你就将与谁同在。你是否觉得烦恼、孤寂、不幸、痛苦?你是否感受过快乐?你是否品尝过幸福的味道?烦恼、孤寂、不幸、痛苦、快乐、幸福,这些都是形容词,而所有的形容词都是相对而言的。没尝过痛苦,又怎知何谓幸福的人生?不幸又岂非人生之必经?..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所追求的目标,但是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很幸福快乐的人呢?由于每个人根性的不同,因此所追求的幸福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拥有了钱财,人生就很幸福。但是金钱使用不当,往往是罪恶的来源。而今日社会上更有许多不知普济助人,只知守住金钱的富有的穷人,他们..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就是照看好这条命,安顿好这颗心。每个人都有一条命,一颗心。这条命是父母给的,也是我们在世上生活的基础,我们要保证它的健康。而身上的痛苦会影响生命整体的质量。这颗心是自己修的,我们得让他安顿平和,获得宁静与快乐。身上没有痛苦,心里没有烦恼。这就是幸福。一、身体是..
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因为我们已经褪去了青春的青涩,洗尽了生活的铅华,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报,懂得了珍惜和付出。因为父母尚在,我们可以孝敬他们,可以缠绕在他们身边,还可以做一个他们眼里长不大的孩子,感受那份永远不会苍老的父爱母爱。因为自己的孩子还小,还要我们养育和..
当家人的幸福大于坚持三观的时候,对错已经不重要了。知乎上有人问: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的?最高赞回答是:幸福的家庭都不争对错。很多人喜欢把家庭矛盾归咎于三观不合。可是,哪有那么多的三观相合?更多的时候,只是不分对错。《辛普森一家》里有一句话说的好:亲爱的,如果你太好胜,永远都不会快乐..
身边总能碰到这样的人,总是一副毒舌的样子吐槽别人的小幸福。女生收到男朋友送的项链,他就吐槽对方没本事,送那么廉价的东西;孩子考上了一个一本大学,他就说不是985大学,上出来也没有什么用。其实,我们不该去打扰他人的幸福,因为幸福也是一个人的隐私。在你眼中看的是一种苦难,在别人的心里也..
漫漫人生路,值得追求的东西实在太多。若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错过了风,我们会收获雨;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美。心若年轻,则岁月不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守住心中的那一季春暖花开。其实,我们想要的幸福一直都在。只要我们放宽心胸,懂得欣赏,把握当下,就能如沐春风的获得..
看起来幸福的人,心里也有难言的苦;时常微笑的人,心里也有无声的泪;炫耀生活的人,可能远没表面那么风光。一个人的幸福,只有自己懂得。所以,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不要纠结于别人的评说,照自己舒服的感觉生活。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的幸福,不在别人眼里,而在自己心里。..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随天际云卷云舒。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你内心安适,就会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俯仰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知足者富《道德经》里讲: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有个人在岸边钓鱼,他钓鱼的技术十分高超,一会儿就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一尺多长,可是钓者却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围观的人十分惊诧,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看来是高手啊。一会儿,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
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感情,佛教称众生为有情,就是因为有爱的缘故。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 法云 活着,就会有寂寞;动心,就会有情伤;前进,就会有坎坷。话语再漂亮,说不到心上,也是枉然。有人惦记,再远的路,也是近的;有人挂念,再淡的水,也是甜的;有人思念,再长的夜,也是短的;有人关怀,再冷的天,也是暖的。人心原本就是一种感受,世道本就是起伏跌宕。得志时..
认清幸福的真相您幸福吗?如果一路走来都是顺境,您当然会觉得幸福。相反,大部分皆是逆境,您总会认为是不幸。但幸与不幸,真是如此吗?有一位自称,幸福的女人,逢人就说:「她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为何她这样的说呢?因为,她从小就受到父母百般宠爱,读书时学业总是名列前茅,毕业后工作相当的顺利,又与相爱的..
◎ 万 一昔舍卫国。波斯匿王。作是言曰。须达长者。尚能劝化一切人民。作诸福业。我今亦当为众生故。教导乞索。令其得福。于是行化。处处乞索。时有一人。贫穷多乏。唯有一毯。即便持施波斯匿王。王得之已。转以奉佛。其后贫人。命终生天。感佛大恩。而来供养。佛为说法。获须陀洌比丘问言。昔作何业。..
首先,让我们了解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有颜色或实在存在的东西,就像我们的身体、形象,都叫做色。色包含了男色和女色,也包括了生命、障碍、变化这些色法。我们了解了一切色与色法,就能了解属于我们身上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意识了。眼睛看颜色,耳朵听声音,鼻子闻香气,舌头尝..
知福惜福最幸福◎ 圣严除了少数的人,恐怕连环保这个名词与观念,都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外,多半的人都知道环保这个名词,并且知道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有了问题。透过各种各类的讯息,我们知道台湾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生活环境的质量也愈来愈差。人为的开发使得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人为的享受使得生..
让你幸福常存的秘诀◎ 慧 律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而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这是教导我们行善时,不要想我有在作善事喔!我有在帮助人喔!真正的纯..
佛教幸福观的究竟内涵是:不要试图摒弃或改换相对的存在状态,而应了解它的真实本质,体悟它本具的完美,享用它自然的奉献,感受它圆满的幸福。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佛教是大众趋向幸福最快捷、最值得亲近的法门。在佛教的经典中,对幸福有两种不同的描述:一、相对的幸福:来自世间善法,称作因..
释惟文一、不贪常舍不贪求不义之财,不义之财,难以长久。常舍济与贫穷,舍孤寡老人,舍病苦之人。舍财福之因,就会得幸福的果。二、戒己扬善做好自己,不说他人是非好坏。别人好的地方可以称赞宣扬,让世间善行流传。律己扬善业之因,就会得幸福的果。三、少欲常慈色欲病之因,祸殃之始,不仅色欲须离..
实际是自己过去现在做了不应做的事,形成业报,致使人生阻力重重而不幸福,实是自身不懂法时所作,与别的无关。那个人害了我造成一无所有,失去一切,只不过是自己过去造了罪业,感来恶报变现出来的境界而以,我等过去若无与人结仇恨怨瞋,那会被害之理。丈夫性格暴逆,乃至常常打骂妻儿,没有温情可言..
有一只狐狸,看到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树,枝上结满了诱人的葡萄。狐狸馋涎欲滴,它四处寻找出口,终于发现了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六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后来它发现吃得饱饱的身体,让它无法钻到墙外,于是,又绝食六天,再..
【自性爱语】 p0598瑜伽四十三卷十页云:云何菩萨自性爱语?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常乐宣说悦可意语、谛语、法语、引摄义语。当知是名略说菩萨爱语自性。
【爱能发起十五无义】 p1205瑜伽六十七卷十八页云:云何此爱生时,普能发起十五无义?一、令随眠坚固。二、由缠故,染恼一切心心所法。三、令心相续、于所缘境,颠倒而转。四、发起取所摄、所余烦恼。五、能安立自类相续。六、能随顺生起未生恶不善法。七、能随顺已生恶不善法,令其增广。八、能障碍未..
【意成身】 p1207成唯识论八卷十四页云:不思议变易生死,或名意成身。随意愿成故。如契经说:如取为缘,有漏业因续后有者,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习地为缘,无漏业因,有阿罗汉独觉已得自在菩萨、生三种意成身。..
【对治善】 p1291集论二卷九页云:何等对治善?谓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伏对治、离系对治、烦恼障对治、所知障对治。
指五种男根不全之人。又作五种不男、五种黄门(梵paca pandakāh)。据十诵律卷二十一所举,即:(一)生不能男,又作生不男、生黄门(梵jāti-pandaka)。即生而不能淫者。(二)半月不能男,又作半不男、半月黄门(梵paksa-pandaka)。即半月能淫,半月不能者。(三)妒不能男,又作妒不男、妒黄门(梵īrs..
谓贪、瞋、痴、慢、疑、见等六种根本烦恼,此乃俱舍家之说。随眠即根本烦恼之异称,根本烦恼随逐有情,行相微细,故称随眠。[俱舍论卷十九](参阅“根本烦恼”4135) p1311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