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能时时抱着结缘心,随时随地送上一句关怀的话语,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脱离危难,宽容忍耐他人的失误过错,诚挚真心和他人交往,必能以善心改变周围的世界,为自己带来好运。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忍过时间的漫长,忍过世相的变迁,忍过别人的侮辱,忍过修行的艰辛。能忍才是幸福!
相关推荐
一灭
一个宣示寂灭(涅槃境界)才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的真理,也就是四圣谛中之灭谛。
一空一切空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一乘菩提
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为方便而说的菩提。
真如无为
【真如无为】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六无为中,前五种是或约其因来说,或约其用来说,只是方便譬喻,唯有真如无为才是诸法的法性、实相。《成唯识论》卷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真如是诸法的实性,诸法如波,此性如水,诸法如绳..
一假一切假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假观时,应观不只是假才是假,就是空和中也都是假。
八识二无我
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杂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种清净智,才是清净正智,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能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执,断惑证真,..
三佛子
一切众生都是佛子,但凡夫只是外子,二乘是庶子,菩萨才是真子。
三轮相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如果心中存有三轮相,便是有相三轮,不能算是真正的布施波罗蜜行,若无此三轮相,所谓施恩不望报,那才是清净的布施波罗蜜。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
大乘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
大白牛车
法华经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这三乘都是权乘,大白牛车喻佛乘,这一乘才是实乘。
无为法
有因缘造作之法,叫做有为法,无因缘造作之法,即叫做无为法。在五位百法中,前面的九十四法,皆是有生灭变异的有为法,最后六法,才是清净寂灭的无为法,也叫做真如实相。真如实相本来不一不异,为何又分出六法?盖六种中的前五种,或依其原因而说,或约其作用来讲,只有最后的真如无为才是无为法的本..
地前
初地以前。地前是凡夫菩萨,要到地上才是法身菩萨。
我空观
二空观之一,即观五蕴之中无我的真理。例如,坐禅时,闭目反观:我由五蕴所组成,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其中之色乃我的身(肉体),受想行识 乃我的心(精神作用)。若说色是我,色从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到底地水火风,哪个才是我?若说心是我,心由受、想、行、识种种妄念所生,妄念时..
果缚
是被生死之苦果所缚而不得解脱的意思。阿罗汉虽已断烦恼但未入灭,名子缚已断,果缚犹存,若已灭度,入无余涅槃,才是连果缚也断了。
胜果
殊胜之果,即佛果。声闻缘觉之果不圆满,虽然是果但非胜,菩萨十地之法尚未圆满,故虽胜而非果,只有佛果才是最究竟圆满之果,所以称为胜果。
真我
真正的我。凡夫执著五蕴假合之身为我,其实那是假我,要像佛那样具有八大自在的我,才是真我。
为什么无量劫来出不了三界?
唯有真正明白人、真正觉悟的人,才能把善恶之缘离开,也就是放下,不再搞这些恩恩怨怨,不搞这些。所有的恩怨,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从此一笔勾消,这个人就超越三界。如果他不肯放下、不肯勾消,那在三界里有得缠了,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完没了。这就是说,众生迷在三界里头,为什么无量劫..
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我?
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我?大安法师:一定要正确理解这个“无我”。“无我”不是什么事情都无所谓,“无我”是摆脱我执、我见、我爱、我慢这些与生俱有的烦恼习气,不要受它控制。“无我”的状态,要从空性中去领悟。实际上,凡夫众生做不到真正的“无我”,真正能够“无我”到家的,那都是断见思惑,证到人..
祥寿五佛母--一个幸福的家,却因较真常常陷入冷战
池塘和老公结婚已经十年,为了带娃,她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老公呢,由于事业刚刚起步,完全没有把精力放到家里。池塘一个人,拉扯大孩子,还要兼顾照顾老公。那几年,她过得很苦很难。她是一个优秀的妈妈,儿子的性格、习惯养成一流,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如今,老公的事业根基已经打牢。两个人买了别..
为什么说业果才是最大的护法
如果你业果没有如理取舍,你认为说,你学学中观,修修什么大圆满,你会开悟,你会证入空性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先得业果不诬慧,后证人法空性见。”首先要得到业果如理取舍的智慧,而且真正去实践,才能够促使你证得空性智慧,才能够让你开悟。道次第开始是修暇满难得,修法的开始是如理取舍业果..
一行禅师:学会放下,幸福就可能出现
可能你们很多人没听过“放牛”的故事。有一天,佛陀和弟子在森林里修习,他们在用午饭,一位农夫匆匆走过,见到佛陀便问:“请问你们有没有见到我的牛?”佛陀问:“甚么牛?”“我所有的牛之中有六只,早上跑掉了。我种植的三亩芝麻,今年又全给昆虫吃掉。我失去了我所有的东西。”佛陀回答:“亲爱的朋..
【星云大师】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所追求的目标,但是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很幸福快乐的人呢?由于每个人根性的不同,因此所追求的幸福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拥有了钱财,人生就很幸福。但是金钱使用不当,往往是罪恶的来源。而今日社会上更有许多不知普济助人,只知守住金钱的富有的穷人,他们..
生存能力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
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
索达吉堪布:为了更长远的幸福,必须了解死亡
问:为什么佛教一谈到幸福,就一定要谈死亡?苏格拉底认为,所谓的幸福只是某一阶段的体验。还有些观点认为,感受快乐的当下即是幸福,之后再遇到什么都无关紧要。为什么幸福不能只涉及当下,还必须考虑将来的死亡?索达吉堪布答:按照佛教观点,我们的幸福观需要观察。现在这个时代,人人每天上班、努..
一日禅:烦恼不过夜 健忘才幸福
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无论是繁华还是苍凉,看过的风景就不要太留恋,毕竟你不前行生活还要前行。再大的伤痛,睡一觉就把它忘了。背着昨天追赶明天,会累坏了每一个当下。边走边忘,才能感受到每一个迎面而来的幸福。烦恼不过夜,健忘才幸福。..
一日禅:别拿什么都当回事
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既然活着,就要活好。有些时候我们由于太小心眼,太在意身边的琐事而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有些事是否能引来麻烦和烦恼,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它。别总拿什么都当回事,别去钻牛角尖,别太要面子,别小心眼。不在意,就是一种豁达、一种洒脱。..
一日禅:别把欲望和理想混为一谈
别把欲望与理想混为一谈,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占据的东西,就算再多,皆会离你而去,攥得再紧,到最后你都是两手空空。我们要学会选择,能够填补心灵空虚的,不要轻易错过;要学会糊涂,别斤斤计较,莫计人生小帐;要学会放弃,诱惑难成机遇,负重必滞步履。..
一日一禅语:人与人的差距
人与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财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福报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脉的差距,实际上是人品的差距;表面上看是气质的差距,实际上是涵养的差距;表面上看是容貌的差距,实际上是心地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人与人都差不多,内心境界却大不相同,心态决定命运。..
一日禅:何为“加持”?
加是佛菩萨把他们善良的祝愿,或者成就的功德、福报给予我们,这叫加。所谓持,好比我们用手接过来,捧起来,保持住。佛菩萨用他们的慈悲智慧功德,给予我们各种祝愿和帮助,我们也用心承受他们的好意。宛如明月和波光,光光相映,千江有水千江月。加持,更多强调的是我们的心和佛菩萨的心能够相通,发..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