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字作主宰之体讲,人身乃四大假合之集团,实无有主体,故曰人无我。一切事物,俱是众缘和合,而现假相,均无主体,故曰法无我。居士所举者,乃是懈怠及放逸,为学佛者最大忌病!(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相关推荐
用科学解释佛法为什么不可行?
所谓科学,不外是用分析、归纳的推理方式来观察、解释自然的现象,从理论而言,是属于逻辑的范围;从实用而言,是有系统的组织。能够言之成理,属于逻辑的科学;能有实际的功用,则是经验的科学。不过,逻辑的理论科学不一定能够发展成为实用科学,虽然它是实用科学的基础,却必须通过实验而证明其为可..

法增法师:十二缘起法的南传上座部的解释
十二缘起法的南传上座部的解释法增比丘1. 无明,不知四圣谛,是故涉于轮回,不知出离。无明是对苦集灭道等四圣谛的无智;对前际、后际、前后际的无智;对于缘性与缘生法的无智;由于无智,把无常的身心名色法作常想,把轮回的痛苦作乐想而造作轮回的因的福行、非福行和不动行。它有蒙昧的作用,障蔽的现起,以漏..

金刚经全文解释:知见不生 第三十一品
金刚经全文解释:知见不生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第三十一品 【原文】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陈兵:“六道轮回”在心理学中怎么解释?
六道轮回在心理学中怎么解释?要说服一个完全不相信佛教的人相信六道轮回,确实不太容易。因为这件事情虽然有很多的证据,但在关系到自己最切身的问题上,都是要眼见为实。毕竟能够亲身有这种体验的人并不多。所以,要很多的人相信这件事情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或者是从佛教教义的角..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一讲 解释经题
第一讲 解释经题一 识者心之别名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八识的行相、业用、性别..
永远不要,跟别人解释你自己
人生在世,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满足所有人的看法。不管你做的多么完美,在嫉妒你的人眼里,你就是惹人厌;不管你多么善良,在讨厌你的人眼里,你永远是假惺惺。你尝试去解释,可最会发现,越解释越无力,反而可能把事情本身抹的更黑。常言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懂你的人百口莫辩,..

本源法师:僧人为何宁愿被冤枉也不解释,是不擅沟通?
看过一个佛教故事,说一个女人跟其他男人有私情怀孕,为了保护情夫,指认一位僧人说他是孩子的父亲,导致自己被赶出寺门,多年在众人唾弃中。最后女人良心发现,澄清了僧人并没有破戒。我读后非常不解,为什么僧人宁愿给自己惹上这么多麻烦也不主动沟通?这是不是不擅长沟通的缘故?这样真的有必要吗?..

佛教解释后悔药
佛教解释后悔药◎ 明 一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后悔,更多的是总觉得自己事情做得不圆满,常常说这事情要是再重来一次自己会做得更好。这是很正常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人的智慧就在这样的总结中增长起来的。所以,后悔好,也不好,这要有一个度,要因为自己的后悔而增长智慧,不要因为自己的后..

佛教常见名相解释(十九)
圆顶 完成剃发而现出家之相,这是象征出离烦恼之相。经行 指在花园、山林、水边、道路等处行走。 通常在饭后、疲倦时,或者坐禅昏沈瞌睡时,就起而经行,这是一种调剂身心的修行方式。 据《四分律》载,经行可得五种利益:能堪远行;能静思惟;少病;消化食物;于定中得以久住。过堂 僧众上斋堂用食之..

佛教常见名相解释
佛全称佛陀,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乃觉悟真理者。也就是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等正觉的大圣者。为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住持原为久住护持佛法的意思,后指掌管一寺的主僧。我国初时并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百丈怀海始设住持之制,严传师法,奉其师为住持,尊称长老,后亦..

专家解释为何青壮年更容易被猪流感夺命
致病原理:猪流感一旦侵犯,人体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出来,青壮年人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这些过量释放出来的免疫细胞就产生了自杀效应,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出现过度免疫。免疫平衡被破坏之后,就造成对身体更大的损伤。如何防疫:凡出现猪流感疫情的国家和地区不要去;与猪流..

物质的解释——界
唯识学不但要说明人生真理,还要解释整个宇宙物质世界的真相,而阿赖耶识的提出首先就是作为物质世界的本体。在《摄大乘论本所知依分》当中说: 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陀》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如孝法师:佛陀十大名号有哪些_佛十大名号的含义_如来十号的解释
什么是生命的本质?是觉悟通过戒、定、慧达到大圆镜智的觉。这种醒觉不会动摇,是生命最健康的状态,也可以叫作佛陀的生命体,即佛陀的十种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这十种名号是佛陀相应法性而展现出来的十种美德,具足这十种名号者,即名世尊..

宣化上人解释什么是密宗
密宗是专门研究咒语和它的意思。佛教分成五宗:禅,教,律,密,净。禅宗就是参禅打坐;教宗就是讲经说法;律宗就是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就是专持戒律的;密宗,密就是秘密的,彼此互不相知;净土宗,就是专持名号,念这个“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这叫净土宗。这五宗里边,有的人就说禅宗最高,有..

李炳南:盐就是宝
凡是李炳南老教授的学生或好友,都知道老人的视力,并没有老化,甚至于许多年轻人都不如。老人家九十七岁如有做视力检查的话,很可能还是一二左右呢!这虽然是老人的身体素质一向很好,而平时的保养得宜也有很大的关系吧!老人平时对眼睛的保养是:用稀盐水清洗。方法是:先稀释一杯盐水。把双手洗净,再用食指与..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请问有甚么办法解决?二、此世灾难多台风吹来了,地震发生了,墙倒屋塌,这就得死伤许多人口。..

李炳南:如何避免刀兵劫——战争与和平的因素
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个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跟着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真是受不了!但是除了八苦以外,还有许多未定的苦,例如刀兵灾祸的悲惨跟痛苦,真是一言难尽啊!甲、刀兵劫的来源我们大家要明白,刀兵劫的痛苦是从何处来的呢?凡事是不离因果的,过去造了八苦的因,现在就要受..

李炳南:逆境、灾难、轮回的解救法
一、逆境得转变,灾难能消除人的苦乐,原是一种果报,这却得合三世来观,若不懂这个道理,是很难讲通的。现在我们遭受逆境,遭遇灾难,当然是因果关系;要最快的把他转变消除,就是「念佛」。经上说过: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能消了罪,还遭甚么逆境灾难呢?经上又说:能念「阿弥陀佛..

李炳南: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李炳南教授编述缘起(一)居家(二)在校(三)处世(四)聚餐(五)出门(六)访人(七)会客(八)旅行(九)对众(十)馈赠(十一)庆吊(十二)称呼(附说)缘起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极野蛮的民族,亦有他们的一套礼节。人与人交通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

李炳南:念佛的捷径--福慧双修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次第,一步深过一步,净土法门也是如此。莲社在台中已经二十多年了,在从前也有成就的莲友,他们的本质好,..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教界来看,更是呈多元地蓬勃发展,佛学的研究、佛法的讲演、种种其他佛教宗教活动的举办,似..

李炳南:究竟安乐只有这一条路
宗教固然离不开劝人为善,希望后来得一种归宿,这便是宗教的特质。归宿二字,是说的一种最究竟的办法,这样说来,必须得无限度的好处,纔是究竟。甲:有人说,就像尧、舜、禹、汤,都是一百多岁,富有四海,贵为天子,这却值得羡慕了。乙:哼,时间太短了,我不愿做。甲:老彭活了八百年,可以吗?乙:短短,我不希罕。甲:..

李炳南:下愚与上智
雪公云:‘古人说:“下愚的人,遭了逆境,他是怨天尤人,不知忏悔,他既受了恶果,他还接著造恶因,所以是祸上加祸;上智的人,处了顺境,他明白福是由善来的,他是更加作善,福果中又种了善因,所以他是福上增福。”’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的皈依因缘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时间长达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房,勒索民饷,粮食被搜刮干净了,李炳南只能到县党部去吃饭。围困期间,城外天天炮轰城内,李居士感觉生命朝不保夕..

李炳南:净宗最简单的早晚课程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行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工夫忙闲而定。越多越好。)四、南无观世音菩萨(一称一拜)五、南无大势至菩萨(一称一拜)六、南无清净..

李炳南:不明教相难言空有
佛学说空说有,如掌与拳,本为一事,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抉窈摘微,端在般若,此门乃佛延至第四教时,方为畅演,固非为初机所说也,明矣。不善学者,往往偏执一面,致使圆通康衢,依方生迷,群言淆乱,多启斗诤,利生云乎哉?有言妙有,是诠其相;空言真空,是诠其体。因体空故有不变义,因相有故有随缘义,且也..

李炳南:助念之意义 - 助念之规矩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量大,一冲出来就下三道。若善业多,善种子就领著上人天二道。平日有念佛功夫,就有佛..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通。贰、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华言智慧┐┌实相(真空之体)般若┤├三种┼..

李炳南:宣化上人赞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居士,名炳南,山东济南人,幼受儒学教育,深得孔门心法。长而学佛,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为法门龙象。参访印光、太虚、虚云等高僧大德。研究佛理,诵持经典,书写佛经,讲解经典,躬行实践,贯彻始终。以文学之基础,发挥佛教奥义。言言真实,字字契理,为正信之优婆塞。后随孔德成先生至台,专攻..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谈戒杀放生
凡事不离因果,过去造了八苦的因,现在就要受八苦的果,了知因果的关系,就知道刀兵劫也是一种果报。众生自古以来,断不了杀业,没有一个不杀生的。杀生可分一种:一种是直接杀,一种是间接杀,造此二种杀业的因,积久遇缘就结成刀兵劫的果。刀兵劫是从杀因而来,我们应该不造杀因,叫做戒杀,以免将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