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的相信
◎春 天
当你们对修行失去信心时,
才会去攀缘外界的诸种形式。
你们不敢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动机,
那是因为你们不知道,
临死时,你将要去哪里。
如果,你真的相信有轮回,
而生命可以自己选择,
在生命有限的时间里,你不会荒废。
你会对自己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
每一件发生的事情负起责任,
因为最终承担因果的是你自己。
如果你真的相信
◎春 天
当你们对修行失去信心时,
才会去攀缘外界的诸种形式。
你们不敢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动机,
那是因为你们不知道,
临死时,你将要去哪里。
如果,你真的相信有轮回,
而生命可以自己选择,
在生命有限的时间里,你不会荒废。
你会对自己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
每一件发生的事情负起责任,
因为最终承担因果的是你自己。
佛教对生命实相的观察、透视,无非是让我们知道生命存在的痕迹是可变的,也是不可靠的。既然这样,你就不要去执着它。人的生命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人和人的相貌、因缘等都不一样,古德云:四大元无主,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身体由四大(地、水、火、风)和五蕴(色、受、想、行、识)组..
问:如果一个初学禅者从小就悲观,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开导他?帕奥禅师帕奥禅师答:这种人是不容易开导的。你可以试试向他说法,以便激起他对佛法僧的信心。只是一般上他是不会很有信心地听闻佛法。若他能够继续修禅就会很好,因为如果他在禅修方面有进步的话,他就会..
通常认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须藉宿命通知道过去,用天眼通知道未来,才能亲见三世因果。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观念。所谓三世,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可长可短、可近可远,长的以无量数的阿僧祇劫计算──过去阿僧祇劫、现在阿僧祇劫、未来阿僧祇劫;比如说:众生发心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
佛性一恢复就知道众生是平等的,富人不能欺负穷人,开轿车的不能看不起骑自行车的。不要因为今天福报大,就可以欺负弱小的。我们今天做人了,是福报大,那个被我们宰杀的鸡是福报小,福报大的人欺负福报小的畜生,是不可以的。众生平等,任何事情是有因果报应的,不是不报,时间还没到。如果你不怕,如..
问:如果临死时,心正好落在「有分心」,并未生起任何善恶念,此时,是否可能因为有分心而投生于那一道?又,可能影响投生该道的其他因素有那些?帕奥禅师答:每个众生每一生当中最后的一个心是死亡心,死亡心就是一种有分心。而造成下一世投生的业是临死速行心的业,临死速行心发生在一生当中最后一个心路过程里..
问:在进入灭尽定之前必须先立定四项决心。如果禅修者忘了立定第一项决心(何时将出定),那幺他是否会死在灭尽定当中,或者他仍然能够出定?帕奥禅师答:在进入灭尽定之前,这些圣者们会经常思惟自己的寿命,这是他们的本性。若无正念,他们什幺也不能做。假设他们的寿命将在七天内结束,那幺他们会下定决心在七..
问:在禅修者临命终时,如果没有意外,旁人应该如何协助他,以便保持正念?帕奥禅师答:旁人可以为他诵经,或为他说法。如果临终的人能够听见并且了解所诵的经或所说的法,那将对他有帮助。然而,如果他昏迷不醒,或无法听见,那么也就对他没有帮助。事实上,依靠自己是比较好的办法。如果他能修行观禅直到证悟道果..
对出家人来说,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以及开遮持犯等固然很重要,但是四念处慧的观修更为重要。蕅益大师用以下比喻来讲四念处慧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四念处慧,没有出离心,那你修一切法都没有把握住实质、关要,就像行尸走肉没有灵魂一般;如果没有四念处慧,即使你穿着庄严的袈裟,表面看来非常有威仪,让人..
大悲神咒,妙用难思——如果众生诵持大悲咒,不能满愿,观世音菩萨誓不成正觉今天是大悲七开始。晚间洒净之后,开始诵持大悲神咒。这个大悲咒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的神咒。观世音菩萨为怜愍你我他一切众生,发大悲心,倒驾慈航,来娑婆世界,度你我他一切众生出离苦海,得到解脱。所谓“苦海..
无论你见到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都绝非偶然。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世间所有相遇,皆有因由。他一定会教给你一些东西,告诉你一些事情。如果事与愿违,不过是另有安排。1、跌宕起伏才是人生李叔同去世的时候,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这是他的遗言,也是他一生的感悟。人活一世,有成有败,悲欣..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所有的伟大,拆解下来,都是一点一滴地修正;所有更好的自己,拆接下来,都是由之前的自己,一点一点变换而成。不要以为事情有多难,也可以每天做一件小事,重复做,例如早起,例如坚持阅读,你的生活,真的会因此而改变。..
泰戈尔曾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即便你向空谷喊话,也要等一会儿,才会听见那绵长的回音。回报不一定在付出后立即出现,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所有的故事都会有答案,所有的付出都会被善待。那些暗自..
世间诸有情,皆随业力转;业为其眷属,业为其伴侣;随业而往生,不定如轮转;或处天人中,或居四恶趣。——《本事经》我们如何相信轮回? 在轮回这个问题上,佛陀是我们最高的权威。在最初觉悟之夜的第一时,佛陀开发了忆念过去的智慧,从而使他能够对过去之事一目了然。佛陀说:“我如是忆念前世种种..
那是1996年的一个夏天,我上职业中学的第二个学期,学校在南蛇岭,那里蛇很多,因为土地干旱,常见有蛇爬到路边来。那时我一个人走路去学校,正走在半路上,看到路边有一条小蛇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我好奇心起,便走近去俯身一看,原来是一条受了伤的小蛇,我不仅没有一丝恻隐之心,见它没有反抗能力反而无缘无故对..
佛陀多次强调自己的言辞是真实不虚、不欺、不瞒的,但是大众却依然不容易认同,这是为什么?在三千年前,世尊指着一钵水对弟子说,此一钵水中有八万四千虫,弟子有几个能信的?在几百年前显微镜发明了,撬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这一看才知道一钵水里,岂止是八万四千虫,数量多到没法计算。佛陀又在《治禅..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如果当时有电脑和投影,他肯定会用电脑讲法。他会打电话给舍利子:“哎,你们过来,我们一起玩一玩。”他会对旁边的阿难说:“给我拿个蛋糕吧,我想吃蛋糕”。他会对迦叶说:“我躺着不舒服,你能不能给我换个枕头?”你能不能大胆想一想,佛陀来到这个时代,会是什么样子,会怎..
李炳南答: 从前法明和尚向大珠和尚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大师回答:阿弥陀姓憍尸迦,父亲名叫月上,母亲名叫殊胜妙颜,出自陀罗尼集。还有《鼓音王经》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做妙喜,国王叫做憍尸迦,祖父叫做清泰国王,父亲叫做月上转轮王,母亲叫做殊胜妙颜王后,生下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做月明,二儿子叫做憍..
问:信外道的人也念佛号,以后如果有往生极乐的愿望,是否能得到佛菩萨的接引?李炳南答:求法必须远离邪见,成功在于是否专一。既然皈依佛门,就应当远离外道。邪正混杂,修行就不真。修法既然杂乱,念头怎么能够专一。虽然有往生的愿望,但恐怕是可东可西的摇摆心理。三资粮不具备,怎么能有往生的份呢?世上的人..
问: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但是要紧在临终一刹那间念头,如果遇上水火灾难或者发生车祸,这样就没有预备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答:念成习惯后,自然脱口而出。我们看到世上的人,一遇到痛苦,就会呼天呼地,喊爹喊娘,这是与生俱来的习惯,念佛念到纯熟时,不也是这样吗?..
编者按:你认为亲近善知识重要吗?你觉得自己可以独自修行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有一位能够使自己获益增上的良师益友是非常重要的,佛陀建立的僧团,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有一次,尊者弥迦奢罗问佛陀:“世尊!怎样才是独住?怎样又是有同伴同住?”佛陀回答说:“弥迦奢罗!当眼等六..
再有人说,说戒定慧,那这个佛号能包括吗?全都包括在内!戒定慧,师父说了,「三具净戒,统统在这一句佛号里,那戒定慧也在这一句佛号里」,你说你还缺什么?戒定慧都在这一句佛号里,你非得要分别分别,这个戒怎么回事,这个定怎么回事,这个慧怎么回事。它三者是紧密相连的,你守戒你就得定,你得定..
如果听闻佛法当中,觉得说法的师父在讲解上,如有矛盾的地方应该如何做呢?明证法师开示:跟谁矛盾,是跟经典矛盾呢,还是跟你矛盾呢?这你没有说清楚,如果说和经典矛盾,你怎么知道呢,那意思就是你和经典不会矛盾了,意思是你开悟了,你都能够理解,如来真实义了,是不是这样,也未必吧,如果你真做到了,你就不问这..
【自心相】 p0596瑜伽十一卷二十页云:云何自心相?谓有苾刍、先为烦恼染污心故;便于自心极善取相。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无染污。由此方便,心处沉等;由此方便,不处沉等。言沈等者,谓沉等四。乃至令心碍着之相。或复于彼被染污心。..
【耳根】 p0634集论一卷三页云:何等耳根?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净色。二解 五蕴论一页云:云何耳根?谓声为境,清净色。三解 广五蕴论一页云: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即无不生。四解 法蕴足论九卷二页云:云何耳根?谓耳于声,已正当闻,及彼同..
【见与智四句分别】 p0644 发智论七卷四页云:诸见是智耶?答:应作四句。有见非智。谓眼根,及无漏忍。有智非见。谓五识身相应慧;尽无生智;除五见及世俗正见,余意识相应有漏慧。有见亦智。谓五见,世俗正见;除无漏忍及尽无生智,余无漏慧。有非见非智。谓除前相。..
【死与无常差别】 p0620大毗婆沙论三十八卷十七页云:死,无常,何差别?答:诸死,是无常;有无常,非死。谓除死,余行灭。问:何故复作此论?答:世说无常与死无异;欲显差别,故作斯论。谓死,唯内唯有情数,唯有根心;无常,通内外有情无情数,有根无根,有心无心。是谓差别。问:云何死亦无常?云..
【暴流有四】 p1340杂集论七卷一页云:暴流有四。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随流漂鼓,是暴流义。随顺杂染故。初是习欲求者。第二是习有求者。后二是习邪梵行求者。能依所依相应道理故。见暴流,是能依。无明暴流,为所依。由有愚痴,颠倒推求解脱及方便故。..
又作五转成身、五法成身。密教观行之一。指行者在现实身作观,而完成本尊之佛行。此观法与三密观同为金刚法重要之观行。三密观乃以本尊与行者互入,而由横面作观;五相成身观则次第纵观五相。此五相各有自证、化他两门。又五相依序配以五智之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即:..
又作五帖袈裟、五条衣、五条。为三衣之一。缝缀数条布帛作成长方之幅,其横五条,故称五条袈裟。依四分律,其长约四肘(七尺二寸),广约二肘。[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一之一] p1149
梵语paca kāmāh,巴利语 paca kāmā。(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梵rūpa-kā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二)声欲(梵?abda-kāma),谓丝竹与环珮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