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的相信
◎春 天
当你们对修行失去信心时,
才会去攀缘外界的诸种形式。
你们不敢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动机,
那是因为你们不知道,
临死时,你将要去哪里。
如果,你真的相信有轮回,
而生命可以自己选择,
在生命有限的时间里,你不会荒废。
你会对自己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
每一件发生的事情负起责任,
因为最终承担因果的是你自己。
如果你真的相信
◎春 天
当你们对修行失去信心时,
才会去攀缘外界的诸种形式。
你们不敢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动机,
那是因为你们不知道,
临死时,你将要去哪里。
如果,你真的相信有轮回,
而生命可以自己选择,
在生命有限的时间里,你不会荒废。
你会对自己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
每一件发生的事情负起责任,
因为最终承担因果的是你自己。
世间诸有情,皆随业力转;业为其眷属,业为其伴侣;随业而往生,不定如轮转;或处天人中,或居四恶趣。——《本事经》我们如何相信轮回? 在轮回这个问题上,佛陀是我们最高的权威。在最初觉悟之夜的第一时,佛陀开发了忆念过去的智慧,从而使他能够对过去之事一目了然。佛陀说:“我如是忆念前世种种..
那是1996年的一个夏天,我上职业中学的第二个学期,学校在南蛇岭,那里蛇很多,因为土地干旱,常见有蛇爬到路边来。那时我一个人走路去学校,正走在半路上,看到路边有一条小蛇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我好奇心起,便走近去俯身一看,原来是一条受了伤的小蛇,我不仅没有一丝恻隐之心,见它没有反抗能力反而无缘无故对..
佛陀多次强调自己的言辞是真实不虚、不欺、不瞒的,但是大众却依然不容易认同,这是为什么?在三千年前,世尊指着一钵水对弟子说,此一钵水中有八万四千虫,弟子有几个能信的?在几百年前显微镜发明了,撬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这一看才知道一钵水里,岂止是八万四千虫,数量多到没法计算。佛陀又在《治禅..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如果当时有电脑和投影,他肯定会用电脑讲法。他会打电话给舍利子:“哎,你们过来,我们一起玩一玩。”他会对旁边的阿难说:“给我拿个蛋糕吧,我想吃蛋糕”。他会对迦叶说:“我躺着不舒服,你能不能给我换个枕头?”你能不能大胆想一想,佛陀来到这个时代,会是什么样子,会怎..
李炳南答: 从前法明和尚向大珠和尚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大师回答:阿弥陀姓憍尸迦,父亲名叫月上,母亲名叫殊胜妙颜,出自陀罗尼集。还有《鼓音王经》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做妙喜,国王叫做憍尸迦,祖父叫做清泰国王,父亲叫做月上转轮王,母亲叫做殊胜妙颜王后,生下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做月明,二儿子叫做憍..
问:信外道的人也念佛号,以后如果有往生极乐的愿望,是否能得到佛菩萨的接引?李炳南答:求法必须远离邪见,成功在于是否专一。既然皈依佛门,就应当远离外道。邪正混杂,修行就不真。修法既然杂乱,念头怎么能够专一。虽然有往生的愿望,但恐怕是可东可西的摇摆心理。三资粮不具备,怎么能有往生的份呢?世上的人..
问: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但是要紧在临终一刹那间念头,如果遇上水火灾难或者发生车祸,这样就没有预备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答:念成习惯后,自然脱口而出。我们看到世上的人,一遇到痛苦,就会呼天呼地,喊爹喊娘,这是与生俱来的习惯,念佛念到纯熟时,不也是这样吗?..
编者按:你认为亲近善知识重要吗?你觉得自己可以独自修行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有一位能够使自己获益增上的良师益友是非常重要的,佛陀建立的僧团,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有一次,尊者弥迦奢罗问佛陀:“世尊!怎样才是独住?怎样又是有同伴同住?”佛陀回答说:“弥迦奢罗!当眼等六..
再有人说,说戒定慧,那这个佛号能包括吗?全都包括在内!戒定慧,师父说了,「三具净戒,统统在这一句佛号里,那戒定慧也在这一句佛号里」,你说你还缺什么?戒定慧都在这一句佛号里,你非得要分别分别,这个戒怎么回事,这个定怎么回事,这个慧怎么回事。它三者是紧密相连的,你守戒你就得定,你得定..
如果听闻佛法当中,觉得说法的师父在讲解上,如有矛盾的地方应该如何做呢?明证法师开示:跟谁矛盾,是跟经典矛盾呢,还是跟你矛盾呢?这你没有说清楚,如果说和经典矛盾,你怎么知道呢,那意思就是你和经典不会矛盾了,意思是你开悟了,你都能够理解,如来真实义了,是不是这样,也未必吧,如果你真做到了,你就不问这..
【自心相】 p0596瑜伽十一卷二十页云:云何自心相?谓有苾刍、先为烦恼染污心故;便于自心极善取相。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无染污。由此方便,心处沉等;由此方便,不处沉等。言沈等者,谓沉等四。乃至令心碍着之相。或复于彼被染污心。..
【耳根】 p0634集论一卷三页云:何等耳根?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净色。二解 五蕴论一页云:云何耳根?谓声为境,清净色。三解 广五蕴论一页云: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即无不生。四解 法蕴足论九卷二页云:云何耳根?谓耳于声,已正当闻,及彼同..
【见与智四句分别】 p0644 发智论七卷四页云:诸见是智耶?答:应作四句。有见非智。谓眼根,及无漏忍。有智非见。谓五识身相应慧;尽无生智;除五见及世俗正见,余意识相应有漏慧。有见亦智。谓五见,世俗正见;除无漏忍及尽无生智,余无漏慧。有非见非智。谓除前相。..
【死与无常差别】 p0620大毗婆沙论三十八卷十七页云:死,无常,何差别?答:诸死,是无常;有无常,非死。谓除死,余行灭。问:何故复作此论?答:世说无常与死无异;欲显差别,故作斯论。谓死,唯内唯有情数,唯有根心;无常,通内外有情无情数,有根无根,有心无心。是谓差别。问:云何死亦无常?云..
【暴流有四】 p1340杂集论七卷一页云:暴流有四。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随流漂鼓,是暴流义。随顺杂染故。初是习欲求者。第二是习有求者。后二是习邪梵行求者。能依所依相应道理故。见暴流,是能依。无明暴流,为所依。由有愚痴,颠倒推求解脱及方便故。..
又作五转成身、五法成身。密教观行之一。指行者在现实身作观,而完成本尊之佛行。此观法与三密观同为金刚法重要之观行。三密观乃以本尊与行者互入,而由横面作观;五相成身观则次第纵观五相。此五相各有自证、化他两门。又五相依序配以五智之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即:..
又作五帖袈裟、五条衣、五条。为三衣之一。缝缀数条布帛作成长方之幅,其横五条,故称五条袈裟。依四分律,其长约四肘(七尺二寸),广约二肘。[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一之一] p1149
梵语paca kāmāh,巴利语 paca kāmā。(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梵rūpa-kā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二)声欲(梵?abda-kāma),谓丝竹与环珮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
指僧侣必备之五种条件。即:福、戒、博闻、辩才、深智。此五者具足则道业精进,未具足则流于凝滞。[释氏要览卷中罗什答远法师书] p1161
指世间天、生天、净天、义天、第一义天五种。(一)世间天,指人中之王假名为天,如称天子。(二)生天,指众生可生之天处,如四王天乃至非想天。(三)净天,即预流果至辟支佛等诸圣者。(四)义天,指能悟解大乘深义之十住以上之菩萨。(五)第一义天,即佛及佛所证得之涅槃。[北本涅槃经卷十八、卷二十二] p..
依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等,为镇护国家、增长寿命、天下泰平及除灭七难(日月、星辰、水、火、大风、灾旱、兵贼)所修之秘法。与请雨经法、孔雀经法、守护经法等,并称四个大法。其道场设置大坛、护摩坛、十二天坛及圣天坛,读诵仁王经、仁王般若陀罗尼等。 p12..
(1065~1135)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四川阆州玉山人,俗姓赵。后名道兴。十岁时因病而立志出家,未几入成都大慈宝生院宗裔之门下,哲宗元祐三年(1088)得度。其后,从五祖法演参学,并承其法嗣。后于四川彭州大随山开创南堂,故世称南堂元静(道兴)。历任成都昭觉寺,及能仁、大随诸寺住持。高宗绍兴..
古印度王朝。自西元前三一七年至前一八○年顷,计历一三七年。西元前三二七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ros)远征印度,其时,摩揭陀国(梵 Magadha)之难陀王朝(梵Nanda)称霸北印度恒河平原一带。旃陀罗笈多王(梵 Chandragupta)趁机而起,平定北印度,建都于摩揭陀国巴连弗城(梵Pātaliputra)..
指昼夜六时礼赞佛德。净土信仰者之日课,系于昼夜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礼拜赞叹佛德,以及唱诵偈文等。唐代善导即曾编纂净土往生之行仪,而称往生礼赞(亦称六时礼赞),并付与曲调,在法会之时使用,故成为净土宗法会时所必用之重要法仪。(参阅“六时礼赞偈”1283) p1283 ..
为我国云南澜沧江下游地区小乘佛教教派之一。又称田园派。其戒律较摆坝派松弛。寺院皆建于寨中。主要流传于车里一带。当地傣族信奉此派者占优势。 p6559
梵名Gautamī,巴利名 Gotamī。又作憍昙弥、瞿答弥、乔答弥,或作瞿夷、裘夷。为印度刹帝利种族之一姓,即瞿昙(梵 Gautama)之女声,为释迦族女子之通称。于诸经中,特尊称佛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梵Mahāprajāpatī)为瞿昙弥。[十二游经、法华经玄赞卷九本、慧琳音义卷二十五](参阅“瞿昙”6580..
梵语avetya-prasāda,巴利语 avecca-parāda。谓以无漏智如实觉知四圣谛之理,而生起对佛、法、僧三宝及戒律清净之信仰。俱舍论卷二十五(大二九·一三三中):“如实觉知四圣谛理,故名为证;所信三宝及妙尸罗,皆名为净。离不信垢、破戒垢故,由证得净,立证净名。”(参阅“四证净”1850) p6703 ..
指拄杖。据山堂肆考载,夹山尝问佛印:“和尚阇黎与什么人同来?”曰:“木上座。” p1470
为凶日之名。谓若于是日举作百事,必有殃祸。据宿曜经卷下载,罗刹日有七,即:(一)太阳直日,于此日,月与“冒”合。(二)太阴直日,于此日,月与“鬼”合。(三)火曜直日,于此日,月与“翼”合。(四)水曜直日,于此日,月与“参”合。(五)木曜直日,于此日,月与“底”合。(六)金曜直日,于此日,月与..
(植物)Madana,或作摩陀那,摩达那。又作摩陀罗。果名。译曰醉果。玄应音义三曰:末达那果,此译云醉果。同二十三曰:末达那,或云摩陀那,又言摩陀罗,此云醉果。甚堪服食,能令人醉故以名焉。慧琳音义十八曰:摩达那果,西国果名也。此国无,其果大如槟榔,食之令人醉闷。亦名醉人果,堪入药用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