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练习的时候可以打手印,但是平时不能随便打,因为它的作用非常大,意义也非常深。我们用语言来表达,用词句来形容,恐怕是无法表述清楚的。修密法主要靠三种力量:一是观想的力量,二是手印的力量,三是咒语的力量。通过这三个力量才能圆满。手印、咒语和观想,都是很有力量、很有深意的,不是随便规定的,所以大家学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应该有恭敬心,有信心。

我们练习的时候可以打手印,但是平时不能随便打,因为它的作用非常大,意义也非常深。我们用语言来表达,用词句来形容,恐怕是无法表述清楚的。修密法主要靠三种力量:一是观想的力量,二是手印的力量,三是咒语的力量。通过这三个力量才能圆满。手印、咒语和观想,都是很有力量、很有深意的,不是随便规定的,所以大家学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应该有恭敬心,有信心。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提伽国人也。姓毗舍罗。既受八祖付嘱,后至中印度行化。时有长者香盖,携一子而来,瞻礼祖曰:「此子处胎六十岁,因号难生。尝会一仙者,谓此儿非凡,当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祖即与落发授戒,羯磨之际,祥光烛座,仍感舍利三七粒现前,自此精进忘疲。既而祖告之曰:「如来..
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祖师出家传法至西印度。彼国王名得度,即瞿昙种族,归依佛乘,勤行精进。一日,于行道处,现一小塔,欲取供养,众莫能举。王即大会梵行、禅观、咒术等三众,欲问所疑。时祖亦赴此会,是三众皆莫能辨。祖即为王广说塔之所因,﹝塔,阿育王造者..
旧说曰:“僧堂钟,谓之集众钟。”《敕修清规·国忌》云:“至期,鸣僧堂钟集众。”又〈法器章〉云:“僧堂钟,凡集众则击之。”详〈僧堂钟〉处。《首楞严经》云:“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释氏要览》云:“犍稚,今详律,但是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稚也。..
《七系付法传》,又名《宝源录》,是明末西藏的佛教学者多罗那他(1575~1633)就他所得的印度佛教密宗主要各系传承编撰的一部历史著述。全书共分九分,记述了佛教密宗中七个主要修法的传承源流,对于一些著名的大师分别作了详略不等的传记。这七系是:一、大手印教授,二、拙火,三、羯摩印,四、光明教..
(图像)阿弥陀佛之尊形,有九品之别也。此为九品往生之机类所感见,故其尊形亦有九品之异。其说基于观无量寿经。经言九品往生之人,感弥陀来迎之相,有差别也。后世遂于印契等,说九品之别。隋唐之世,似既有其说。观夫往生礼赞所谓五山毫独朗宝手印恒分者,其为述弥陀宝手印契从于各品而不同,可知也..
第九祖伏驮密多者。提迦国人。姓毗舍罗。既受佛陀难提传嘱。后至中印度行化。时有长者香盖。携一子而来瞻礼尊者曰。此子处胎六十年。因号难生。复尝会一仙者。谓此儿非凡。当为法器。令遇尊者。可令出家。祖即与落发授戒。羯磨之际祥光烛座。仍感舍利三十粒现前。自此精进忘疲。既而师告之曰。如来大法..
第二十二祖摩拏罗者。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祖师。出家传法至西印度。彼国王名得度。即瞿昙种族。归依佛乘勤行精进。一日于行道处现一小塔。欲取供养众莫能举。王即大会梵行禅观咒术等三众。欲问所疑。时尊者亦赴此会。是三众皆莫能辨。尊者即为王广说塔之所因(阿育王造塔此不繁录)今之出..
释无业。姓杜氏。商州上洛人也。其母李氏忽闻空中。言曰。寄居得否。已而方娠诞生之夕异光满室。及至成童不为戏弄。行必直视坐即加趺。商于缁徒见皆惊叹。此无上法器。速令出家绍隆三宝。年至九岁启白父母。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乃授与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五行俱下一诵无遗。年十二得从剃落..
【三种非圣法器】 p0201佛地经论五卷六页云:此有三种非圣法器。一者、亲近不善知识,闻不正法;暂时有障,非圣法器。二者、烦恼痴障所障非圣法器。三者、极重业障所障,及无出世圣道种子,久时毕竟非圣法器。..
【大圆镜智有九种相胜所余智】 p0247佛地经论五卷六页云:如是略说大圆镜智,有九种相,胜所余智。谓训词相,无分别相,障清净相,依止因缘生智影相,无有我所无摄受相,不忘一切所知境相,遍处恒时生智影相,能生一切智根本相,于非法器不能生相。此有三种非圣法器。一者、亲近不善知识,闻不正法;暂..
(一)即指一种印相、印契、手印。(参阅“手印”1412、“印相”2231) (二)一法印之谓。小乘佛教以“无常、无我、涅槃”为三法印;大乘佛教则主张诸法实相为一法印之说。 p32
乃密教之教义。谓结一手印,唱陀罗尼,即可迅即得证菩提。[芭蕉俳文] p32
力者,谓如来十力,一处非处智力,二自业智力,三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力作何业?谓为除舍无因恶因论不作而得论,无倒宣说增上生道,悟入一切有情心行正说法器,意乐随眠境界资粮当能出离..
论出离者,谓观察德失令论出离,或复不作,恐堕负处故不兴论,设复兴起能善究竟,又若知敌论非法器,时众无德自无善巧不应兴论,若知敌论是法器,时众有德自有善巧方可兴论。敌论非法器者,谓彼不能出不善处安置善处。时众无德者,谓不淳质乐僻执有偏党等。自无善巧者,谓于论体乃至论庄严中不善通达,..
食时咒愿曰唱食,谓唱食之咒愿也。或作喝食,非也。喝食,见〈丛轨类〉。《敕修清规·维那》云:“俟首座唱食,至第三句将毕,转身退至立僧板头立。”《备用清规·维那》云:“首座唱食,至有无字,朝龛转身,退立板头。”《敕修清规·后堂首座》云:“如缺前堂,住持别日上堂白众,请转前板插单唱食。..
忠曰:“下钵长板外,又有长击者,虽可通名长板,余长击不受长板名。”《敕修清规·法器章》云:“方丈、库司、首座寮及诸寮各有小版,开静时,皆长击之。”又云:“众寮内外各有板:外板,点茶汤时长击之;内板,小座汤长击之。”..
《敕修清规·圣节》云:“堂司行者报方丈,客头先覆住持,次覆侍者,鸣方丈板三下,鸣鼓。”又〈念诵〉云:“先鸣方丈板、照堂板,次巡廊鸣板。”又〈法器章〉云:“方丈、库司、首座寮及诸寮各有小版。”..
忠曰:“斋鼓在库司前。”《备用清规·僧堂特为汤》云:“鸣库堂前斋鼓一通。”《敕修清规·法器章》云:“斋鼓三通,如上堂时,但节会稍促而已。”忠曰:“节会者,一通为一会。节,裁节也。言斋时鼓,不可如上堂鼓长久击也。”..
巡火板。《敕修?赴斋粥》云:“斋时,候巡火板鸣,先归钵位。”三下板。《禅苑》,众僧下钵。是名火板。忠曰:“单三下也,日本此谓三钟。按《禅苑》,如晨粥时,以长击三通下钵;斋时,以三下板下钵。”长板。长击三通。《敕修?法器章》云:“大版,斋粥二时,长击三通。”大钟。十八下。《禅苑》报斋..
〈日用轨范》云:“木鱼响,不得入堂,或令行者取钵堂外坐。”《敕修清规·法器章》云:“木鱼,斋粥二时,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普请行者,二通。”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亦各分地方日间求化,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忠曰:“..
忠曰:“佛殿钟也。”《敕修清规·楞严会》云:“鸣大钟、僧堂钟、殿钟,住持至佛前烧香。”又〈法器章〉云:“殿钟,住持朝暮行香时鸣七下。凡集众上殿,必与僧堂钟相应接击之,知殿主之。”
详〈二十五点〉处。周祈《名义考》云:“更鼓,鼓谓之更者。率更,官名。师古曰:‘掌刻漏,故曰率更。’以漏筹更易为义,更鼓义又祖此。”《敕修清规·法器章》云:“更鼓早晚平击三通,余随更次击,库司主之。”解者曰:“更鼓早晚平击三通者:早者,大开静三通,与板同鸣,此时处处板亦同时鸣也;晚..
《禅苑清规·警众》云:“粥罢打槌一下者,众僧下堂也。住持人出堂,众僧方可上钵。”斋时下堂同晨粥之法。《敕修清规·法器章》云:“椎,下堂时,圣僧侍者鸣之。”详〈槌〉处。解者曰:“维那鸣遍食椎后出堂,故斋粥罢,众下堂之椎,圣僧侍者击之。”..
旧说曰:“掉火铃,击板,巡诸寮舍而向僧堂,意报众警火灾也。”《敕修清规·赴斋粥》云:“斋时,候巡火板鸣,先归钵位。”忠曰:“盖寮众赴僧堂斋粥,诸寮人少,故警之,令埋火慎灾也,与火板别也。须与〈火铃〉交看。”《敕修清规·法器章》云:“版,儆戒火烛,三下。”..
释氏死。谓涅槃。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随便称之。盖异俗也。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六月初一日,隆暑,首座免鸣坐禅板。”又〈法器章〉云:“众寮外版,坐禅、坐参时各三下,候众归堂,次第鸣之。 ”见〈众寮外板〉处。
《敕修清规·法器章》云:“普请鼓长击一通。”
《敕修清规·法器章》云:“浴鼓四通,次第候众击,其详见〈知浴章〉。知浴主之。”
众寮前板称外板,其内板小,外板大也。《敕修清规·法器章》云:“众寮内外各有版:外版每日大众问讯时三下,坐禅、坐参时各三下,候众归堂,次第鸣之,点茶汤时长击之;内板,挂搭归寮时三下,茶汤行盏二下,收盏一下,退座三下,小座汤长击之。”..
《敕修清规·法器章》云:“方丈、库司、首座寮及诸寮各有小板,开静时皆长击之,报众时各鸣三下。”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