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修行人平时一般都禁语不言?

索达吉堪布:作为修行人平时应常观己过,时刻保持沉默。嘴应用于念诵、赞颂功德等有意义的事,否则会对来世造成很大危害。
莲花生大师离开藏地时教育弟子:经常胡言乱语者容易被别人了知其心,其嬉戏之语有时被理解为真实,其真实语有时又会被误认为玩笑,容易之事也因此而难以成办,诸弟子应闭口寡言为妙。
世间也有“沉默是金”、“满罐水,摇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的说法。由此可见,闭口是多么的重要啊!
——《旅途脚印》
问:为什么修行人平时一般都禁语不言?

索达吉堪布:作为修行人平时应常观己过,时刻保持沉默。嘴应用于念诵、赞颂功德等有意义的事,否则会对来世造成很大危害。
莲花生大师离开藏地时教育弟子:经常胡言乱语者容易被别人了知其心,其嬉戏之语有时被理解为真实,其真实语有时又会被误认为玩笑,容易之事也因此而难以成办,诸弟子应闭口寡言为妙。
世间也有“沉默是金”、“满罐水,摇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的说法。由此可见,闭口是多么的重要啊!
——《旅途脚印》
八祖佛陀密多尊者。提伽国人。德力深固善化群生。初难提行化至其国。见一家有白光。谓其徒曰。此有圣人。有口不言。有足不履。及至其舍。长者问其何来。难提即曰。来求弟子。长者曰。我有一子。年五十岁。不言不履。安能给侍。难提曰。真吾弟子。密多遽起礼拜。行七步已口说偈曰。父母非我亲。谁是..
[出楞伽经]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一圣种性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
二种性楞伽经云二种性: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一、圣种性 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
(行事)八戒之异名。八戒实有八戒与斋法之九支,故谓之八戒斋,然八戒以一斋法为体,余八戒不过资助之耳,故不言九戒或九支斋,而言八戒或八支斋。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四曰:准文九戒,而言八者,多论云:斋以过中不食为体,八事昭明,故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故言八斋不言九也。..
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何以不言如来正觉者?’‘五戒初离邪缘,故以正隔之。今[八戒]于五上重增胜行,复何须也?’”济缘记释云:“何下,示异。由五戒后,具列三号,今文既阙,故此通之。‘若尔,不受五戒,直受八戒,非是重增,理须加唱;若谓五戒初离邪缘,故须简正,何以十戒又复着耶?’‘私..
亦名:覆藏他重罪戒缘起资持记·释尼众篇:“七覆藏他重罪戒。佛在舍卫,偷罗难陀尼妹,名坻舍,偷罗知彼犯夷,恐得恶名,遂默然不言,后坻舍休道方言。白佛因制。坻,音迟。”(事钞记卷四二·一七·二)..
【十力自性】 p0112瑜伽五十卷一页云:云何如来十力自性?谓总五根为其自性。由慧胜故,且说十力,慧为自性。所以但言处非处智力;不言信力,不言余力。如处非处智力,如是余力,当知亦尔。是名如来十力自性。..
灭尽定者,谓已离无所有处欲,超过有顶,暂息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诸心心法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假立灭尽定,此中所以不言未离上欲者,为显离有顶欲,阿罗汉等亦得此定故。一分恒行者,谓染污意所摄。..
常州正勤院希奉禅师,苏州谢氏子。上堂:「古圣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又道,一一法、一一宗,众多法一法宗。又道,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道,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据此说话,屈滞久在丛林,上座若是初心,兄弟且须体道。人身难得,正法难闻,莫同等闲,施主衣食,不易消遣。若不明道,个个..
越州石佛晓通禅师,上堂:「冷似秋潭月,无心合太虚。山高流水急,何处驻游鱼?」僧问:「如何是顿教?」师曰:「月落寒潭。」曰:「如何是渐教?」师曰:「云生碧汉。」曰:「不渐不顿时如何?」师曰:「八十老婆不言嫁。」..
[出菩萨善戒经]一世流布真实义谓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见火。终不言是水是风。至于见若。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虽假名立相。而称认皆同。是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谓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开导于人。是为方便流布真实。三..
为了增广菩提心,为了修习大慈大悲心,又为了降伏六根。 《华严经》文里曾说到菩萨也将眼睛布施给一切众生。菩萨为什么要布施眼睛呢?为了希望能得到真正一切神通的缘故,而行此难舍能舍的特别布施功德。其实神通力量祇要认真修清净行,修到功夫圆满的时候,自然会感到遂通的。又为想成佛道,能开佛眼..
师子游化至罽宾国,转付与婆舍斯多:以后,师子尊者到处去游方教化众生,到罽宾国──这是当时一个国家的名字,有的说是云南,有的又说是从西伯利亚那儿去,这不需要考证它,总而言之,是当时一个国家。尊者就在那儿传法给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了。后王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传法之后,因为当时这个国..
人修道要将基础打稳,欲了生死就要做些功夫。功夫就是“格物、正心、诚意、修身。”正心就要格物,何谓格物?格除自己的私欲、杂念,格除物欲。物欲包括一切财、色、名、食、睡的欲,你皆要将它革除。然后要正心,即不自私,你若有自私心,就不是正心。诚意即是永远都是如此。信佛要永远信,拿出真心来..
宣化上人开示录看到宣化上人的40条修行开示,获益匪浅。这不仅是关于修行的开示,更是关于做人做事的开示。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此生一定可以把了生死这件大事办妥。有时间能把这40条开示当做功课念念,也是极好的修行,也可以自我化解内心涌动的贪嗔痴慢疑这五毒。这40条开示是一代高僧大..
身体中成佛,法界中成佛很多修行者把“无我”的概念搞得很高深,可惜并不实用,无法用来修行。我执是否越来越轻,不以理论为准,而以境界为准。首先,物欲追求变淡。其次,精神追求提升。以健康长寿为目标的价值观,依然会被身体疾病所困扰,明天会更好不过是安慰而已;而以提升境界为追求,明天会更好..
关于精进修行,外道都很强调这一点。有一个修仙道的,拜了一个老师。老师先给他一个木钻子,然后有一块很大的石头,让他用这个木钻子把石头钻通才教他修仙的方法。那个人很老实啊,就在那儿钻。用木钻子钻一块巨大的石头,这是什么样的工作啊!但是他锲而不舍,钻钻钻……,终于钻了四十七年才把这块石..
人生有什么理由可以开心呢?没理由,怎么样,我就不能开心吗?一定要找个理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什么意思?心里没事啊!所以才开心。你看那开心很快乐的人,一定就是忘掉什么事了。他一想到,不行了,我还有事。脸马上拉下来。所以若无闲事挂心头,我..
我们平时学习佛法的时候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我们平时多多的念诵佛法是可以获得福报的,但是我们会发现福报是有尽头的,而我们每天所受的苦难确实没有尽头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也很有意思。福有尽头,苦无尽头。什么叫做福,我觉得这个福的话也就是一种快乐吧。就是快乐有尽头,苦..
我们都知道修行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很多的功德利益,而且作为修行人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我们也能够得到作为修行的快乐,那么修行能够享受的快乐是什么呢?第一种快乐修行人能够离苦得乐,快乐在那里呢?身体的苦无人能够避免,就连佛陀自己也要忍受。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凡夫,或是圣人,我们一生下来就..
相信人们都是知道在家居士是可以娶妻生子的,但是对于修行中的人们来说,爱情就变得不一样了,而且关于爱情也是有了不一样的解读。每天在公园里散步的男人,瘦,黑,衣着朴素。他每天清早就到了,手里还提着一台老旧的收音机,走完两圈后就坐在一排石凳上坐下,或听听收音机,或拿出纸笔,写写诗歌。他的身后,..
第一,对人生宇宙的真理越来越明了,并且去遵循它。表现在对因果法则的日益深信,对戒律的日益尊重。因为没有因果与戒律就没有佛法。第二,恶念、妄想、欲望、抱怨减少,内心越来越宽容、安定与安详,越来越看清人生的方向与希望。第三,智慧越来越大。看待一切问题一目了然,直抵根本。表现在自身烦恼越来越少..
我们的生命也像一种投资。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盲目投资。要把我们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投注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那就是修道了生脱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命无常,所以要常行精进。“常”就是不间断,“行”就是行持,“精”就是专心致志、一门深入,“进”就是有进无退。我们每个人是..
修持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每天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安静下来,检讨一天的所作所为。一星期之中,能有半天独处的机会,让身心安静下来,对工作做一整体的计画。一个月,乃至一年,能拨出几天的时间,实践止观法门,使我们的生命层次更上轨道。在生活中,不怕面..
佛教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佛法本无大小乘之分,众生心有大小。犹如杯中虚空,杯子有大小,虚空无大小。因大小之杯体不同,而现虚空大小之相。教法也如是。因众..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些重禅定。但佛法的宗旨不外离苦得乐、自觉觉他;无论任何法门,都要能达到心灵品质的..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解脱烦恼的力道和效果上,减弱很多,其中的原因很微妙..
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多宝藏,在地里边任人去发掘;而这一位菩萨,就像大地一样,能生长一切万物。 谁要是相信这一位菩萨,就可以得到其中的宝..
在临命终的时候,这暖、息、识将要断的时候──暖、息、识这三种组织成一个命根──人死了,这命根就要断了。命根断的时候,先没有暖气;然后,没有了呼吸;再来,识也就走了。这三种都断了,就命终了,人死了就是命根断了。「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人在临死的时候,会天良发现..
修行,最重要的是,发现、利用和使用自然智、清净智或无分别智。自然智、清净智和无分别智,三个词是对同一本体的不同的描述,它们所指的都是同一颗心——我们原始的心、本来的心、本体的心——那颗被称为真心、妙心或佛心的心。自然智,是说在你的思维意识发动或进来之前,某种知已经存在,它是一种自..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