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殊胜

谓观世音菩萨极证圆通,十方普应,上同诸佛,下合群生,妙用超越。据楞严经卷六载,二殊胜即:(一)上合诸佛本妙觉心,本妙觉心即诸佛本然觉了妙明真心。指菩萨极证寂灭,十方圆明,体同诸佛,故..

二法相违

谓烦恼与涅槃二者相违。据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二载:(一)烦恼,即指无明贪爱之惑。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二)涅槃,梵语nirvāna,意译灭度。众生厌生死之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

九种差别

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六随修品第十四载,菩萨修行有九种差别,即:(一)善行生死,指菩萨成就道业,为化导有情,虽出没于生死中,而不为生死所染着。(二)善行众生,指菩萨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若有病..

九界情执

谓九界之众生,悉有执迷之心。十界中,唯佛界能离情执而全知见。(参阅“九界”142) p142

九有情居

指有情(众生)之身心,即有情所住之处所,共有九处。又称九居、九众生居、九门、九有。即:欲界之人天、梵众天、极光净天、遍净天、无想天,及四无色天等。其中,除无想天与四无色天之第四非想..

七观音

为教化利益众生,观世音菩萨变现七种之身。即:千手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圣观音、如意轮观音、准胝观音、不空罥索观音。 p125 ..

七礼

指礼拜七种佛菩萨。全称七敬礼。善导之法事赞卷下(大四七·四三八上):“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等一切三宝,我今稽首礼,回愿往生无量寿国。南无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微尘刹土中一切三宝,我今稽..

七种语

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五举出佛陀为众生说法时之七种类型,即:(一)因语,如来于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如谓众生乐杀,乃至乐行邪见,以此为因,是人当受地狱果报。(二)果语,如来于现在之果中说过去之..

七种舍

即:(一)心性平等,情无存着。(二)于众生舍离一切怨亲等碍。(三)舍一切贪瞋等过。(四)见生得脱,不复忧念。(五)证空平等离相。(六)自舍己乐,施与他人。(七)益众生无所希望。[维摩经义记卷三本..

七种生死

众生于六道迷界中之轮回流转可大别为分段、变易等二种生死,诸论书就此二种又别立新说,而有“七种生死”之说。(一)据显识论、摩诃止观卷七上之说,分段生死依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故有..

一杀多生

杀一人而救多人,乃菩萨为利益众生所作之善权方便。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载,菩萨虽守净戒律仪,但如见一盗贼为贪财故,欲杀众多生命,或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欲造更多无间业;菩萨为..

一气

为道之所宗,阴阳天地之根本,以喻自性清净之心。未起染净以前,诸佛众生平等不二,一切诸法莫不皆由此心而生,故以一气比喻一心。 p63 ..

一根

(一)又作一机。指耳根。阎浮提众生虽六根具足,然以耳根最锐利,闻法易入,能圆通无上道,故有“一根”之称。 (二)谓某一种根性。即受同一种教之根器。 (三)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中之..

一乘真实三乘方便

乃天台、华严二宗所立。谓一乘教为真实教,三乘教为方便教。一乘教主张一切众生悉成佛果之法,然对根性未熟之众生,则无由直作此施,遂设三乘教,诱导卑近之三乘以立各别之因果,故谓一乘为真实..

一乘三乘

一乘,梵语eka-yāna。乘为“交通工具”之意,此处指成佛之教法。佛教教义乃唯一之真理,以其能教化众生悉皆成佛,故称为一乘。三乘教法则针对众生之性情与能力,而分为声闻、缘觉、菩萨等,并..

一乘

即指佛乘。乘,载运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

一音教

佛陀以一种语言演说一切法之意。又作一圆音教、一音说法。谓佛唯以一音说法,然众生随其根性之别,而有大小、空有、顿渐等教义之异解,故又称一音异解。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九(大二七·四一○上)..

一音

谓佛之音声。盖众生缘有深浅,根有利钝,故于一音之中同听异闻。若是人天根器,则闻佛说五戒十善之法;若是声闻根器,则闻佛说四谛之法;若是缘觉根器,则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若是菩萨根器,则..

一相一味

乃指实相一味之法。谓佛之说法虽随众生根机之差异而有二乘、三乘与五乘之分,然实质上为同一相、同一味,故称一相一味。法华经卷三(大九·一九下):“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一切诸树..

一城

乃譬喻小乘之涅槃。佛为志乐小法之众生,说小乘之涅槃。犹如为逢险道之众生,化一城以供众人止息。法华经化城喻品(大九·二六上):“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