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清净

(一)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一)众生真如之心体,本来清净无染碍,称为自性清净。(二)此自性清净之心体,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染,故称离垢清净。[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六] (二)语清净与义清净。(一)..

二种授记

即无余记与有余记二者。(一)佛现前授记某甲众生,于某劫中作佛,号某如来,如是有国土眷属等,称为无余记。(二)若言告某甲众生,汝于未来某佛时当毕此罪,称为有余记。[大日经疏卷四] p233 ..

二种迥向

乃净土门所立。(一)往相回向与还相回向。(一)以己之功德,回施一切众生,愿同往生弥陀净土者,是为往相回向。(二)已生彼土,成就一切功德,而愿回还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使向净土,则为还相..

二种非器

指二种不能听闻华严经之根器。据华严经疏卷三载,佛说华严经时,有二种非其根器:(一)二乘非器,指一切声闻、缘觉二乘根器狭劣,不能听闻此经,故虽在座,如聋如瞽。(二)众生非器,指一切邪见众..

二种法身

于佛、菩萨之法身所立之理法身、智法身二种;在诸经论中,其种类及名称有下列数种:(一)据华严经疏卷十、金光明经所举之二种:(一)理法身,理即性德;谓本觉之理性,性净明体,本来离念,等同虚..

二种身行施

指生身行施、法身行施。据大智度论卷十二载,菩萨以二种身行布施,即:(一)生身行施,指菩萨以父母所生之身,能以一切宝物,及以身命布施,心不吝惜,此称生身行施。(二)法身行施,指菩萨既舍生..

二种忍辱

即众生忍辱与非众生忍辱二者。前者乃忍受杀伤骂詈等众生之迫害;后者为忍受风雨寒热等非情法之迫害。[大智度论卷十四] p225

二决定义

决定,断然不易之义。楞严经卷二载,如来令阿难甄别真妄,一以审因心果觉之异同,一以审烦恼根本之生起,有二种决定义,即:(一)审因心果觉,阿难不知众生本具之因心即如来所证之果觉,如来所证..

二忍

菩萨所修之二种忍。(一)生忍与法忍。(一)生忍,又作众生忍。忍,即忍耐之意。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众生虽以种种恶害加之,菩萨皆能忍耐不起瞋恚;或受众生种种恭敬供养,..

二佛性

即理佛性、行佛性。(一)法相宗论众生之佛性,以其所依之体,乃不生不灭法性之妙理,故称理佛性。(二)各人第八阿赖耶识中,得成佛果之无漏种子,法尔存在,称为行佛性。理佛性者,一切众生皆具;..

二印

指无相三昧印与有相三昧印。菩萨初入八地,上不见可求之佛,下不见可度之众生,故沈空多时,此谓无相三昧印。此时诸佛劝起之,以如幻三昧起种种利益众生之事,谓有相三昧印。[十地经论卷十、演..

二光

乃指自佛身所发出之二种光明。 (一)色光与心光。(一)色光,又称身光,乃发自佛身,为肉眼可见之光明。(二)心光,又称智慧光,乃自佛智所放,能加护众生之光明。[六要钞卷三末] (二)常光与神通..

二六之愿

药师如来之十二誓愿。即:(一)愿自他身光明炽盛。(二)愿威德巍巍开晓众生。(三)使众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四)使一切众生安立大乘。(五)使一切众生行梵行、具三聚戒。(六)使一切不具者诸根完具。..

二六之缘

即十二因缘。说众生涉历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参阅“十二因缘”337) p189

二土

乃指二种国土而言。即将佛之国土大别为二种:(一)指净土与秽土。秽土为充满诸恶、不净苦恼之国土;净土为众宝庄严、清净安乐之国土。[心地观经卷四、法华经宝塔品] (二)事土与理土。事土乃指..

二种妄见

指别业妄见、同分妄见,乃众生个别或共同所起之两种妄见。据楞严经卷二载:(一)别业妄见,指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有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见有虚妄境界。如得眼疾..

二种心

指安隐(稳)心与快乐心。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菩萨初发心坚固有二事,于诸众生起真净心,即:(一)安隐心,谓众生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菩萨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处,而置之于善处,令彼心..

二爱

谓欲爱与法爱。(一)凡夫爱念妻子,贪染五欲,故称欲爱。(二)菩萨喜乐正法,欲使一切众生皆至佛道,故称法爱。[大智度论卷七十二] p217 ..

二等

断等与得等。据宗镜录卷十四载:(一)断等,指佛极解脱道初发起时,一切众生所有无明之惑,一时究竟顿断。此系就如来望众生界,一切诸法皆悉清净,故称断等。(二)得等,指佛初成道,得满始觉之时..

二宿因力

指大愿力与昔行力。如来悲智双行,以摄化众生,系由二种宿因力所致。据华严经疏卷一载:(一)大愿力,指佛于因位,发大誓愿,欲度众生,今既成佛,乃乘大愿力,示现十方世界,说法度生。(二)昔行..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