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年向禅师求教:“大师,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一脸茫然。
禅师继续道:“譬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饭;在饼家眼里是烧饼;在酒商眼中又成了酒。米还是那米。同样,你还是你,有多大的出息,取决于你怎么看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开朗。
一青年向禅师求教:“大师,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一脸茫然。
禅师继续道:“譬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饭;在饼家眼里是烧饼;在酒商眼中又成了酒。米还是那米。同样,你还是你,有多大的出息,取决于你怎么看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开朗。
(名数)忧、喜、苦、乐、寻、伺、出息、入息之八法为妨害禅定者,故称为八灾患。对于火水风三灾,彼曰外灾,此曰内灾。离此八种之内灾,即色界之第四禅定也,故外三灾不至第四禅。俱舍论二十八曰:下三静虑,名有动者,有灾患故。第四静虑,名不动者,无灾患故。灾患有八,其八者何?寻伺四受入息出息..
十六祖罗睺罗多大士。迦毗罗国人也。行化至室罗筏城。谓徒众曰。此有圣者当绍祖位。至金水河于石窟。见僧伽难提安坐入定。伺之三七日。方从定起。祖问曰。汝身定耶心定耶。提曰。身心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提曰。虽有出入不失定相。知金在井金体常寂。祖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无动静何物出..
十八祖伽耶舍多大士。摩提国人也。姓郁头蓝。父天盖。母方圣娠。凡七日而诞。童时持鉴出游。遇难提得度。行化至大月氏国至一婆罗门舍。舍主鸠摩罗多年三十学梵志。适见祖问曰。是何徒众。祖曰。是佛弟子。彼闻佛号心神竦然。即时闭户。祖良久扣其门。罗多应曰。此舍无人祖曰答无者谁。罗多闻语知是异人..
十九祖鸠摩罗多大士。大月氏国婆罗门子。既得法眼。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营作皆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无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
二十祖阇夜多大士。中天竺国人也。既得法。行化至罗阅城。彼有辩论之师婆修盘头。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祖欲度之。言以激之。盘头发无漏智。忆念七劫前生安乐国。年垂老行当证果。见大光明菩萨。以策杖靠壁。礼拜菩萨。不知策杖倚拖画壁佛面。成大我慢。遂失二果。今获见师。愿垂慈诲。祖即..
子题:出息、息、无尽财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十诵、僧祇,塔物出息取利,还着塔物无尽财中;佛物出息,还着佛无尽财中,拟供养塔等。僧物,文中例同。不得干杂。”资持记释云:“以钱出利,如母生子,故名息也。西竺,三宝各有无尽财,谓常存供养,滋生不竭故。”(事钞记卷一七·四一·一五)..
【不动】 p0317杂集论八卷十六页云:何故此灭,复名不动?永离一切散动故。离诸境界戏论散动,故名不动。二解如如来功德六相中说。三解俱舍论二十八卷十页云:契经中说:三定有动;第四、不动。依何义说?颂曰:第四名不动。离八灾患故。八者、谓寻伺四受入出息。论曰:下三静虑名有动者;有灾患故。第..
乃指妨碍进入色界第四禅之忧、喜、苦、乐四受,及寻、伺、出息、入息等修道之障。对火难、水难、风难等外灾而言,此八灾患是为内灾,可扰乱人心之平和而妨碍入禅定。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七十八(大二九·七六二下):“颂曰:‘第四名不动,离八灾患故;八者谓寻、伺、四受、入、出息。’论曰:‘下三静..
谓世尊说。庆喜当知。入初静虑时。语言静息。由此为缘。余法亦静息。此名第一顺轻安相。入第二静虑时。寻伺静息。由此为缘。余法亦静息。此名第二顺轻安相。入第三静虑时。诸喜静息。由此为缘。余法静息。此名第三顺轻安相。入第四静虑时。入出息静息。由此为缘。余法亦静息。此名第四顺轻安相。入灭想..
【般那】此云遣去,出息也。安般守意经云:安为身,般为息;安为生,般为灭;安为念道,般为解结。所以先数(所矩切,计也。下并同)入者,外有七恶,内有三恶。用少不能胜多,先数入也。安名出息,般名入息。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为息,气出入不尽为喘..
[出显宗论]一入息风谓诸众生处胎卵位时。先于脔中有业风起。穿身成穴。如藕根茎。复有外风渐从口鼻相续而入。名入息风。二出息风谓入息风适至身内。有风续出。名出息风。三发语风谓风从脔中生。流转冲喉。鼓动唇舌。由此势力而能发声。名发语风。四除弃风谓有别风蠲内秽物。心生苦受。欲除弃之。以风引..
问:如果一个初学禅者从小就悲观,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开导他?帕奥禅师帕奥禅师答:这种人是不容易开导的。你可以试试向他说法,以便激起他对佛法僧的信心。只是一般上他是不会很有信心地听闻佛法。若他能够继续修禅就会很好,因为如果他在禅修方面有进步的话,他就会..
问:禅修者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呢?帕奥禅师答:这只能靠你自己抉择,我们无法确定地说那种法门最适合你。注释中提到可以依照个人的性格(性行)来决定修行法门;但是这仍然相当困难,因为大部份人具有很多种性格:许多贪爱、许多瞋恨、许多妄想,很难决定他们究竟属于那一种性格。最好是你亲自研究各种..
问:一个未经过老师指导的修行者能否自己依据经典修行,或不依经典而独自修行证到行舍智?修行者如何知道自己已证得行舍智?帕奥禅师答:如果这个修行者是菩萨或辟支菩萨,那么他可以无师自通,尤其是在他即将证悟正等正觉或辟支菩提的最后那一生。至于其他的人,如果他们精通佛陀的教法,他们也能依据经典的指..
真正有教养的人,反而很宽厚,很真诚,因为他们想人之所想:他们能记住每个人的名字,用心对待每一个人,发现你的闪光点并加以称赞。有人会说这些人有什么了不起?没实力,只会投机取巧,搞人际关系。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人,都对旁人漠不关心,懒于和不熟悉的人打交道,也极少称赞他人。懒惰冷漠的人..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的身份除了我这个独立的个体之外,还会是子女、伴侣、好友、前任等,而这些带着标签的身份,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它也是一种责任。Live for yourself, but be responsible for others(为自己而活,也为他人负责),或许才是对待这种责任的正确的态度。所以,如果你不能做一..
我们从小听到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于是真的以为,努力的过程才是第一。但现实并不如此,《请给我结果》一书中讲到没有结果的努力都是无用功。生活是一项投资,起早贪黑,熬夜加班,为的不是在苦中自我感动,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高效的工作。老子言自是者不彰,越是沉迷标榜越是不得彰显。..
有一天,佛佛祖告诉阿难:我看天地万物,各自都有他们的宿世因缘。阿难见佛跟他说话,于是赶紧前来顶礼佛陀,跪著问佛说:是怎么样的因缘呢?这些弟子大家都想知道。请您敷演讲说,以开示度化不知道的人。佛就告诉阿难说:善哉善哉,乐于听闻的人,要专心听呀。佛说:人如果培福的话,就像这棵树一样。..
真人始出于庄子,在《庄子大宗师》内有详细地描述,是庄子塑造的重要的理想人格。仙人则是道教神仙信仰的对象。 那么为什么要以葛洪 的《抱朴子内篇》来阐述仙人形象呢?因为在葛洪以前,道教神仙长生思想虽然已经发生,但缺乏理论性,两汉道教哲学对此没有系统看论证。葛洪在道教哲学史上第一个对神仙..
什么是真正的高贵?是珠光宝气绫罗锦衣?还是名门之后出身华贵?亦或是学富五车出类拔萃?都不是。真正的高贵是能让人对你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仰。真正的高贵是能把世界变大,把自己变小。人,不应妄自菲薄,也不该自视甚高。真正的高贵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1真正的高贵不应妄自菲薄真正的高贵是尊严与教..
我们经常忍不住就发脾气了,发完脾气又觉得不好,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然后就忏悔和自责。但遇到具体的事情后,还是忍不住,非常苦恼,该怎么办呀?你发完脾气后,能忏悔和自责,这也很好,说明你还是在自觉地精进。怕就怕有的人根本不知不觉,从来不反省,日积月累,形成了种种业,业如影随形,永远..
父母对文化知识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求知欲;父母的道德品质,决定孩子的品德高度;父母的坚强意志,决定孩子克服重重阻力的能力。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父母有多大的格局,多高的水准,孩子就能走得多远,走得多潇洒漂亮。..
出家师父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在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热议。其实在佛陀住世期间,社会各界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天早朝过后,摩揭陀国的国王与群臣们也聊起了这个话题。有的大臣说,比丘师父们收点红包供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大臣却说,出家人理当远离利养,怎么能接..
善士问:弟子目前状态是这样的:说我信吧,却做不到通身靠倒,也做不到对尘世毫不留恋;说我不信吧,隐隐总觉得若不抓住这个万劫难逢的机遇,很可惜。我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中摇摆不定,非常痛苦,也恨自己没有定力。这样的状态如何打破呢?如何圆满自己不足的信心呢?请法师慈悲开示。宏海法师答:非常感..
未来怎样,取决于你自己文/一行禅师真正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第一法印是诸行无常。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连续两个刹那保持不变。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孔夫子在注目江河时,慨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佛陀要求我们不要只是谈论无常..
万佛城是怎么样的道场?万佛圣城与其它道场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处就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五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 万佛圣城刚成立,一切都还未上轨道,所以有些事情仍然杂乱无章,外来的人到此地也不十分了解这里的规矩,所以有些法务还未圆满。在此..
(越来越感觉到):欲求诸佛菩萨的加持,你自己先必须站起来这两天一直有这么一个感觉,就是如题所说的。大家进入佛门,原因不一,但之后,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的初学者对诸佛菩萨是有所求的,包括我。为什么忏悔自己的罪业?不就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明天嘛,直至最后临终之时能去极乐世界。而,有为法中..
我们学习了太多如何与人相处的教条,却忘记了最为根本的一点,即如何与自己相处。一个不会与自己相处的人,也一定不会与他人相处。我们经常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实最重要是的人自身的和谐。我们的内心有无穷的欲望,又有无穷的矛盾。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
我深深的觉得,我这十几年来带放生,我就觉得感触很多。像我家兄,我刚开始成立「放生会」,是因为他儿子结婚。他说,结婚办了几十桌,吃了很多猪肉、鸡肉,不好意思,觉得很惭愧。惭愧心就有好处,惭愧心一出来,善念就出来;惭愧心不出来,善念就发不出来。他说,「老弟,你可不可以帮我儿子放个生?」..
通过什么表现才知自己在修行上走对路了? 问:师父,通过什么表现能知道自己在修行上走对路了,还请师父慈悲开示。慧广法师答:如果我们修行后,心变得柔和、善良、积极、稳定和安宁,以智慧与他人相处和合作,这就是如法修行所得到加持的一种表现。比如:我们在没有念佛之前,脾气暴躁、总喜欢怨天尤..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