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未经过老师指导的修行者能否自己依据经典修行,或不依经典而独自修行证到行舍智?修行者如何知道自己已证得行舍智?
帕奥禅师答:如果这个修行者是菩萨或辟支菩萨,那么他可以无师自通,尤其是在他即将证悟正等正觉或辟支菩提的最后那一生。至于其他的人,如果他们精通佛陀的教法,他们也能依据经典的指导,而修行达到行舍智。精通巴利圣典的人,当他们有系统地修行提升上去时,就能知道自己达到行舍智。
问:一个未经过老师指导的修行者能否自己依据经典修行,或不依经典而独自修行证到行舍智?修行者如何知道自己已证得行舍智?
帕奥禅师答:如果这个修行者是菩萨或辟支菩萨,那么他可以无师自通,尤其是在他即将证悟正等正觉或辟支菩提的最后那一生。至于其他的人,如果他们精通佛陀的教法,他们也能依据经典的指导,而修行达到行舍智。精通巴利圣典的人,当他们有系统地修行提升上去时,就能知道自己达到行舍智。
专门受持一佛名号或是一部经典。
专门说一乘妙理的经典,指法华经。
Chang'ahanjing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故名。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全经分四分四诵,22卷,共收30部经。此经梵本属法藏部,原本失传。近代曾在中亚发现梵本残片。历代别出异译之单品约24种、58卷左右。各经出自何派传本,已无可稽考。北传汉译《长阿含经》与..
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 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
《阿含》是北方所传原始佛教经典汇编的名称,其意义为依着师承的展转所传。一般佛教文献里都将它看成声闻乘三藏中的经藏。它区分为四大部,称为四《阿含》,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和《增一阿含》。唐玄奘译本《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参照南方上座部所传五《尼柯耶》的分法,也说有第五..
佛典音义,是汇集解释佛教经典中难读难解的字音和字义的著述。它产生的来源有二:首先是为读习佛典的需要。中国译经,始于东汉,历二百余年迄刘宋时,即已卷帙浩繁,义理丰富。其间古代学者对于各别经典多有注释,但对于一切经典文字的读音解义,需有音义专著详加注释,方能使学人从音通义,明白了解经..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原出《阿含》经典,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称为十二有支。这种结构,在佛教原始经典中是为探求有情众生生死苦恼的缘起而设立的。无明(对佛教真理不能自觉)为缘引起行(善恶行业),行为缘引起识(识别作用),识为缘..
【三种退屈】菩萨修唯识行,在资粮位所生起的三种退屈心情,是:一、菩提广大退屈,修唯识行者,闻得无上菩提,广大深远,而生退屈之心。二、万行难修退屈,修行者以六度万行,修之甚难,而生退屈之心。三、转依难证退屈,修行者以二转依妙果甚难证得,而生退屈之心。参阅‘三不退屈’条。..
【外道】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古印度时代,佛教指外道为神圣而应受尊敬之隐遁者,意思为正说者、苦行者;相对的佛教自称内道,佛教经典自称内典,称佛教以外的经典为外典。到了后世,渐渐附加上异见、邪说的意义,外道遂成为侮蔑排斥的贬称,意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外道种类至多,如六师外道,六苦行..
【能诠所诠】诠为诠显经典、事物之文句,能显义理者称为能诠,所显义理称为所诠。
修持经典一共有十种方法:一、书写,恭敬书写经典;二、供养,将经典供奉在塔里、佛殿里,以此诚心供养;三、施他,就是印经布施他人,使经典能够广为流传;四、谛听,用心地听闻经义;五、宣说,听闻了经义之后,能够为别人讲解经文的意义;六、受持,就是自己能够信受奉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七..
宣说四谛或十二因缘的道理的经典,如四部阿含经是。
三部经典,有弥陀三部、大日三部、法华三部、弥勒三部等等。
三部密教的经典,即大日经、金刚顶经、三苏悉地经。
佛灭后众弟子在王舍城灵鹫山七叶窟内外结集经典,在窟内结集的,名上座部,在窟外结集的,名大众部。
大乘和小乘。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是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若从经藏里的经典分之,四阿含等罗汉系经典为小乘,般若法华华严等菩萨系经典为大乘。
指佛教的经典,佛教以外的叫做外典。
(名数)一、多闻比丘,闻诵经典,虽多而不并行修行者。二、寡浅比丘,读诵经典虽少,而专心修行者。
(术语)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从大乘言之,则小乘总为不了义经。然大小乘经典中亦有了义不了义之别。故佛言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也。
法师子琳。赐号慈受。幼学于慈觉深悟圆旨。复谒佛智裕禅师重研心要。时天竺以慈福太后请为功德。师被旨住山。二十八年。讲演之际唯提大义。禅侣闻风而来者。咸服其辩。大慧杲禅师。过之相与剧谈。不觉达旦。谓师曰。时人秖知老师有教。径山却许老师有禅。为题其真云。悟得旋陀罗尼三昧。于一切法得大自..
(术语)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据智度论三十三之说,一、修多罗Sūtra,此云契经。经典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也。契经者,犹言契于理契于机之经典。二、祇夜Geya,译作应颂,又作重颂。应于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者,即颂也。凡定字句之文体,谓为颂。三、伽陀Gāthā,译作讽颂又作孤起颂。不依长行,直..
Zengyi'ahanjing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51卷(一作50卷)。因经文按法数顺序相次编纂,故名。相传原由前秦昙摩难提诵出梵本,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后经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译文未能尽善,故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据《精刻大藏经目录》(..
Zhong a hanjing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适中,故名。东晋僧伽提婆与僧伽罗叉译。60卷。据传昙摩难提于前秦建元二十年(384)曾译出59卷,早佚。此经为说一切有部所传,原本已不存,近代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零星梵文残片。历代单经零本翻译颇多,据《精刻大藏经目录》(..
Hanwen Dazangjing汉译佛教典籍的丛书。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经典经过历代的翻译、流通,数量日益增多,最后汇集、编纂成藏,卷帙浩繁。编次的形成 据《隋书经籍志》和《历代三宝记》载:梁武帝萧衍在天监十四年(515)于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由沙门僧绍撰《众经目录》4卷。十七年,又命宝唱改定,共14..
梵语ekāsanika。乃十二头陀行之一。又作一食法。即每日唯作一食,且一坐而进食,起后不再食。盖一日数度进食,易妨碍修道,故要求修行者日中一食。 p45
为修行者所持之钵(应量器)。一般所言“三衣一钵”,即表示佛教修行者生活之简朴。 p74
又称顿写经。指于一日之内所书写之经典,或指一日之内书写经典之事而言。日本自平安朝时代中期起,历南北朝时代,书写一日经以超荐亡者之风气颇为盛行,尤以书写法华经为最。有于十数年间反覆书写一日经而写满千部(称为千部一日经)者,另有多人于一日之内写出一切经者。(参阅“顿写”5704) p26 ..
比丘,梵语bhiksu,巴利语bhikkhu。三藏法数卷七分比丘为二:(一)多闻比丘,乐诵经典,旁搜广记,却不并行修行者,称为多闻比丘。(二)寡浅比丘,经教少通,却能专心修行者,称为寡浅比丘。 p222
忠曰:“师之兄弟,称法叔。”《应庵华禅师蒋山录》:“径山大慧禅师至,上堂云:‘茍非法叔老师到来,小侄此生无因拈出。’”
指天台宗所立五时教中之方等的经典。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