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王把鲁国(今山东)封赐给伯禽,周公告诫伯禽说:「你不要因为有了鲁国而对人有所骄傲!我听说:德行广大而行持恭敬的人会得到荣耀,土地肥沃宽阔而行持节俭的人会得到安祥,禄位和官职尊荣而行持谦卑的人会得到显贵,人民众多、士兵强盛而心存谨慎畏惧的人会得到胜利,聪明睿智而行持憨愚的人会得到利益,博学多闻而自己认为浅陋的人知识会更加丰富,这六种操守都是谦虚的美德。上天的法则是毁坏高满而利益谦下,大地的道理是改变盈溢而流向卑下,为人的原则是厌恶高傲而喜好谦虚,你千万不要拿鲁国去骄傲别人!

周成王把鲁国(今山东)封赐给伯禽,周公告诫伯禽说:「你不要因为有了鲁国而对人有所骄傲!我听说:德行广大而行持恭敬的人会得到荣耀,土地肥沃宽阔而行持节俭的人会得到安祥,禄位和官职尊荣而行持谦卑的人会得到显贵,人民众多、士兵强盛而心存谨慎畏惧的人会得到胜利,聪明睿智而行持憨愚的人会得到利益,博学多闻而自己认为浅陋的人知识会更加丰富,这六种操守都是谦虚的美德。上天的法则是毁坏高满而利益谦下,大地的道理是改变盈溢而流向卑下,为人的原则是厌恶高傲而喜好谦虚,你千万不要拿鲁国去骄傲别人!

遇到他人的恶意,想想看,我这一生对人有多少恶口1遇到他人的恶意,想想看,我这一生对人有多少恶口。想想看有多少损人利己的念头,这些念头只不过是没有适当的境遇才没有发生为现实。没学佛前,这一生伤害的众生很多,那么前世呢,肯定也很多。各种各样的恶事肯定都有做过。所以现在的这些逆境,都是..
一般人就打消遇见阴魔的念头吧,因为你没资格遇到五十阴魔,你足够强大了,才有可能遇见。你还犯不着让天魔来招你,天魔还看不上你,你也翻不了天,基本上你就是魔子魔孙。你若真是放光动天动地,有可能威胁到魔的事业和基础的话,他才会来干扰你。所以,越是大修行人越是发大心,越容易遭遇一些魔障,..
问题:师父,我现在迷失了。当时我学佛,黑夜白天不停地持诵阿弥陀经,精进念佛。现在遇到境界我就去攀缘,一个不善的念头就把我的境界全转了,忘记念佛号,黑白不停地念不善的念头,前途一片渺茫。我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好想回到寺庙做义工。请师父开示。宽见法师:这个其实还是正知正见的问题。学佛..
遇到怨结时,要赶紧念观音圣号 民国的高僧倓虚法师在长春建般若寺时,派了两个法师到山上去砍木头,结果遇到了土匪。两个法师都被土匪鞭打,打了几下,其中一个法师,赶紧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那个土匪就放下鞭条,说:你如果早念,我就不打你了。土匪放下鞭条就离开了。这个故事记录在影尘回忆录。..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
自己看著“不顺眼的人”其实他身边也有很多好朋友,也有很多关心爱护喜欢他的人。也就是说他不是绝对的就是“不顺眼”。之所以我们看他不顺眼,是因为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按著自己的标准去看待评价别人。人是不可以离开群体而单独生存的,既然要和其他人打交道,就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顺缘更多..
问题补充:看春晚,是犯不歌舞戏的戒了吗?我是福州人,于2008年国庆节期间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受的居家菩萨戒。集体受戒完后,就赶回去上班了,有许多疑问没来得及问戒师。希望在此能得到解答。我认为戒也讲开遮持犯。大年三十、元宵节、中秋节三个都是中国人的重大传统节日,家人希望能全家人热热闹闹地吃个团..
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外境上。当我们把责任推到外境上的时候,把这个自我就保护下来了,自我就不需要改变,..
我们当遭到不顺的时候,也是很多条件具足才现前,一般我们的凡夫很难去掌控自己的命运。什么时候顺?什么时候不顺?什么时候灾难来临?我们不知道。那更没法掌控,就是一些大成就者,他知道了有些事情,他都不好掌控,为什么呢?到时候就不由自己了,业力的牵引。我们要正确理解佛教,佛教是教咱们明白道理..
安婧最近很郁闷。她不喜欢参与那些家长里短的话题,也不愿意听同事们背后的议论,所以她总是尽量躲开人多的场合,完成自己的工作之余,就看看书,学点东西。可她的行为却招来了不少闲话,经常有人当面说她清高,不合群,甚至领导都提醒她要注意团结,还说她不注意团队合作,不服从领导等等。安婧欲辩无言,她知道..
方便遇到不方便◎源 杰临济禅师云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金牛禅师看到这种情形,不悦地说道:凡是行脚云游的学僧,在谒见寺院禅主时,无不按照一定参学规矩,行宾主之礼,你是从哪里来的?..
梦参老和尚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经,是你无量劫来的福德,不然遇不到。所以你遇到了,就生希有想。现代印刷术很发达,到处都有佛经;假使没有原始的经本,还拿什么去复印啊!怎么能印得出来啊!现在的写作文章,不能算是佛经,你要怎么对待,我没意见,佛也没有说。我所指的是大藏经,那是诸佛之见。至..
忏云法师某某师!要是有人,你在那讲经说法,或者你在放蒙山、结手印,他啪嚓啪嚓啪嚓!都给你照相,你在那坐着,心里感不感觉很风光?或者是,大家拥护之下,出来捻香,在中间一走,感觉着,有没有一点风光?那时候要是有风光心,就是名。不要它,不管它。我在深山绝谷,我一个人也是这样,调自己的心..
弟子问:请问路上遇到假僧人,我们护法居士应该怎么如法处理?前几天网上看到视频,北京居士训斥他(假僧人)脱下僧服,不要抹黑佛教。有的师父说地藏十轮经中说道:遇到假僧人也应该恭敬他那身表法的僧衣!心中疑惑,居士如果真遇到假僧人行骗,请问师父如何如理如法的处理?仁清师父答:看到假僧人,..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怎么样来对待?就是按佛陀的教诲,四依法,按照这个四依法来做。有的同修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说平时说四依法都明白,内容也都知道,遇到具体事情了,就不按照四依法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譬如说,有的同修提出这个问题,我现在面对镜头,我回..
我跟大家说,我学《无量寿经》、读《无量寿经》阻力很大,包括我自己的家人都不太赞成我选择这个法门,读《无量寿经》,这些年一直就这么过来的。但是他们也知道障碍不了我,说我这人太倔了。我记得有人曾经找过某某法师去告我的状,说我学这个法门不对,读《无量寿经》不对。这个法师因为跟我也比较熟..
一、观察、了达众生皆是情多智少。所谓情是什么?以佛观之,情就是迷,所以说意乱情迷 意若乱,情就迷,迷就是迷失自己,迷失理智。智是什么?智就是觉。我对这点的体会,最早是在我初中的时候。有个朋友,我知道他为人心很狠,甚至对老朋友也是如此,即使只有一点点不合他的意,就与人绝交,而且是说..
【意行】 p1206此亦中有之异名。瑜伽一卷十七页云:以意为依,往生处故。此说身往;非心缘往。二解 如行差别中说。三解 如行有由种中说。四解 瑜伽八十卷十七页云:又由远离五种过失,应知意行。谓依现法义,有前四种;依后法义,有第五种。何等名为五种过失?一者、不忍过失。不能忍受现在过去不饶益..
【对治无记】 p1291集论二卷十一页云:何等对治无记?谓如有一,为治疾病,得安乐故;以简择心,好服医药。
【种种界】 p1260瑜伽五十六卷十页云:云何种种界?谓即十八界、展转异相性。
梵语dhyāna,巴利语 jhā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
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于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之中,将禅宗诸派总分为息妄修心宗、泯绝无寄宗、直显心性宗,而主张自属之荷泽宗为最优。 息妄修心宗系指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之门下,及牛头、天台、惠稠、求那等倡导之禅。此宗主张外境与内心各有分限,如能背..
凡三十卷。高丽慧谌、真训等编。系集自释尊以来至唐宋诸师,其间禅家机缘语句,拈颂之大成。本书以景德传灯录等之通集,及诸家之语录别集等为基础,选录自释尊以下至达磨第二十一世长灵守卓之法嗣育王介谌等之机缘语句,凡一一二五则,并附有诸家拈古、颂古、普说、小参等。虽与宋代慧严宗永之宗门统要..
支提,梵名 Ceti,又作枝提、支陀、脂提渝、枝提庾。意译众[艹/积]、忆。为印度古国名。即今印度阿拉哈巴(Allahabad)西南班得尔肯德(Bundelkand)及中央省(Central Provinces)之一部,西为钦巴河(Cham-bal)之支流卡利兴都(kali-sindh),东及顿士河(Tonse)。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长阿含卷..
梵语sudurjayā-bhūmi。音译头闇耶普。菩萨修行阶位的十地之第五。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八·八四二下):“如实知诸谛,世间诸伎艺,种种利群生,名为难胜地。”[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合部金光明经卷三陀罗尼最净地品、成..
禅林用语。木制之马无有思虑念度之作用,故丛林每以之比喻无心无念之解脱当相。与“泥牛”为同类用语。南本涅槃经卷十八(大一二·七二九上):“木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亦复生于男女等想,即止不啼。”又禅宗有“木马游春骏不羁”之语,以游春表活动之意,引申为无心之妙用。[从容录第三..
(人名)不空译之随求经,谓之先身随求天子,宝思惟译之随求经,谓为随求即得天子。一恶比丘死,虽堕地狱,然以其尸悬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之功德,罪障消灭,生忉利天,因名为随求即得天子。见随求经。..
(传说)摩诃摩耶经曰:千五百岁,(中略)恶魔波旬及外道众踊跃欢喜,竞破塔寺杀害比丘。一切经藏皆悉流移至鸠尸那竭国,阿耨达龙王悉持入海,于是佛法而灭尽也。莲华面经下曰:佛言阿难:此阎浮提及余十方所有佛钵及佛舍利,皆在婆伽罗龙王宫中。..
(术语)五尘之一。为四大种之所造,属于色法。耳根所对之境也。有八种之别。
【非缘有所缘非缘无所缘法】 p0721 品类足论七卷七页云:非缘有所缘非缘无所缘法云何?谓色、无为、心不相应行。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