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了达众生皆是情多智少。
所谓情是什么?以佛观之,情就是迷,所以说意乱情迷 意若乱,情就迷,迷就是迷失自己,迷失理智。智是什么?智就是觉。我对这点的体会,最早是在我初中的时候。有个朋友,我知道他为人心很狠,甚至对老朋友也是如此,即使只有一点点不合他的意,就与人绝交,而且是说绝交就绝交,一点儿都不拖泥带水。此人于大学时追求一个女孩子,因追不到,心中就起怨恨。于是他老兄给这女孩子寄了一封信,信封里装的不是情书,而是一些烧了一半的金纸、银纸。过不久,又寄了一信,信纸上画鬼、画骷髅。事实上这女孩子并没有任何地方得罪他,只是不肯跟他约会而已,他就以这种方式来回报,然而他老人家却一直自称自己是具有丰富的感情的人,且自号为豪放生。其实,依我看来,他实在是个心胸十分狭窄、冷酷、自私、 无情之人,而他却自认是个重情之人。由于这件事,我那时便了知,人(凡夫)大是情多而智少,而且世上没有人自认是无情的。一般人可以承认自己没有智慧,却不会自认无情。因为无情对众生而言是最坏的一个判决。你判他没有智慧,说他愚蠢,他会认为可能是对的,有时候可能还会笑一笑。但你若说他无情,那就不得了了。当然更加没有人会自己说自己是个无情的人;可是却有很多人会说自己没有智慧,而且也好像觉得并非什么严重的事。因此可知,众生都是十分重情的,故称为有情众生。对世俗人而言,一个人即使事业上有辉煌的成就,但却没有爱,总觉美中不足,乃至觉得空虚,甚至觉得那些成就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没有人能分享他的成就与光荣。为什么众生皆如是重情?那是因为众生皆迷,为情所迷情迷智昏的关系。
二、要努力地克服自己的我执,而稍微修一点菩萨之情。
情有两种:一种是凡夫之情,一种是菩萨之情。凡夫之情是私我的、拥有的、占有的,乃至于是独占、 控制之情,绝对不能跟他人分享。就有人作如是颠倒之说:你若爱我,就不能爱任何其它女人,甚至也不能爱你妈妈― 你好好想一想,你到底是要你妈妈?还是要我?如果你要你妈妈,我现在就走!这就不对了!这是独占之情,妈妈与太太哪有冲突?另一种是菩萨之情,菩萨之情即是无我之情、 利他之情、 奉献之情、 不求回报之情。我们凡夫之情不但是占有、独霸,而且要求回报,并且要十足的回报,乃至于是要加倍的回报:因此,我爱你一分,你至少得回我三分、五分才行,最好是十分,否则我就不够本,不赚点怎行?这简直是把感情当营利事业在作。我们做为一个佛教徒,为了求开智慧,就要克服我执,不能只求利己;要像菩萨一样,不求回报,修无我之情、利他之情― 佛弟子要这样来面对一切感情之事。
三、要依智不依情。
佛的十力里有三项: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语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随智而行,不要随情而动;然而我们众生都是随情而不随智,所以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痛苦的结果:令别人痛苦,也令自己痛苦。
四、化凡俗的有情为大有情,也就是大菩萨的意思。
大菩萨的大有情才是真实的情。我们凡夫的感情都是妄情,都是虚情假意之情。如何得知呢?最明显的例子是:我们常可看到有人过世时,亡者眷属常常边哭边说:你怎么这么没有良心 这么狠心离我而去但丢下我一个人,叫我怎么办呢?我怎么办呢?你试想:她到底在哭谁呀?是哭自己将来的生活?还是为了他的死而哭?为佛弟子,就是要这样以智慧来观察了知世间人及自己的感情。回过头来看,世问人如果情字得以解决,那么生老病死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因为生老病死的总动力之源也还是由情而来如果众生断除迷情,便不再受生死。那么情是怎么来的呢?情是由贪爱而来:由爱而有情,故称爱情。广言之:一切众生正因贪爱而有生老病死,众生皆以此爱而互相系缚,自缚缚他,你绑我,我绑你,大家捆作一团,还很得意快乐地说:你是我的,我是你的!而不知:这一切世间,实无我、我所。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