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楞严经说人羊互食。难道推至微细含灵,亦复如是乎。譬如拍杀一蚊虫,未来世中亦欲报怨,此种理由,实难启信,何以故,未来世中,此蚊何能认识此人而报怨耶。倘系人与人或人与牛犬之类,互杀食或偶有之。难道佛家历史上,亦有虫蚁类杀人报怨之证据乎。
范古农答:因果之理,无间钜细。如何信彼不信此。业怨报复,乃业力使然,不必彼此认识也。蚊虫螫人,传植毒菌,可致人命。世固常有,奚必佛史乎。
问:楞严经说人羊互食。难道推至微细含灵,亦复如是乎。譬如拍杀一蚊虫,未来世中亦欲报怨,此种理由,实难启信,何以故,未来世中,此蚊何能认识此人而报怨耶。倘系人与人或人与牛犬之类,互杀食或偶有之。难道佛家历史上,亦有虫蚁类杀人报怨之证据乎。
范古农答:因果之理,无间钜细。如何信彼不信此。业怨报复,乃业力使然,不必彼此认识也。蚊虫螫人,传植毒菌,可致人命。世固常有,奚必佛史乎。
(杂语)尺度之量。言如弓之长也。鹤林玉露九曰:荆公诗云:卧占宽闲五百弓。盖佛家以四肘为弓,肘一尺八寸,四肘盖七尺二寸。其说出译梵。俱舍论十二曰:二十四指,横布为肘,竖积四肘为弓。颂疏六曰:一肘有一尺八寸,一弓有七尺二寸。梵Dhanu。..
即家庭中若有一子出家学佛,则其亲属九族皆可生于天界。九族,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母、己、子、孙、曾孙、玄孙等。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四七·五一六中):“故经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故“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成为佛家之普遍..
【生贵住】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位的第四位,谓由先前的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参阅‘十住’条。
【爱支】十二因缘的第八支。儿童发育成人,生理成熟,‘贪妙资具淫欲现行’——就是有了性欲的需要,但对其他方面犹未广为追求。继而进入社会,接触人事,取与有二支相继生起,对于五欲尘境生起染著之心,《涅槃经》曰:‘习近五欲,是名为爱。’若以现代观念诠释爱支,爱是取之缘,有些经典中译为渴爱..
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叫做圣胎,因其修习正法而得长养,到达初地而见道,生于佛家。
(名数)佛家惯用一百八字,又略作百八。
释僧竭者。不知何许人也。生在佛家化行神甸。护珠言戒止水澄心。每嗟靳固之夫。不自檀那之度。乃于建中中造曼殊堂。拟摹五台之圣相。议筑台至于水际。竭惧伤生命俾立三日道场。咒其多足至无足。当移窜相避。勿成某梵行之难。将知至诚所感征验弗虚。掘土及泉了无蠢动焉。常以复素为漉袋。遇汲有虫投诸井..
释爱同。俗姓赵氏。本天水人也。代袭冠冕弱龄挺拔。惠然肯来为佛家子。具戒后讲弥沙塞律。远近师禀若鳞羽宗乎鲲凤也。昔南宋朝罽宾三藏觉寿。译成此律。因出羯磨一卷。时运迁移其本零落。寻求不获学者无依。同遂于大律之内抄出羯磨一卷。彼宗学者盛传流布。被事方全。孝和之世神龙中。盛重翻宣。同与文..
释玄游。句高丽人。协性虚融。禀质温雅。意存二利。志重询求。乘杯溯流。考室幽壑。入唐礼事僧哲禅师。抠衣禀旨。哲思慕圣踪。泛舶西域。适化随缘。巡礼略周。归东印道。游常随附凤。因住于彼。慧矩夙明。禅枝早茂。穷涯盈量虚往实归。诚佛家之栋梁。实僧徒之领袖。既而舟壑潜移。悼陵谷之迁质。居诸易..
含注戒本·十三僧残法:“佛在拘睒弥国,尊者阐陀恶性拒谏,反言我应教诸大德。何以故?我圣主得正觉故。比丘举过白佛,便诃责已而制此戒。(含注戒本卷上·一八·七)戒本疏·十三僧残法:“就戒缘中,从初至我圣主得正觉来,过起所由。二、比丘举过,明诃制戒。初中所以云我圣主者,本是佛家使人也。..
尘(梵 artha或 visaya),新译作境、境界;指依六根感觉而缘虑之对象、对境。佛教称色、声、香、味、触、法六者为六根之尘,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根识若皆清净无垢,称为一尘不染。后世援用此一佛家语,转以形容东西之洁净、行为境地之清净、为官之清廉等。 p74 ..
乃指释氏与老子,即佛家与道家。 p191
指十种因果法则。佛家示二世之果报有十句,各句均以“来”字作结,故称“十来”。即: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憍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反故集] p442 ..
庐山开先照禅师,僧问:「向上宗乘,乞师垂示?」师曰:「白云断处见明月。」曰:「犹是学人疑处。」师曰:「黄叶落时闻捣衣。」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一条寒涧木,得力胜儿孙。」曰:「用者如何?」师曰:「百杂碎。」上堂:「丛林规矩,古佛家风。一参一请,一粥一饭。且道明得个甚么?只..
[出法华文句记]一有文有义常人用之谓凡立言立论。有文字可证据。有义理可依凭。此寻常之人皆能用。故云常人用之。二无文有义智人用之谓凡立言立论。虽无文字可证据。而有义理可依凭。此唯智者能用。故云智人用之。三有文无义暗者用之谓凡立言立论。虽有文字可证据。而无义理可依凭。此暗昧之人。不明义..
七月十五日。腊者岁末之义,佛家以一夏九旬安居之最后一日为岁末。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璎珞本业经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荤是肉类的食物,辛是气味辛辣的蔬菜,如葱、蒜等,为佛家所戒食。
摘录于范古农居士著《古农佛学答问》问:何为忏悔。答:于三宝前发露已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也。问:或云悔过能消灭从前罪过,信乎。答:罪由心造,悔亦心作,心无二心,造时成过,悔时过灭,当然如是。若云业报,则消灭与否殊未可必。若悔过之心能常相续,则恶因不生,恶缘不起,而报亦无隙可乘,久久德增,..
问:何谓八十种好。范古农答:相好义类,而有总别之异。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经云,劫初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治世。)释梵(释谓忉利天主释提桓因,梵谓大梵天王。)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言好者,可爱乐也。以八十种好庄严身,为天人一切之所爱乐,故云好也。问:八十种好,其名若何。范古农答:一无见顶相。..
问:坛经有[前念不生曰心,后念不灭曰佛,]二语。而祖师教人善恶有无诸念均不可生,动念即乖,此之所谓后念者,究指何念。请示。范古农答:生本不生,心体方彰。灭亦无灭,佛用现前。动念即乖者,即上句不生义,非下句不灭义也。虽然有生有灭,是名念。不生不灭,即是性矣。..
问:持诵神咒,有人说不宜在家念。如白衣咒大悲咒之类。譬如房屋子褊小,无净室可念,可通融在家念否。白衣咒家中念有妨碍否。又白衣咒前有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或云须每卷念三遍,或云只须开首念三遍拜三拜。众莫能决。究应如何念法,请示知。答:在家诵念,若无净室,可..
问:颂曰带质通情(末那)本,(赖耶)似与意识无关。奈谛师注谓真带质者,以意识通缘一切心心所云云。其中有矛盾。祈详解之。范古农答:言意识者,以情本之情作意识解。古人有解末那为传送识者,谓传意识之情熏于赖耶之本而成种子也。谛师用此意,故与意识关涉矣。..
问:历代所传关圣帝君的灵迹,多有载在各家纪录者。惟帝君未修出世之道,如何亦不堕轮回,且得永久为神耶。范古农答:帝君是护法神,系鬼神类众生,并未超出轮回。神寿较长,谁云永久耶。
问:阿阇世大逆不道,以佛法论,应堕阿鼻地狱,万劫不复。乃观其报应,仅遍身生疮奇终难忍,蒙佛佑护,得免于死。是重罪轻报乎。抑尚有重报为后学所不知乎。请问阿阇世如何死法,其重报若何。定业难逃,佛书所记者甚多,如二十四祖师子尊者已断惑证真功行圆满,犹不免于罽宾国王之断头,而谓身犯根本重罪之阿阇世,..
问:能缘心之见分缘所缘心之见分云云。敢问能缘心是否指第七识。所缘心是否指第八识。再能缘之见分,与所缘之见分为何。祈详示之。范古农答:第七缘第八,亦是一例。第六识亦有缘心之用。须知能缘所缘,相对而言。凡心缘心,必缘见分。凡心缘色,必缘相分。故或以见分为所缘,或以相分为所缘也。..
问:世间分情世间器世间,情世间之成功易解,不知器世间如何成功。范古农答:情世间即众生之正报,器世间即众生之依报。正之于依,犹物之于器,既有物矣,必有承物之器,同为业力所感,赖耶所变也。
问:四月初八日。俗称浴佛日。考春秋庄王七年夏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相传是日为佛降生之日。按辛卯为四月初五日。然则初八浴佛。沿三朝洗儿之例。佛诞当是初五日。不知何时沿讹至今。范古农答:此说据费长房历代三宝纪。但纪云[姬周历十一月为正。言四月者。即今二月。辛卯五日。鲁史为谬..
问: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则第八识中之种子因有善恶果则无记之无记,及三性中之无记,抑是有覆或无覆,抑何者为有覆何者为无覆,何以皆不标示明白。遍行既通一切识一切性,是否当以其通第八识者曰无覆无记,其通第七识者曰有覆无记。至于随烦恼中之无记,是否因通第七识不通第八识,故可说有覆无..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又何者为苦,何者为乐?自古及今,这也像人性问题一样,是永远谈不完,也永远说不清,却又不能不说的问题。就拿吃来说,孔子早就指出,食、色性也。吃无疑是人生头等大事,因为不吃就不能生存,作为人的一切也就统统地不存在了。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吃就变成了人生的目的。但是,..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