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藏十二部」中的三藏是指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是指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别。
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十二部经(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 ,十二部就是佛广说一切经典,把经典分门别类为十二种类型,亦称十二分教。就是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等十二类型也。


「三藏十二部」中的三藏是指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是指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别。
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十二部经(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 ,十二部就是佛广说一切经典,把经典分门别类为十二种类型,亦称十二分教。就是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等十二类型也。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这一代时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脚。现在我们只能择其精要..
具体来说,「三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是「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众部与其它部派在三藏之外另..
净土宗主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禅宗主修《金刚经》、《心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六祖坛经》;天台宗主修《法华经》;华严宗主修《华严经》;唯识宗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常见的还有《地藏三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
实际上是印光大师以他三十年闭关阅藏的这样一个过程,为我们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消化了,然后留下一百万字的文钞就是提供给我们一个浓缩三藏十二部的经律论、戒定慧,引导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而言,叫他去通读三藏十二部七千卷甚至一万卷的的经典,他的心力是不够的。即便有..
「三藏十二部」中的三藏是指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是指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别。佛陀一代教说,透过集众会诵的方式,经大众审定认可后,有系统的编辑成书,垂为典则,称之为“结集”。依佛陀的遗教,佛涅槃后,当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止,故佛陀一代教法的传续,所谓..
三藏即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vinaya-pitaka)、论藏(梵语abhidharma-pitaka)是也。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类,叫做十二部经。何等为十二?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二、重颂:既..
无量劫,道家指的是计数不尽的时节。道家谓天地一成一毁为一劫。术数家亦指命中注定的厄运,大难,大限。古代道家的宏观时间概念之一。古代道教传说宇宙经历若干万年会归元复始一次,重新再开始。《隋书·经籍志》:“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劫,佛教时间概念。印度梵语Ka..
佛学中不断提到“妄念”这个词,但我一直没有明确的理解“妄念”到底是什么,所以就感觉有点无的放矢的无力感,最近突然意识到,“妄念”是“观念”或“见解”的意思,而不是指头脑连绵不断的“想法和念头”,这样理解,逻辑就更加通顺了。那放下所有“妄念”就是放下所有“观念”和“见解”的意思,如..
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一、北传佛经究竟涅槃的概念原始佛教即以“烦恼永尽,心无取执,解脱诸漏”来解释涅槃,一切有部以“择灭”解说涅槃,大乘中观派以“缘起性空,轮涅不二”解说涅槃,唯识派以“阿赖耶离障”解释涅槃,如来藏系瑜伽学派以“清净如来..
‘五阴无我’的这句经文,是佛教的‘无我观’。五阴是什么?五阴就是‘我’的代名词。五阴即指色、受、想、行、识。我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所谓物质,在佛法里叫做‘色’;所谓精神,在佛法里是指受、想、行、识而言。色,是变碍的意思。因为有形的物体,都是变化无常而有所障碍的,物和物之间..
妄语是佛教的五戒之一,不仅仅是指说谎。妄语包括谎言、恶口(即骂人的话)、两舌(也是不实之言,即对人三面两刀,挑拨离间之类)、绮语(即淫秽的语言,或者其他无礼仪不正经的语言)。生活中,遇到现实问题要灵活运用,当然,首先你要对“什么是妄语”有足够的了解。如果一些事不方便回答,你可能笑着说:..
我们也会执身体为“我”。色身乃是四大假合,其中何尝有“我”的存在?所以禅宗的祖师会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在我们的身体中,究竟什么代表了真正的“我”?在医学发达的今天,组成我们色身的许多部件都可以进行移植、再造,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是“我”的话,“我”的概念早已被现代医学..
行往生任何净土,我们要"发愿+修证功夫"。如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琉璃净土。我们发愿想去,于是买了车票,到普陀山依旧是观光旅游。普陀山对我们而言是秽土,对观世音菩萨是遍地琉璃,七宝庄严的净土。因为我们心没有修证功夫,被烦恼束缚导致空间维持不同。如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就在我们头顶,若想去的..
在历史上还真的有不少的高僧,在圆寂的时候不仅没有悲壮,甚至还有一点搞笑。孚上座是雪峰禅师的弟子,有个姓陈的尚书非常尊崇他,于是把他请到了家里用爱供养,原本住的也不错,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说我明天要再讲一遍《大涅槃经》。于是尚书非常的恭敬,连忙将第二天的所有事宜都准备好了。到了第二天..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期;此后一千年为像法时期;再后一万年就是末法时期。要讨论别人时,先要讨论时代,当佛法还在印度没有灭亡之前,就曾经盛传末法时期的信息,当时是一些研究佛教历史的人,用史学的观念去把它划分为三个时期,其..
金刚经注疏九究竟无我①分第十七(白云按: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在善现起请分第二,须菩提问过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又重提这个问题?两次问意不同。前面为立菩萨行体而问,问如何住、如何修、如何降伏自己的心。世尊教修菩萨行者能如是住、如是修、如是降伏自己..
希阿荣博堪布所谓正知正见,是指能帮助我们了断痛苦烦恼的知识、见地,依这种见地,我们将调整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从狭隘、僵硬、矛盾重重到宽阔、温柔、和谐圆融,从不伤害自己、他人及一切众生,到帮助、利乐一切众生,从痛苦到安乐,从轮回到解脱。济群法师正见,即远离颠倒妄..
正见与体验 作者 蒙光(佛法,念佛,体验,生命,正见)念佛,应该是有情有义的念佛,是对慈父悲母深情呼唤的响应,是透过泪光和欢笑的生命感动,是合掌跪在大地上的谢恩祈祷。没有体验的佛法是枯槁的佛法,就像一具没有血肉的骨架标本,生命的气息不再流动,偶尔,路过的人们会投来一瞥同情和惊讶的眼光。只..
华严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布施有三种:1.财布施、2.无畏布施、3.法布施印经说法有五种福(一)长寿: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造杀业,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长寿的果报。(二)大富: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去偷盗,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大富的果报。(三)端正: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心平气和,..
文/大安法师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事一心不乱就是伏断见思惑。伏住见思惑,可能是观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断见思惑,那就是阿罗汉的水平。但是,进而还有尘沙..
核心提示:人人都知道自己会死,但除了老人,都觉得死亡离自己还很远,且认为谈论它并不吉利。但既然死亡是每个生命注定的结局,那么,我们就不能对它一无所知。今天刊登节录成刚老和尚讲解的《痛念死无常》,详细剖析佛教对死亡的看法。全文如下:不可改变的命运:没有一个众生能逃离死亡(图片来源:..
究竟解脱的大手印内容提要:那么,什么是大手印?大手印之梵文音为“嘛哈母渣”,故也可译为“大印”、“大象征”。有如是解者:“大”者,至高无上,无所不包;“手”者,如佛之手也,喻佛之所有,我亦尽有;“印”者,印契印符也,喻此智为最高最密,谓一切轮回涅槃之法,无不一一契合于佛之如如妙智,更无一法能超越..
业是究竟法吗?业是佛法里的重要课题。我们若不把它仔细的学习和了解,将不能生起正见,亦不会寻求皈依,守持戒律,修习止观,证悟道果。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业是什么?第二我们要知道业的作用?第三我们要知道如何消除业的作用或净业,达到解脱。什么是业?Cetanha, bhikkhave, kammavadmi.Cetayitv kam..
什么叫养生,扎一针一天有效的叫做激素;几天见效的叫做药;坚持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没有任何副作用才叫养生。治病花钱,钱是费纸!养生花钱,产生价值!现在养生与不养生的人10年以后比,别人老去了10岁,你还是10年前的你!这就是价值!花钱养生,你获得了健康和幸福!永远离不开病痛!健康幸..
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一句话点醒多少梦中人! 原来一直想不透的问题,这句话终于找到了根源,让自己豁然开朗!打小接受的传统教育是做人要讲义气,也明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所以自己倾心相助的朋友离我而去时,我苦闷并百思不得其解:虽然自己不图回报,可事情不应如此,这到底是一种..
释迦牟尼佛口中的“师祖”(燃灯佛)你了解多少?看看就知道了燃灯佛,原作然灯佛,又叫定光如来、普光如来,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民间俗称燃灯古佛。燃灯佛又是三世佛之一,是过去佛,与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并称。过去久远劫时,有位国王名叫灯照,国都名叫提播婆底。国家人民的寿..
教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教养是细水长流的,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起来的。教养也具有某种坚定的流传和既定的轨道性。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
说起信仰,有的学者在进行深度研究之后,作出一种判断,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为什么呢?有一点是说,外国人的宗教,人家在体现信仰素质的时候,并不会讨论教主是否真有其人和教主所说的法是对是错。他们和别人交流所信仰的宗教时,根本不在这些问题上面进行讨论,他们认为这些是不容分说的,没有讨论..
人生无常,到底有多少年的时间可以真正把握住呢?任何人都难保在寿命内完成预定的计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握因缘际会,从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做起,付出爱与宽容、对人让步、给人成就,种植善因缘,转悭贪成布施,付出而无所求;转愚痴成智慧,转妄想心为灵明之心,如此没有贪染、愚痴、虚妄,心就能展现..
第一句解释永远都是多余,理解你的人不需要,不理解你的人没必要。第二句冷漠,有时候并不是无情,只是一种避免被伤害的工具。第三句通常愿意留下来跟你争吵的人,才是真正爱你的人。第四句没有一百分的另一半,只有五十分的两个人,凑成一百分的两口子。第五句付出真心,才会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最..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