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立刻创造出自由的气氛,你可以在其中生活,并且探索什么是真相。
然后你会有智慧、有能力面对及了解这个世界;而不只是顺服它?
因为在你的心底深处,你是不断在革新的!
也只有那些不断革新的人,才会发现什么是真理。
而那些服从与跟随传统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只有不停探索、不停观察、不停学习,你才会发现真理、上帝或爱…
但如果你的心中有恐惧,你就不能探索、观察、学习;不能深入地觉察。
我们必须立刻创造出自由的气氛,你可以在其中生活,并且探索什么是真相。
然后你会有智慧、有能力面对及了解这个世界;而不只是顺服它?
因为在你的心底深处,你是不断在革新的!
也只有那些不断革新的人,才会发现什么是真理。
而那些服从与跟随传统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只有不停探索、不停观察、不停学习,你才会发现真理、上帝或爱…
但如果你的心中有恐惧,你就不能探索、观察、学习;不能深入地觉察。
古代女子一生中所应恪守、遵从之三项德目,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又作三障、三隔、三监。女子囿于三从,遂令终生难得自由,故以之比喻佛道修行中境遇之困顿,而与五障并称五障三从,以表女子之劣机。超日明三昧经卷下(大一五·五四一中):“女有三事隔、五事碍。何谓三?少制父母、出嫁制..
毛凌云居士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杂乱之念。且佛者觉也,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觉,觉者、觉其性本无念,故曰更亲切也。但能勤恳一心,便能做到念而..
太虚大师雪窦寺训:俭勤诚公今夜召集诸位职事茶话,特拈四字勉各位身体力行。学校有校训,寺亦有寺训,今以四字作为寺训:第一、俭字,即节俭。去除奢靡的浪费,作为恰当的用度,即是节俭;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雪窦山简称雪山,雪山是世尊修苦行之处,若能在此住一年半载的,必是能..
◎印 光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最难断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杀。二者之中,淫则稍知自爱者,犹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净,了无丝毫蒂芥者,唯断惑证真之阿罗汉方能之耳。余则爱染习气,虽有厚薄不同,要皆缠绵固结于心识之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杀则世皆视为固然。以我之强,陵彼之弱。以彼..
界诠法师我们已经闻到佛法了,无论老小,都赶紧修行是要紧,要放下身心来修行。修行大家都想说修行快一点,有什么办法以最快的速度搞定。我们无始来造的业多得去,烦恼多得很。什么办法你都要持之以恒,不要贪图快怎么个快法,先要放下我们的身心才可以。我们常常知见太深。怎么知见太深呢?自以为是,..
根据经典,佛陀说过做善事的方式有两种功德,一种是所谓有染污的功德,另一种是没有染污的功德。没有染污的功德只能透过智慧而成就,就是观智慧的禅修而来的智慧,不光是只禅修,而是观修智慧的那种禅定。基本上,我们做的事几乎都是有染污的功德:建一座寺庙、供养鲜花、还有经常无意识的持咒、受戒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人可以了解,不要说凡夫不明白,即使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也还不明白。学人今天要略述修..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之人,千人中找不出几个,大家多半浮浮的信,没有真信啊!学佛有三个字,缺一不可。就..
问:宇宙万物,以及人之原始由来,曾闻皆由上帝创造,请问此说对不对呢?(詹金枝)李炳南答:佛学主张,万法皆系众缘和合而生。既说众缘,则前不能说其始,后亦不能说其终,生生不已,变化无极。若必求创道者,则仍众缘是也。言上帝造者,乃宗教家无可如何之笼统语,试提一质问,上帝究由何来?如谓自然而有,夫如是,何如..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是的,这是佛教最特殊的内容。其他的神教,或者唯信上帝(如犹太教及回教等),或者信仰圣父圣子圣灵(如基督教),或者加上圣母的崇拜(如天主教)。佛教,因为是无神论的宗教,所以不把佛陀当做神道来崇拜,也不以为佛是独一无二的,更不以为佛陀能够创造万物或赦免人类的..
问:念佛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什么意思?李炳南答:心有迷惑,妄念纷飞,所以现在造孽,将来堕落,生死轮回,无有了期。念佛一是为了断去妄念,二是为了感应生西。经中明明告诫我们要求得一心不乱,六根不约束,思想不能够专一,净念不能相继,就会被其他杂念扰乱。如此下去,则妄念不减,依然造孽,不能得到感应..
周道丕法师,是陕西长安贵胄里人,自幼抱着出世的大志,七岁就出家做和尚。十九岁时,长安发生战事,带着母亲到华山避难,住在山洞中,那时因为兵灾的影响,米价很贵,没钱买米,只得饿着自己的肚子,乞食供母。母亲问他:“儿子吃饱饭了吗?”他虽饥肠辘辘,但为了避免母亲伤心,回答说:“我已经吃饱..
我跟大家说,我学《无量寿经》、读《无量寿经》阻力很大,包括我自己的家人都不太赞成我选择这个法门,读《无量寿经》,这些年一直就这么过来的。但是他们也知道障碍不了我,说我这人太倔了。我记得有人曾经找过某某法师去告我的状,说我学这个法门不对,读《无量寿经》不对。这个法师因为跟我也比较熟..
【自在等作者论】 p0601谓说自在等不平等因论者,作如是计:凡诸世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所受、彼一切、或以自在变化为因,或余丈夫变化为因。彼由现见于因果中,世间有情、不随欲转;故作此计。所以者何?现见世间有情,于彼因时,欲修净业,不遂本欲,反更为恶。于彼果时,愿生善趣乐世界中,不遂本欲,..
【发心自性】 p1161瑜伽三十五卷九页云:复次菩萨最初发心、于诸菩萨所有正愿,是初正愿、普能摄受其余正愿。是故发心、以初正愿为其自性。
【德光论师】 p1332西域记四卷十二页云:大城南四五里,至小伽蓝。僧徒五十余人。昔瞿拿钵刺媻,(唐言德光)论师,于此作辩真等论凡百余部。论师少而英杰,长而弘敏,博物强识,硕学多闻。本习大乘,未穷玄奥;因览毗媻沙论,退业而学小乘。作数十部论,破大乘纲纪,成小乘执着。又制俗书数十余部,非斥..
【业法】 p1216品类足论六卷六页云:业法云何?谓身语业及思。
【业通】 p1217俱舍论九卷三页云:一切通中,业通最疾。凌虚自在,是谓通义。通由业得,名为业通。此通势力速故名疾。中有具得最疾业通,上至世尊,无能遮抑。以业势力、最强盛故。一切中有,皆具五根。对、谓对碍。此金刚等所不能遮,故名无对。曾闻析破炎赤铁团,见于其中、有虫生故。应往彼趣中有已..
【诸识所依能依差别】 p1356瑜伽六十三卷十二页云:谓略有二识。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如是名依胜义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别。..
【佛】 p0652 如如来十号中说。二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三卷七页云:问:若如是者;三乘无学,皆是具知。何故世尊独名为佛?答:能初觉故;能遍觉故;能别觉故;说名为佛。声闻独觉,不能初觉,不能遍觉,不能别觉;故不名佛。有说:若于尔焰自觉遍觉无错谬觉;说名为佛。独觉虽能自觉;无余二种。声闻..
【成就八法邬波索迦】 p0667 法蕴足论一卷四页云:成就八法邬波索迦,惟能自利,不能利他。何等为八?谓前所说乌波索迦,自具净信,不能劝他令具净信。自具净戒,不能劝他令具净戒。自具惠舍,不能劝他令具惠舍。自能策励,数往伽蓝,礼觐有德诸苾刍众,不能劝他、令其策励数往伽蓝,礼觐有德诸苾刍众..
(1065~1135)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四川阆州玉山人,俗姓赵。后名道兴。十岁时因病而立志出家,未几入成都大慈宝生院宗裔之门下,哲宗元祐三年(1088)得度。其后,从五祖法演参学,并承其法嗣。后于四川彭州大随山开创南堂,故世称南堂元静(道兴)。历任成都昭觉寺,及能仁、大随诸寺住持。高宗绍兴..
谓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远离染污而得清净,则六根一一具有他根之用。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载,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一根如此,其余诸根亦然。此系真六根互用。又法华经卷六法师功德品说菩萨在六根清净之位,亦有六根互用之德。此系相似之六根互用。 p1284 ..
指诱引开导。本为导人入佛道之意,后转用于葬仪中,在棺木前由一法师为死者说法语,教示亡灵随佛之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因宗派不同,其法语和作法亦各异。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中,即记载释尊于大爱道比丘尼示寂荼毗时,说明人生无常之道理及涅槃常住等佛法。在我国,此一做法始自唐朝百丈禅师,施行于一般僧..
梵语 caitta, caitasika,巴利语 cetasika。又作心数、心所有法、心所法、心数法。从属于心王。乃五位之一。与心相应而同时存在,为种种复杂之精神作用。以从属于心,故对心所而言,心谓“心王”。心王与心所之间,有所谓五义平等(所依平等、所缘平等、行相平等、时平等、事平等)之相应关系,故心所..
凡四卷。全称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又作为霖禅师还山录。明末清初曹洞宗僧为霖道霈(1615~1702)撰,兴灯等编,康熙二十七年(1688)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五册。辑录道霈再住鼓山以后之语录,故称还山录。内容包括上堂、示众、佛事、偈、赞、序、题跋、记等。卷末附录旅泊幻迹一篇,系其自述一生行谊..
梵名 Andha-vana,巴利名同。为古代中印度舍卫国祇园精舍附近之园林。又作安陀林、安和林、得眼林、开眼林、昼安园。据大唐西域记卷六载,林中有如来经行之迹,及诸圣习定之所,并述及此林称为得眼林之缘由,谓佛世时,有五百盗匪为胜军王捕获,王命抉去彼等双眼弃于深林。其时佛陀止于逝多精舍,听闻..
闇密里帝军荼利,梵名 Amrtakundalī。即军荼利明王。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又称甘露军荼利明王。意译作甘露瓶明王。或称吉里明王、大[吩-刀+天]明王、甘露尊、军荼利菩萨、军荼利夜叉。所以有夜叉之称,乃夜叉有暴恶之义,明王总为暴恶之忿怒相,故称夜叉。此尊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系宝生佛之教令轮身,..
又作丧主。禅林中宿老示寂之后,担任执行丧仪之职称。与一般法会仪式中之都管同为一人。敕修百丈清规卷三请主丧条(大四八·一一二七下):“主丧人至,鸣大钟,集众门迎,至龛前炷香,首座大众问讯。” p1534 ..
禅林丧葬仪式。又作盖棺。即死者遗骸纳棺加盖封闭之仪式。亡僧入殓前,棺自寝堂移至法堂,延请僧众为作佛事,事毕,取锁锁棺。[敕修百丈清规卷二迁化条、禅林象器笺卷十四丧荐门] p6631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