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名律师宁磊(字浴日,南城人)在梦中见戴着尖形黄帽的七个人,匆匆趴在地下向他叩头,同声连喊“救命!”他见了后生慈悲心,就回答说:“好,好!”表示要设法援救。
南昌名律师宁磊(字浴日,南城人)在梦中见戴着尖形黄帽的七个人,匆匆趴在地下向他叩头,同声连喊“救命!”他见了后生慈悲心,就回答说:“好,好!”表示要设法援救。
正宗分一因地如何发心于是文殊师利菩萨⒈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⒉,右绕三匝⒊,长跪叉手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⒌,因地法行⒍,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⒎,远离诸病⒏,能使未来末世众生⒐,求大乘者不堕邪见⒑。作是语已,五体投地⒒,如是三请,终而复始⒓。[注解]⒈ ..
各位大德,弟子学佛不久,常看看学佛网各类文章,尽量认真做善事,开始是求改善辛苦的生活和不好的命运。常言:富贵学道难,我周围的有福报的同事很多,基本不为生计奔波,上班也是不让日子空虚。我就完全不一样,靠工资生存,压力也大,曾经苦痛很久感叹命运不公。学佛后明白因缘果报律,心态也有好转,2岁多的女儿..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道德经》《庄子天道》中有一则士成绮见老子的故事。士成绮爱慕..
[中译]良稹Merit and Spiritual Growthby Bhikkhu Bodhi福德的行持,是佛教修证当中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元素。其种种形式之总和,为实修佛教提供了一个概要; 这表明佛教不是一个思想系统,而是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佛教的流行观念常常把福德作为世俗福佑健康、财富、长寿、美貌、友谊的生产源泉来强调。其结..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
真正触动心灵,让我们感到活着很美好的,往往来自那些看似与成功无关的东西:浩渺的星空,陌生人的微笑,清晨的一束阳光,悠远的晨钟暮鼓它们能唤醒我们心灵深处的灵性,被眼前的种种痛苦与逼迫所覆盖的光辉,提醒我们不要在错误的方向继续执著下去。..
邪淫:在因果律上,犯邪淫者最严重,其惩罚尤为凌厉。尤其夫妇间,若彼此离了婚,又再去结婚,根据因果律,临命终时,身体会被截割成两份。因为生时曾有两边的关系,故死后业报呈现,有一把大锯,把人从头顶锯到脚尖。生前曾邪淫多少次,死后就割开多少份,生前曾结婚一百次,死后便分开一百份。乃至每..
六道之一,三善道之一。指住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天人。亦指自然之道、主宰天地之神、日月星辰、太阳等。[无量寿经卷下、大智度论卷五十四](参阅“天上”1334) p1363
引导临终者去路之菩萨。其名号未见诸经典,系唐末宋初,与净土教之流行共同兴起之民间信仰。英国学者史坦因(Stein)曾由敦煌千佛洞持还此菩萨之图像,为唐末之制作。图中,引路菩萨着璎珞天衣,右手持柄香炉,炉中出香烟一缕,浮五彩云,云中现净土宝楼阁,左手持莲华,附有宝幢,并有一女子随其身后..
喻指吾人之心思、意念。意念生起,犹如树木之生长,故以树喻之。 p1410
众生之真心,识知精明,称为识精。宗镜录卷三(大四八·四三○中):“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圆觉经] p6701
(术语)波罗蜜为到彼岸之义,显事之究竟者。四德者常乐我净也。如来之法身,为四德之究竟处,故曰四德波罗蜜。普贤观经曰: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成摄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
(术语)护法,胜子,亲光之法相家,凡出诸法之体,有四重,此原为出佛说之教体而分别者,然其他如何之法,亦得通用之。一摄相归性体,二摄境从识体,三摄假从实体,四体用别论体。是虽为胜劣之次第。然说明之,则宜逆次而依浅深之次第。一体用别论体。一切之事物,依一往所见。则事体作用各为差别,故..
(术语)观有为法刹那生灭之理而破常见也。
(术语)午前之食,谓之时。午后之食谓之非时。沙弥之十戒,有不过中食。比丘之具足戒,有非时食戒。故出家之僧尼,总不可受非时食。后呼斋非时为斋供非时之称者,非也。善见论十六曰:非时食言是时食。寄归传三曰:时非时,且如经说。..
见,指眼睛所见或经由推想而对某种事物产生之见解。四见,即四种见解,经论中有诸种分类:(一)对所缘之境生起四种不同之见解。如以水为所缘之境,由于天、人、饿鬼、畜生等果报不同,而有视水如琉璃、脓血、舍宅等分别。(参阅“一境四心”75) (二)针对诸种外道之分类,以“四句分别”判别之,称为外..
(譬喻)灵性之孤峻独绝,譬如银山铁壁之难攀也。圆悟录四所谓:有依倚底碧落青霄,无依倚底银山铁壁。又碧岩录普照序所谓:银山铁壁,孰敢钻研之类是也。壁立万仞针劄不入之语,其义亦同。
梵语ku?alā dharmāh。指合乎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五(大二四·三八二下):“国界人民,日见增长,善法无损..
(一)三心(三信)之一。全称欲生我国。即欲往生弥陀净土之愿心。与至心、信乐共为净土门之安心。(参阅“三信”578)(二)梵语 kāmotpatti。指六欲天所受用之欲境,虽有三种分别,均为受欲,故称为欲生。(三)指于欲界之三种生。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载三欲生(大二六·三八六上):“有诸有情,乐受现前..
全称智手吉祥印。又作吉祥印。即以智手结吉祥印。为释尊供养法之根本印。智手,即指右手。据青龙寺仪轨卷下载,以右手之空(拇指)、水(无名指)二指相捻,舒散其余各指,称为吉祥印。亦称释迦说法印。即以说法为后得智之作用,故名为智;此说法吉祥世间,故称智吉祥印。现今修行者所结之根本印,为舒..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