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怎样的环境、空间较适合初学者用功?
帕奥禅师答:佛陀在经中指出森林、树下或空地是适合禅修的环境。虽然大家现在既不是处在森林里,也不是在树下,而且有许多禅修者挤在一起,但是如果大家能够不在意其他人的存在,将所有的杂务抛在一边,一心只注意自己禅修的目标,那么,这里对大家而言就像是空地一般。更何况大众共修能够帮助你激发精进心,使你的禅修进步得更快。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问:怎样的环境、空间较适合初学者用功?
帕奥禅师答:佛陀在经中指出森林、树下或空地是适合禅修的环境。虽然大家现在既不是处在森林里,也不是在树下,而且有许多禅修者挤在一起,但是如果大家能够不在意其他人的存在,将所有的杂务抛在一边,一心只注意自己禅修的目标,那么,这里对大家而言就像是空地一般。更何况大众共修能够帮助你激发精进心,使你的禅修进步得更快。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方】为五位百法中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方是空间分位,如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等。《百法直解》曰:‘方者,依于形质前后左右假立,故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差别。’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方者,谓色之分齐,在东方则曰东方之色等,故曰色之分齐。如四方六合,十方上下之类。’简单的说,方就是物质..
【时】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时即时间,是诸法相续的分位。《百法直解》曰:‘时者,依于色心刹那展转假立,故有日月年运长短差别。’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时者,谓过现未来,成住坏空,有为法一切事物年月日夜之类。’时间与空间相待而有,空间与物质相待而有,以物质生住异灭的变化,始显示..
【功用地】指初地至七地的菩萨阶位。菩萨于各种修行阶段中,初地以上,到第七地之菩萨,虽然已证得真如,然犹须加行用功,故称为功用地;而八地以上菩萨,无须再藉加功用行,自然功德增进,则称为无功用地。《成唯识论》卷九载:‘八地以上,纯无漏道,任运起故,三界烦恼,永不现行。’..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是环境不如意时心中所生起的苦恼感受;乐受是环境顺意时心中所生起的快乐感受;不苦不乐受又名舍受,即处于不顺不逆的环境时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乐感受。
亦名:牙角针筒戒制意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牙角针筒戒八十六。事虽是小,用功极多,无益之费,岂复过此?加以损他家业,招世讥过,故制。”(戒疏记卷一五·八三·七)
【目帝罗】此云解脱。荆溪净名记云:若正用功,上可作古买切,下作耻活切。功成之日,上应作户贾切,下应作徒活切。智论云:解脱知见者,用是解脱知见,知是二种解脱相,有为、无为解脱。知诸解脱相,所谓时解脱、不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分别诸解脱相..
上下四方叫做宇,往古来今叫做宙,合起来即指世界,也就是人类所生活的环境。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嗔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也是承认、认可、同意的意思。
依报是指环境,正报是指人心,当人心改恶向善时,则所生活的环境,也会随之而获得改善。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出自《金刚经》。意思是修行的人,不要将心保留在任何事物上面。在修行中,始终要保持一种空的心态。要视一切如浮云。如果身处事物之中,要认真对待事物,但是过后即忘。既不执著它的生起,也不执著它的发生,又不去执著于它的将来。因为普通人,很难从具体的事物当中,做..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
在家居士修行的条件主要包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1、皈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2、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
修行在哪里用功,大家都以为我要在佛堂里用功,在禅堂里用功,大众共修用功,早晚功课用功,这全是假的,没有用处。所以你修这么多年来,一点效果都没有。会用功的人,在哪里用功呢?在穿衣吃饭上用功,在日常点点滴滴琐碎事情上用功。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用功,那叫真会用功。在起心动念处用功,起心动念..
南无阿弥陀佛信众:我想生生世世都能闻佛正法,遇善知识,不忘失菩提心。怎样才能生生世世都不堕落,是否要证菩萨果位?大安法师:古语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难信。今生已经闻到佛法,尤其闻到念佛往生一法,我们的标心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有在这个世间的所谓生生世世之事。如果今生不能..
如名色差别中说。受蕴云何?谓一切领纳种类。想蕴云何?谓一切了像种类。行蕴云何?谓一切心所造作意业种类。识蕴云何?谓一切了别种类。如是诸蕴,皆通三界。四大种云何?谓地水火风界。此皆通二界。四大种所造色云何?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欲界具十;及法处所摄假色。色界有八;及法处所摄色。然非一切,..
“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心清净慈悲,外相上一定是很和善的。如果内心每天都烦烦恼恼的,外相上一定不好看。有智慧经验的人,通过面相是可以看出一个人最近运势的。但“相”不仅仅是指面相上的黑白气色,若只从面相黑白气色来判断一个人的修行好坏,往往会闹很多低级的笑话。以前见过一..
首先你一定要信,你若没有信心,那你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没有缘;你若有信心,就有缘了,所以首先要有信。你信,要信自己,又要信他;又要信因,又要信果;又要信事,又要信理。“信愿行”,信:深信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能遂愿,有信自(自心有佛性)、信他(实有阿弥陀佛)、信因、信果等义。愿:发愿命..
“相由心生”有若干种解释,佛学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相对(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质);相学的相则是指面相。具体解释包括:一说此处的“相”指的是物相,“相由心生”即指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这种说法可能归源于“唯识宗”。禅宗六祖..
什么是烟供?就是把食物化成很香的烟,就像我们点香一样,然后以这个最香的、清净的食物,供养诸佛菩萨,供养护法神。你用最香的食物供养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就把这个食物的香味化成甘露。为什么要烟供?因为鬼道都是吸味道的,就像你拿一块豆腐去祭拜祖先,用那个香味拜祖先,你等一下来吃就没味道了,只..
1、首先明确自己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只有内心目标明确,才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善知识做自己的导师。如佛教中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求当下生活能够幸福美满,将来能够出离六道轮回,按照这个目标,选择依止的善知识时,就以此为标准而观察、抉择。 2、我们依止善知识前,为了避免以后发生一系..
黄念祖:怎样除去妄念!“欲除妄想,去一添两。”这个没有法子对治,就只有利用耳朵,自己自念自听,最好的方法就是这。就不管它,“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分明。”妄想只管飞,只管杂,一点也不要害怕,接着念,这个妄想马上就没有了。想过去就没有了吗?你不要去理它就没有了,所以就称为妄想,根本..
有一次朋友带孩子叫我和女儿一起出去玩,闲聊时我们聊到了佛法、圣贤教育和因果,我给她简单的讲了几个我身边比较明显的现世因果报应的实例,我朋友没有学过佛,以前也没怎么想过因果的问题,但是她还没听我讲完这些因果实例,她就已经很信很信了,因为她在听我讲的过程中,联想到了几件她自己身边的真..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一、无明,指心的无知,包括不明善恶、不明佛法教义,这是..
第一个靠戒,戒就是改,改掉毛病,改掉习惯,改掉脾气,去掉贪和瞋。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习惯,或者是脾气,“我这个人就是直,有啥说啥”,能行吗?连不懂装懂都是口业,更别提不敬佛不敬菩萨。不改不戒,照喝酒照吃肉,怎么修心?戒是戒定慧中的基础,只有改了戒了,才能减少业障的产生,才能定住,才能不..
达真堪布:什么是四魔?古萨里修法中是怎样断除四魔的? 四魔是天魔、死魔、烦恼魔、色蕴魔。观想自己的神识离开身体成为金刚忿怒母,对身体没有贪爱心了,这时摧毁了天魔。自己的神识变成了金刚忿怒母,已经摆脱了生死,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时摧毁了死魔。金刚忿怒母跳起金刚舞,右手挥舞着弯刀..
(1).佛教语。梵语陀罗尼的意译。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具备众德。亦指咒语。《维摩经·佛国品》:“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景德传灯录·阿难尊者》:“多闻博达,知慧无碍,世尊以为总持第一,尝所讚叹。” 宋 苏轼 《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诗:“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 江 东..
佛法的究竟正见是什么,这很难用短短的几句话浓缩起来。但是在这里跟大家开个小小的玩笑,其实佛法应该是最高等的革命性思想。因为当佛陀最卓越的弟子——伟大的龙树向佛陀礼赞的时候,他说:“我赞叹这位超越见地的佛陀”。这句话本身就极具革命性。每一个见地、每一个系统、每一个条规、每一个规范,..
宾头卢尊者的外形是头发和长眉毛都花白,但是因为是受天地间的供养,所以无论从身姿和形态上都看起来非常年轻,并且慈目善眉,眼神中充满了对佛经的理解。宾头卢尊者性格开朗随性,活泼开朗,但又不乏智慧和沉稳,而外表和性格却非常的冲突,所以早就了宾头卢尊者的形态非常奇特。后人评价他:童颜鹤颜..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着相即是这四种相,对事物有认识上的妄念执着,有四相即凡夫俗子,离四相即菩萨。出家人行世俗事,的确不可思议。可是作为佛弟子,我们信奉的佛、法、僧是这个样子的吗?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这样的行为就会让我..
(术语)谓菩提涅槃之二果也。转者,转舍转得之义,依者所依之义,指第八识,第八识为依他起性之法,此中藏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并无漏智(即菩提)之种子,且第八识之实性,即圆成实性之涅槃也。此中二障之种子为所转舍之法,菩提与涅槃为所转得之法。如此则第八识为所转舍二障与所转得二果之所依,故名。..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