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除妄想,去一添两。
1990年
于北京莲舍答弟子问
“欲除妄想,去一添两。
1990年
于北京莲舍答弟子问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 破惑证真,谓之慧法身。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前言一切妄念,须知凡属妄念,皆是烦恼。因此烦恼,遂造一切诸业。故修道人,断此烦恼,依于菩提。菩提者觉也,烦恼皆是不觉之过,依止于觉,烦恼自除。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
修止有三:一、系缘守境止 系心于鼻端脐间等处,使心不散也,如猿之着锁。二、制心止 随心之所起,便制之,使不驰散也。三、体真止 若随人心之所念,知一切法,悉由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诸法,心既不取诸法,则妄念自止,是体真而止息妄念,故曰体真也。..
乘是车乘,行者修佛道,如驾大白牛车,直达涅槃宝所,故名为乘。此十乘,虽标为十,只有一法,即观不思议境,其余皆是资助作观之法,合之为十种,故称十乘。第一观名观不思议境,即以能观之智,观自心中,微细的妄念,此妄念即一切法的起源,故是心亦是法,是法亦是心,要把它观成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议..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之为贼。有道之士,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离细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贼。
一、数息门,即善调呼吸,数息一至十,以摄乱心。二、随门,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门,即止息妄念,令心清净,毫无波动。四、观门,即要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妄,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五、还门,即回心返照能观的心,知能观的心是虚妄无实的..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从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念所生,故此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空,故谓五蕴皆空。大庄严经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1、真心离妄念,谓之无心,决非无心识为无心。2、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曰无心。
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就是不为外境所动心的意思。
(术语)唐释宗密,自荷泽得悟入之处。谓知之一字,说破吾人之心性而无余蕴。宗密之禅源都序上之二曰: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寂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是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同上之二曰: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
(名数)乘者,车乘也,三谛之妙观,为直到涅槃宝所之大白牛车,故云乘。十乘云者,非有观法十种,观法唯观不思议境之一,惟加资助观法之法,乃为十乘。一、观不思议境,是指介尔阴妄之一念(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于无心,阴者新译蕴也,然则介尔阴妄者,识蕴中极弱之妄念也,与无记心相当),观为..
法师如杲。钱唐人。学于法宝。唐复礼法师问学者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则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愿为开玄妙。析之出生死。师谓。此问有二意。初四句问。真法本净妄何由生。既生妄已云何止妄。而能即真。此该从真起妄反妄归真之义。次四句问。..
指唯一无二,绝对平等之真如理体;亦即天台宗所称之诸法实相,华严宗所说之一真法界,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真如门。又作一心法界、独一法界、一真无碍法界。界即所依义、所因义,圣法依真如而生,真如为圣法之所依所因,故称法界;以此法平等不二,唯一真实,故称一法界。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六上):..
指行者修禅定时,令心不散乱而住于一境者,共有九种心,即:(一)安住心,即能将心安住于某对象。(二)摄住心,即当心念对外在对象起作用时,能令心念速返回本心。(三)解住心,当解知(分别理解)之心对外在对象起作用时,能令心速返。(四)转住心,即停止解知之心,而乐于安住。(五)伏住心,即久入禅定而..
凡种与圣种。据法华安乐行义载:(一)凡种,指凡夫之人,不能觉了,随业受报,轮回生死,相续不断,故称凡种。(二)圣种,指人由善知识之助,得闻法义,善能觉了一切诸法皆从妄念而生,观此妄心,犹如虚空,如是而不着诸法,能为圣果之种,故称圣种。 p220 ..
能修善根之根机有定、散二种。(一)定机,谓能修止息妄念等定善之根机。(二)散机,谓能修三福等散善之根机。[愚秃钞卷上] p234
(一)本觉与始觉。阿赖耶识中之觉,分为本、始二觉,离妄念之心体,如来之平等法身,称为本觉;与之相对,发心修行,渐次觉知心源,称为始觉。 (二)独觉与大觉。(一)独觉,又称缘觉、辟支佛,乃观飞花落叶,达十二因缘之理,无师独悟者。(二)大觉,乃佛之异名。[俱舍论卷二十五] (三)等觉与妙觉。大乘..
[出圆觉经疏并起信论]一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体。本来觉了。离诸妄念。故名本觉。二始觉谓本觉之体。忽起妄念而成不觉。今始觉了一切诸法。即是真如平等不二。故名始觉。三究竟觉究竟即决定终穷。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
[出法华安乐行义]一凡种谓凡夫之人。不能觉了。因眼见色。生贪爱心。为爱造业。随业受报。轮回生死。相续不断。是名凡种。二圣种谓人因善知识。得闻法义。善能觉了一切诸法皆从妄念而生。观此妄心。犹如虚空。如是而修不着诸法。能为圣果之种。是名圣种。..
[出起信论]一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源离于妄念。即寂而照。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名本觉。二相似觉谓圆教十信位中。由始觉之功。见思粗惑。即已断竟。尚余无明细惑未破。所觉之理。非真本觉。唯得名为相似。故名相似觉。(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
[出华严指掌]忍即安忍。亦忍可也。谓菩萨既断无明之惑。证无生理。了达诸法本来寂灭。是故见色闻声。如幻如化。不起妄念而分别也。然此忍体虽一。而随事立名。则有十种也。一音声忍音声忍者。谓闻佛深教。即能晓了忍可。而不惊怖也。二顺忍顺忍者。谓于理于事。悉能随顺谛审忍可。而无违逆也。三无生忍..
虚妄的意念,亦即凡夫贪恋六尘境界的心。
静坐修禅。禅者,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见性的一种修行方法。六祖惠能大师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二空观之一,即观五蕴之中无我的真理。例如,坐禅时,闭目反观:我由五蕴所组成,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其中之色乃我的身(肉体),受想行识 乃我的心(精神作用)。若说色是我,色从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到底地水火风,哪个才是我?若说心是我,心由受、想、行、识种种妄念所生,妄念时..
1、指坐禅时缕缕不绝的妄念。2、坐禅不得其法,坐出毛病来。
有一次朋友带孩子叫我和女儿一起出去玩,闲聊时我们聊到了佛法、圣贤教育和因果,我给她简单的讲了几个我身边比较明显的现世因果报应的实例,我朋友没有学过佛,以前也没怎么想过因果的问题,但是她还没听我讲完这些因果实例,她就已经很信很信了,因为她在听我讲的过程中,联想到了几件她自己身边的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