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虚情假意的劣根性,故所提出的八条目中就有“诚意”一条加以修养。真诚方可参赞天地之化育,不诚无物。在学佛上面,更应至诚,直心是道场。正直心、质朴心、真诚心才能够趋近于道,与道相应;而谄曲心、虚伪心都离道甚远。挟带虚假心修行一辈子,也终归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尤其是净土法门,是靠感应道交得佛力加持带业往生的,如果你这一念求往生的心不真诚,就不能感通佛力。阿弥陀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愿力是真诚心流现出来的,我们也得要用真诚心去感通。所以我们一定要真诚。但这个又很难哪!我们众生的阿赖耶识里面,虚假的种子太多了,有时不经意的时候,就会打妄语,就有自欺欺人的倾向,所以这就要对治自己的烦恼。不妄语,要把这个真诚的德行作为目的价值,而不是以工具价值去对待。比如现代国人讲道德,常常是把道德作为工具、手段去讲,你真诚,就能得到什么利益,这对于教化中下根的人,作方便劝导是可以的。但对“真诚”的目的道德,也得高扬出来,无论得不得到利益,你都要真诚,真诚有超越利益的目的价值。净业行人在世间,得树立真诚的风范,哪怕吃亏上当也要真诚,不打妄语,“至诚就能感通”。吃亏上当一辈子,最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捡了一个大便宜。
相关推荐
戒学
【戒学】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又作增上慧学。乃学佛者所必修。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参阅‘三学’条。
不过中食
过中午十二时便不再食东西。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佛弟子当学佛行,断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须不过午食。
五辛
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分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会蒙蔽智慧,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了。..
德山宣鉴禅师《释氏稽古略》
朗州德山禅师。名宣鉴。简州人。姓周氏。丱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空寺。通贯诸经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不信南方宗禅之道。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遂檐青龙疏钞出蜀至澧阳。路上买油..
德山宣鉴禅师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简州周氏子,丱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尝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后闻南方禅席颇盛,师气不平,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
至诚心
真诚至极的心。
致虚极,守静笃,道长教你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到达心境空明,万念万欲俱化为虚无的顶点,安守着至诚至信的宁静。身体内的气血顺经..
如何消除我执、贪欲和妄想?
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我和我所,只是我们附着于客观对象的一种感觉。这些现象本是无我的,只要我..

帕奥禅师答:在禅修者临命终时,如果没有意外,旁人应该如何协助他,以便保持正念?
问:在禅修者临命终时,如果没有意外,旁人应该如何协助他,以便保持正念?帕奥禅师答:旁人可以为他诵经,或为他说法。如果临终的人能够听见并且了解所诵的经或所说的法,那将对他有帮助。然而,如果他昏迷不醒,或无法听见,那么也就对他没有帮助。事实上,依靠自己是比较好的办法。如果他能修行观禅直到证悟道果..

帕奥禅师答:《中阿含经 》里记载,阿难尊者在躺下时证得阿罗汉果,当时他如何观察名色法 ?
问:《中阿含经 》里记载,阿难尊者在躺下时证得阿罗汉果,当时他如何观察名色法 ?帕奥禅师答:你应当记得在阿难尊者出家为比丘之后,他就能够分析内、外、过去、未来、现在、劣、胜、粗、 细、远、近的五蕴,他能够修行缘起及照见那些五蕴的因,也能够观照那些五蕴及它们的因是无常、苦、 无我。后来,在他的..

道炜法师:如何在行禅中培养定力
道炜法师:如何在行禅中培养定力行禅 文:道炜法师 来自古老印度佛陀所指导的修行,传统通常分两个部分止禅与观禅。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形式上也可分为: 一、座上专修,其中坐禅和行禅两种方式。 二、坐间随修,又分四大块。 1、密护根门,避开力量强大的对境,都摄诸根,谨慎密护; 2、正知而行,了知呼..
腰椎间盘突出后该如何保护,非常实用!
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治疗和卧床休息后,病情缓解了,急性期过去,便到了 恢复腰部功能的康复期。在这个时期进行适量的腰部锻炼,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腰部锻炼的方法很多,下面向您介绍的方法适合康复期运用,既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这个健腰锻炼法可概括为腰部锻炼10字经。1、一是悬利用门框或单..
道教居家信士应如何奉道修行
居家信士如何修道奉行呢?这是很多信士想了解的问题,我们对此做一些讲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居家信士要注意养生,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为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1妥善安排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居家养生,首先就是要妥善安排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的饮食习惯。早上起床之..
深山修道三百年!他是如何做到的?
导言道家的确有修行一脉,但是不是什么都可以拿出来表演的,这当中涉及到因缘、修行根本等很多问题。下面为你介绍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我本人的真实经历,真实感悟。你可以相信,也可以不信,但请积修口德,勿给自己造下业障。若有疑问或质疑,尽可提出,我会一一解答。一般人看到标题中的三百年,一定会..
当代中国佛教应该如何继承社会教化
在新世纪,虽然仍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然而从总体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虽然也对人类社会带来若干负面的影响,然而毕竟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社会财富,改善民生和克服来自社会的各种弊病、自然灾害,提供新的强有力的物..

大安法师:清凉山志里的一个因果公案
印祖在《清凉山志》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因果的真实不虚。隋朝代州有一位大富人叫赵良相,家资巨万,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赵孟,次子叫赵盈。赵盈很强,赵孟很弱。他的父亲在命终之前,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两个儿子。赵孟是长子,得到的略微多一些,分到的田地也可能好一点,但基本上也是平分的。等到..
知人而不评人,是做人最温柔的姿态!
《诗经》里面讲: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里,年轻的女孩子哀求情郎:别踩坏我家的菜园子,也别折了我种的青檀树。我并不是心疼青檀树,而是害怕流言。你要知道这世上的流言啊,是多么可怕啊。一、不能知人,遑论评人?孔子说:知人不易,人不易知。所以他也说:知人者智,自知之明。但是这个世界上,知..

文慧法师:解脱是什么_如何能达到解脱的状态
有很多人总是迷惑在身体和灵魂的解脱上,说什么我以后死了去解脱。真正的解脱不是身体死亡的变异,而是内心无束的光明,真正的成佛,也不是单指你去到另外一个世界,而那个世界叫做佛国。佛国,是指你身心处于佛陀般的觉悟与慈悲。极乐世界就是无苦的世界。而此世界不在他方,而在于你的自心。当你的内..
心态 是做人最大的本钱
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积极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 一、心态决定人生一位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控制..

久晃法师:如何成就佛道_久晃法师讲如何成就佛道
问:师父,我体会到人生苦短,唯有成就佛道是最佳选择,如何能成就呢?久晃法师:你能认识到生命过程的因果轮转是苦,认识到人生短暂,认识到成就佛道的重要,这很难得。人身难得,做人好修佛。接下来就是如何成就佛道的问题了。那么如何成就佛道呢?大道至简,成就佛道之法就是放下一切执着,清净自心..
庄子:人生的根本,是如何与自己相处
我们学习了太多如何与人相处的教条,却忘记了最为根本的一点,即如何与自己相处。一个不会与自己相处的人,也一定不会与他人相处。我们经常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实最重要是的人自身的和谐。我们的内心有无穷的欲望,又有无穷的矛盾。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
学佛也有方便法门?做到这三点就够啦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味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饱,才于实事有济。以下所..
学佛人不求哪10样东西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译文:思惟身体不求没有疾病。身体没有疾病,贪欲就会生起。贪欲生起,必定会破毁戒律,退失道心。了知疾病本性空幻,疾病便不构成恼害,因此以病苦为良药。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一)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佛告须菩提:若有人说:佛来了、去了,或佛在坐、在卧,只看到佛的肉体在来去坐卧,这人就不理解我所说法的实义。为什么?所谓如来,意思是乘如而来,或从真如、法身中应机显现,其本体为..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六)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个经中,大概解答完三四个问题就要反复说一次此经的功德有多大。这里佛又说:若有人以像三千大千世界..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再次破对佛身三十二相的执着,问可以三十二相观佛吗?须菩提答言:是这样,是这样,应该以三..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佛又教诫须菩提:你不要认为佛这样想:我要度众生,不要作此念。为何?因为没有任何众生的实体被佛所度。如果我认为实有众生被我度化,那么我就堕于..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五)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即上面所说无上菩提,它是普遍一切而平等无别的诸法实相,是一切法普遍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本性,其中没有高下、时空、物我、自他、能所等差别,亲证这诸法实相,是名无上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再次破对佛身三十二相的执着,问可以三十二相观佛吗?须菩提答言:是这样,是这样,应该以三..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二)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佛又问须菩提:你认为佛可以具足色身..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