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要归无所得,一切皆了不可得。但是,空空然而有觉知的光景不是还在吗?若将此扫光,岂不断灭了?
元音老人答:不是将此灵觉扫光,而是不住此灵觉。以不住故,即无能觉与所觉,故归无所得也。有个觉知的光景,早不是了,还说什么空空然?
问:要归无所得,一切皆了不可得。但是,空空然而有觉知的光景不是还在吗?若将此扫光,岂不断灭了?
元音老人答:不是将此灵觉扫光,而是不住此灵觉。以不住故,即无能觉与所觉,故归无所得也。有个觉知的光景,早不是了,还说什么空空然?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
佛在大众之中说法,因为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无怖畏。佛四无畏之一。
有二种师子奋迅三昧 一奋迅入 二奋迅出次三三昧而辩师子奋迅三昧者。大品经中佛自诚言。菩萨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三三昧与九定法相既同。故次三三昧而明。于义无乖也。所言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也。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一则奋除障..
一一切智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次十力而辩四无所畏者。诸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对外缘而无恐也。故次十力辩之。意在易见。此四通名无所畏者。于八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定无失。则无微致恐惧之相。故称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 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
【一切相妙智】 p0009无性释九卷三十一页颂云: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一切处他疑,最胜者;归礼。此颂显示一切相妙智性。一切行相,皆正了知;名一切相妙智。此妙智体,名一切相妙智性。即是一切所知境界一切行相殊胜智体。言三身者,谓自性等。由此三身,至得具相无垢无碍妙智自性大菩提果。言具相者..
梵语 sarva-dharmābhisajbodhivai?āradya。系佛所具备四种无畏之一。又作诸法现等觉无畏、正等觉无畏、等觉无畏。指世尊觉知诸法,住于正见,于众中作狮子吼,安稳而无怖畏;又以世尊之化他之心不怯不畏,称为一切智无所畏。如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大四六·六九四下):“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
超一切识无边处者。谓彼尔时。于识无边处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种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者。云何无所有处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无所有处定。谓于此定初修业者。先应思惟。识无边处为粗苦障。次应思惟。无所有处为静妙离。余广说如空无边处。..
超一切种无所有处者。谓彼尔时。于无所有处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种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者。云何非想非非想处定加行?修何加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谓于此定初修业者。先应思惟。无所有处为粗苦。障次应思惟非想非非想处。为静妙离。余广说如空无边处。..
【阿耨多罗】秦云无上。大论云: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地持经云:唯一丈夫,名无上士。大经云: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
【阿那律】或云阿那律陀,此云无灭。昔施食福,人天受乐,于今不灭。净名疏云:或云阿泥卢豆,或阿(音遏)[少/免](乃侯切)楼[馬*犬](唐贺切),如楚夏不同耳。此云如意,或云无贫。过去饿世,曾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如意乐,故名如意。尔来无所乏断,故名无贫。佛之从弟。西域记..
洞安和尚,有僧辞,师曰:「甚么处去?」曰:「本无所去。」师曰:「善为阇黎。」曰:「不敢。」师曰:「到诸方,分明举似。」僧侍立次,师问:「今日是几?」曰:「不知。」师曰:「我却记得。」曰:「今日是几?」师曰:「今日昏晦。」..
[出地藏十轮经]一世间方便谓诸菩萨。或为自利。或为利他。示现种种善巧方便。此之方便。依有所得。有秘执着。是名世间方便。二出世间方便谓诸菩萨。但为利他。不为自利。示现种种善巧方便。此之方便。依无所得。无所执着。是名出世间方便。..
[出法界次第]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除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如是。一则奋除障定之惑。二能出入诸禅。捷疾无间。异于余之三昧。而具出入二义焉。一入禅奋迅入禅奋迅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而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于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
通者从初修习,即通观息、色、心三事。若观息时,即通照色心。若观色乃至心,亦如是也。明者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无诸闇蔽也。观一达三,彻见无碍,故名通明。又善修此禅,必发六通三明,故名通明。一、云何修习?行者从初安心,即观息色心三事,俱无分别。 一、云何观息?谓摄心静坐,调和气息一心谛..
师子奋迅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谓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灭受想定。从灭定起,还入非非想定。从非非想定起,还入无所有定。如是次第,还入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譬如师子奋..
超越三昧 般若经说:行者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越三昧。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起,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四禅。四禅起,..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有相相不相无相亦不相离彼相不相相为何所相有相事中相不相。何以故?若法先有相,更何用相为?复次若有相事中相得相者,则有二相过,一者先有相,二者相来相,是故有相事中相无所相,无相事中相亦无所相。何法名无相,而以有相相?如象有双牙,垂一鼻,头有三隆,耳如箕,脊如弯..
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 不觉义故。依缘者、 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
三藏法数云:一、一切智无所畏 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也。无所畏者,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如实言,是法不法,乃至不见是微畏相。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
故不故思者:一、故思业 思有三种:一、审虑思二、决定思三、动发胜思前二种思是发身语远近加行,此与意俱故,作动意故,名曰意业。第三胜思正发身语,是其身语二业体也。如是造业,谓是故思业,故思有五种: 一、他所教敕故思造业 犹如有一虽不欲乐,因他强力之所教敕,发起故思,行不善业。 二、他所..
【四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具修三十七品道法,发起慧焰,即断微细烦恼现行(无明微细之惑现起)障,证无摄受真如,证此真如,则无所系属。参阅‘十地’条。
【四无色界】为脱离色法系缚的四种境界。又称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无色界名称配于四无色定,依次称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为有顶天。此四无色天,悉以无色为其特点,既无自然国土与居处宫室,亦无色碍肉身,仅以众同分、命根等假和合为体..
【四无畏】又名四无所畏,无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二种。参阅‘佛四无畏’条。
【化生】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俱舍论》卷八曰:‘有情类,生无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大乘义章》卷八曰:‘言化生者,如诸天等,无所依托,无而忽起,名曰化生。若无依托,云何得生?如地论..
【根缘】生识的九缘之一。根,指眼、耳、鼻、舌、身五根。谓根能生识,前五识依五根而生起,若无五根,则五识无所依,故五根为五识之缘。参阅‘九缘生识’条。
【有所缘】为心王、心所的异称。因心王、心所皆有所缘之境,故称有所缘。所缘,谓心识攀缘寄托的境界,如眼识缘于色,耳识缘于声等。而心识以外之物,则称为无所缘,以其被心识攀缘,而不能自攀缘之故。见《俱舍论》卷二、卷四。..
【无摄受真如】修唯识行,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这是第四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所证,此真如非我执等所依处,亦非我执取,无所系缚,故名无摄受。参阅‘十真如’条。
【佛四无畏】佛对众生说法时有四种的泰然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明得定】菩萨四加行位中,于暖位所得的禅定。此禅定为初步定慧的阶段,能观察对境之名、义、自性、差别等四法皆自心所变,皆为假有。《成唯识论》卷九载:‘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道..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