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像(培)养孩子
—— 上宽下见法师开示一位急于进步的年轻母亲
2011.8.28
一位有一岁半孩子的年轻女居士,总是为自己学佛数年可是修行却进步不大而着急伤心,
上宽下见法师对她开示说:
我们学佛、修行就像(培)养孩子,我们对孩子从来都是只管付出,不求回报,不能着急,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学佛也应如此,要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不问前程,不要才学佛几天,就问我为什么还有烦恼,没有快乐、没有收获?甚至还没开始修行,就问何时才能收获,这是贪心、偷心、不老实心,怎么能得到菩提的妙果呢?
修行就像(培)养孩子
—— 上宽下见法师开示一位急于进步的年轻母亲
2011.8.28
一位有一岁半孩子的年轻女居士,总是为自己学佛数年可是修行却进步不大而着急伤心,
上宽下见法师对她开示说:
我们学佛、修行就像(培)养孩子,我们对孩子从来都是只管付出,不求回报,不能着急,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学佛也应如此,要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不问前程,不要才学佛几天,就问我为什么还有烦恼,没有快乐、没有收获?甚至还没开始修行,就问何时才能收获,这是贪心、偷心、不老实心,怎么能得到菩提的妙果呢?
其实,相对而言,小乘佛教的修行更接近于原始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的经义。跟大乘佛教相比,它更加重视禅修(禅修不只是禅宗才有),不像禅宗那样,顿悟也可以成佛。因此,如果真的要探究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其实不外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禅定、戒律,加上一定的原始佛教的概念的解释和探讨。一、禅修..
修行人要学会养气,不能多说话或讲无用之话(宣化上人《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涵养正气涵养正气 你若想养气嘛,就不要讲那么多的话。人们所欢喜的就是钱,他们认为天命之谓钱,率性之谓钱。钱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钱也。这是一般世俗人都有这个毛病,对钱的问题看不破,就放不下。自己中这种..
修行,就是依照佛法修正自己的行为。更准确地说,是修正自己“心”的行为,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处事心态等,使之安住于善法,对人对事都能起正确的反应,具有慈悲与智慧。祖师说“担柴运水无不是道”,修行并没有绝对的外在行为模式。心中有佛,所见皆佛!那是不是只要心中有佛,处处皆可修行?那我们..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出自《金刚经》。意思是修行的人,不要将心保留在任何事物上面。在修行中,始终要保持一种空的心态。要视一切如浮云。如果身处事物之中,要认真对待事物,但是过后即忘。既不执著它的生起,也不执著它的发生,又不去执著于它的将来。因为普通人,很难从具体的事物当中,做..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来净化人间,提升人品,使得众生,既得现世利益,也得后世安乐。如何达成其目的?便是依照佛陀所说的教法去实践、去修行。佛教基础的修行方法,不出福业、定业、慧业。福业是指布施与持戒,定业是指禅定,慧业是指智慧。以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可得人天福报,也可进..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
在家居士修行的条件主要包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1、皈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2、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
1. 修养德行。李二和《流浪的梦》:“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炼是无须讲求形式的。时空中无处不教堂,无处不佛堂;无处不天堂也无处不地狱。”2. 为超凡脱俗、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实践的各种方法。《苏菲派经注》(释):“苏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为肉体修行和精神修行两种。”俗语中将修行当作做好事,如..
1.凡在家信众,方便自课,以不打扰别人为重要。2.在家自课不一定要唱赞诵偈,以念诵、默念即可。3.在家信众共修,法器以引磬、木鱼即可。4.修行从一分钟到一小时,时间不计,完全依自己方便,但每日要“持之以恒”最为重要。5.如在读诵经文时,有人敲门、电话铃响,可用纸张、线香为记,经本暂合,等事..
所谓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语言、行为的偏差,通过任何方法而达成这个目的,就是修行。所以,如诵经拜忏、吃素礼佛,这些能让我们身心得到平静、安定的方法,也是修行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这要弄清楚才行。很多人梵呗唱得很好,诵经持咒都很熟练,这样固然很好,但这只是修行的入门工..
衣服,为蔽体御寒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必奢求华丽,但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腻破烂之衣,而表示修行。因衣服不整齐,或太华丽,将为世人所讥;若穿著太垢腻破烂,亦将为人所耻。佛陀曾教弟子于穿衣时,当念偈云:“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
修行在哪里用功,大家都以为我要在佛堂里用功,在禅堂里用功,大众共修用功,早晚功课用功,这全是假的,没有用处。所以你修这么多年来,一点效果都没有。会用功的人,在哪里用功呢?在穿衣吃饭上用功,在日常点点滴滴琐碎事情上用功。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用功,那叫真会用功。在起心动念处用功,起心动念..
十方如来内证的功德境界,正是“不可思议”,不能用心灵去思考这个境界有多高,亦不能用说话来议论这个境界有多深,即使用尽人世间的思维及语言,亦不能说明及描述这个境界于万一,只能说到这个境界相似接近之处,这个不可思议之境界,就是如来的秘密。显宗的修持方式,尤其是净土宗,一般都以诵念经..
心中心法有六个手印和一个咒语,修法简便易学,既不用修加行与前行,更不须观相或观想,因为和禅宗一样从第八识起修,且有佛力加持,故易直下见性。密咒为佛、菩萨于禅定中将自己的心化作的密语,如同发电报时所用的密码;手印则如文件加盖的印信,又如电视机上的天线。通过结印持咒,使学人与佛、菩萨..
心中心法修行的基本原则,三个字:不着相。问:执着于“不着相”,这也是一个执着。答曰:是的,就是用这个执着,破掉所有的执着,破到最后,即使这个不执着,也是会破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念佛的就一心念去,持咒的就一心持去,拜佛的就一心拜去,参禅的就一心参去,牢牢地执着在所修的法上,用..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恋着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
随着美国人的饮食越来越快餐化,年轻糖尿病人的发病率也直线上升。最新数据显示,美国619岁的青少年有16%体重超重,19%为肥胖症患者。而儿童青少年肥胖症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演变为2型糖尿病。针对这一情况,美国的教育机构和健康部门携手,从各方面防止胖孩子变成糖孩子。为了防止中学生每日摄取的糖分过..
达真堪布:如何看待修行中出现的各种境界 修行的时候,心静下来了,肯定会出现一些境相。有些人今生没有那么大的功夫,但是前世带来的也有。这些境界都很正常,你不执着都是好事,你执着了都是不好,你不执着就行。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些境界是很特殊的,但是你也应该把它当作一个正常的现象去看待。比..
什么是修行的关键?悲心如大宇,凝眸天边星。星光何戚然,遥望广寒宫。系念九天外,玉兔捣药声。何时光炽然,不逐旧时尘?好多人问:我为啥不能尽快地契入大手印?我总是回答:资粮不够。那么,什么是资粮?我说的资粮,当然是指五级证道中的资粮道。另外四道是: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资粮道是修道的基础。..
学佛修行的人特别需要有福报!有些人很想为弘法利生做一些事情,但因没有福报,所以经常出现各种违缘:有时四大不调,有时内心烦恼涌现,有时受到恶友诱惑,这样就很有可能中断自己的发心;而有些人,他们很想在寂静处好好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但往往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这些都是福报不够的原因所致。..
我们都知道菩萨,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而且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这些非常耳熟能详的的菩萨,那么今天这里说一位菩萨中的极品——月光菩萨,修行的让你无法想象。佛经中的月光仁王,他以十善治国,仁政有如..
一、顶礼(三称三拜)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心顶礼过去无量亿劫千光王静住佛一心顶礼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一心顶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二、忏悔(三遍)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
方海权:讲因果故事八修行什么最快成就有一居士祝方明,他喜欢打坐念佛。就是读经持咒,他都喜欢坐着,有点像不倒翁。有一次,他去参加打佛七,而打佛七的住持师傅偏偏喜欢走个不停念佛。这时,居士累得很,怎么念佛都不摄心。过后,居士更深刻了解他自己念佛要摄心,打坐最容易入静。夜里,居士像平时..
卷第十三第三十六章 正法末世建坛修行仪轨内容提要:详细介绍涂抹场地、布置法器、张挂画像、净身进坛、持咒修行等具体修行仪式轨则。原文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提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三卷 第三十六章 正法末世建坛修行仪轨内容提要:详细介绍涂抹场地、布置法器、张挂画像、净身进坛、持咒修行等具体修行仪式轨则。原文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提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
这个故事,是我回家乡的时候见闻的,我们市放生小组亲自见证!放生,不仅是解救我们自己,更重要的是解救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众生!孩子的父母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打算试试,他家的经济条件还不错,于是打算花2万元一次大放生。高僧说物命越多越多,为了用2万元救助更多的生命,于是买了8吨螺蛳。结果,到..
作者:心上莲花群/走到西天路上写在前面我是一个在红尘中摸爬滚打讨生活的小草根,最初在生活的洪流中寻找快乐与幸福,辗转周折,跌跌撞撞,经历了无知、迷惘、痛苦,然后看到了希望。我从原来的无神论、现代科学主义追随者,变成一铁杆中医粉,又稀里糊涂成为一个修行的人。也终于找到了自己想找的东..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一个转念真正的修行就是一个转念,一转念都是修行,不转念都是造业。不转念,你经常在佛堂里诵经念佛也不是修行。一转念,生活、工作中的一切行为都是修行。你单独抽出一两个小时来修行,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平时把点点滴滴的时间和机会都利用起来,逆境来了就消业,顺境来了就积..
达真堪布:修行能改变亲人的命运吗人都一样,希望家庭美满,期望孩子有好的前途,可是只靠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要从心里放下,但不要放弃,好好地修行,积累福报,增加智慧。你的福报上来了,他们自然而然会幸福;你的智慧上来了,他们也自然而然会走运。虽说各有各的因、各遇各的缘、各受各的果,但..
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实相的证悟,那么一定会对上具足信心、清净心,于下具有不共的慈心与悲心等。无等达波仁波切曾问至尊米拉日巴:「我何时可以摄受眷属?」尊者说:「一旦你已现见了自心本体非同现在这般,远离一切怀疑,那时会对老父我生起不共同的真佛之想,并且也定会对众生生起无伪的慈悲心,那..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