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修慈忍时,思惟一切众生,及诸万物,皆悉无常;谁是骂者,谁是受者,言语性空,刹那不住,由是观故,破于常相,成就忍心,是为无常相。
(一)无常相:无是除遣义、非有义;常是一切时义,不变义;无常即无有常住不变之义,即否定了常性的存在,常性无故,名为无常。无常相如《集论》说略有十二种:
[1]非有相,[2]坏灭相,[3]变异相,[4]别离相,[5]现前相,
[6]法尔相,[7]刹那相,[8]相续相,[9]病等相,[10]种种心行转相,
[11]资产兴衰相,[12]器世成坏相。
菩萨修慈忍时,思惟一切众生,及诸万物,皆悉无常;谁是骂者,谁是受者,言语性空,刹那不住,由是观故,破于常相,成就忍心,是为无常相。
(一)无常相:无是除遣义、非有义;常是一切时义,不变义;无常即无有常住不变之义,即否定了常性的存在,常性无故,名为无常。无常相如《集论》说略有十二种:
[1]非有相,[2]坏灭相,[3]变异相,[4]别离相,[5]现前相,
[6]法尔相,[7]刹那相,[8]相续相,[9]病等相,[10]种种心行转相,
[11]资产兴衰相,[12]器世成坏相。
苦谛下四行 一无常 二苦 三空 四无我集谛下四行 一集 二因 三缘 四生灭谛下四行 一尽 二灭 三妙 四离道谛下四行 一道 二正 三迹 四乘次四谛而辩十六行者。还离四谛开为十六行也。但教门既有总别之殊。故谛有离合之异。欲使修观之者取理无谬。故次于四谛之下。各以四行分别。则审实之义意。乃愈明通。加..
由四谛各有四行,则为十六行。法界次第云:次四谛而辩十六行者,还离四谛开为十六行也。但教门既有总别之殊,故谛有离合之异。欲使修观之者,取理无谬,故须于四谛之下,各以四行分别,则审实之义。意乃逾明。通加以行名者,行以往趣为义,修此十六观法,能趣四实之理,故名行也。或时从理得名,即十六..
集谛下四行者:一、集行 谓观烦恼有漏累和合能招苦果,故名集行。二、因行 谓观六因(见前文)生苦果,故名因行。三、缘行 谓观四缘(见前文)生苦果,故名缘行。四、生行 谓还受后有五阴,故名生行。
灭谛下四行者:一、尽行 谓观涅槃种种苦尽,故名尽行。二、灭行 谓观涅槃诸烦恼火灭,故名灭行。三、妙行 谓观涅槃一切中第一,故名妙行。四、出行 谓观涅槃离世间生死法,故名为出也。
道谛下四行者:一、道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能通至涅槃,故名道。二、正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非颠倒法,故名正。三、迹行 谓观三十七品等道,是一切圣人去处,故名迹。四、乘行 谓观三十七品等道,能运行人必至三解脱,爱见等烦恼不能遮,故名乘。道谛下四行 ┌地狱┐ │饿鬼│ │畜..
正宗记云入道四行:达摩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一、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二、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等: (一)报冤行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
菩提、福德、智慧、羯磨。
观苦谛之苦、空、无常、无我等之四种行相。
(术语)谓胎藏界中台八叶四佛四菩萨四智四行之智印也。见悉昙三密钞上。
【十六行相】 p0116大毗婆沙论七十九卷九页云:有十六行相,缘四圣谛起。谓缘苦谛,有四行相。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缘集谛有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缘灭谛有四行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缘道谛有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问:十六行相..
即理入与行入之二入道要旨,及行入之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等四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载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以入道之途,不出理入与行入二种:(一)理入,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则无自无他,圣凡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
指善导之观经玄义分卷首所题五言十四行之归敬偈。又称归三宝偈。偈文前以“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九字总显偈意,最初二行(八句)发愿,后十二行归三宝。此偈常用于净土宗之法会。[观经玄义要义释观门义钞卷一、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一] p411 ..
亦名:不可学迷通四行子题:四果事迷行宗记释云:“今解中,初文。古师约事,所以不通;今立心迷,则该四行。四果事迷者,见思已破,理解虽穷,于事未达,故有忘认瓶衣之类。故下,决通诸门。何下,引文以证。二戒想疑,文见戒本。释疑中,此引房戒境想为难。彼结兰罪,今云无犯,则相违故。答约方便,..
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是灵慧;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会的;禅,有时不解释,有时就是解释。如果能于言外会意,那么一言一语、一动一静,就无不是禅了。早耕晚课是禅,忍耐慈悲是禅;劳苦工作是禅,方便灵巧是禅。生活处处皆是禅!..
君山,在湖南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总面积0.96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被道教列为天下第..
【经典原文】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强调上医治未病。普通老百姓读《黄帝内经》可能多少有些费劲,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吧!知足常乐,摆脱欲望的枷锁..
生自何来 死往何去生与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所以人生世间,生时要庆祝,死时要哀悼,年年要过生日,对死人也要纪念其冥诞与忌辰。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究,人、生自何来,死往何去呢?人生的目的何在,价值又何在?难道说竟是无缘无故的生到世间,昏昏昧昧的度过一生,然后三寸气断,与草木同朽吗?这..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据佛经所说,佛在法会中的身量,在人中比常人高一倍,在天中比天人高一倍,他的光明能够遮蔽所有诸天的光明,当佛坐在那里的时候,形象非常高大,其光明遮蔽了其他一切菩萨、梵天及诸天、鬼神的..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宝积长者子带领的这五百长者子,都已经发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佛经都是这样,以如是我闻开头,也译作闻如是,意思是:下面所说的经,是我亲自听说的。我,为结集经典者自称。或说大乘经是文殊菩萨带领阿难在窟外结集的,不是五百上座罗汉所结集,所以上座长老们的徒裔不承认是佛说。当今南传佛教自称上座..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最后,佛再次强调持诵此经、为人演说的福报,胜过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的七宝布施。以七宝布施,或者以相当于七宝的金钱去布施,会得到很大的福报,但这种福报无..
一定要受报之业谓之定业,受果不定谓之不定业。定业亦属业障,不过分善恶两种,善的定业,定受乐果,恶的定业,定受苦果。从时间上来说,定业有顺现生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之不同,类同现报、生报、后报。定业遇强缘则可转,如五逆十恶,遇念佛一法,即可超生净土,免受果报。《法华文句》亦有曰:若其机感..
◎ 达 摩弟子昙琳序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
◎ 史洁珵颜光衷曾说:大凡家世茂盛的,一定以仁厚谦谨作为家教,所以能保世长存,不为造物所忌。有父兄做表率规范,而子弟逐渐趋近世俗,渐渐轻脱,这就是逐渐衰退之道。然而也因为少年不早早开始教导,使成性子。所以长大教,不如小时候。教育贫家子弟,稍稍宽放一点还可以,教育富贵人家,必须要严..
◎ 李满喜记得母亲生前经常向我们提及,在家庭生活困难时受人帮助接济的情形,并经常向我们说:要常念别人的好。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多年相处的好友会突然反目,一个会指责对方忘恩负义,一个会报怨对方无情无义;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对人施之援手的一方会提出附带条件,受人..
【耳处】 p0634品类足论二卷十四页云:耳处云何?谓耳是声已正当能闻,及彼同分。
【见他作恶四行观察】 p0644 瑜伽十八卷二十三页云:如是或善男子,或善女人,见他所作诸恶业已;由四种行,谛善思惟;谛善观察。何等为四?一者、观察或因违越,或邪活命,或放逸懈怠,于现法中,造作种种恶不善业;即现法受非爱果报。二者、观察或有有情,依身差别;或有所作,而不果遂;或有所求,..
【静】 p1378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二页云:云何第二静行相?谓于永断众苦静中,正观行相。二解 如四行了灭谛相中说。
又作四谛十六行相。指小乘声闻修行者入圣位见道之前,于四善根位(即暖、顶、忍、世第一法)观察四谛,因每谛各有四种行相,合计十六行相。即观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观集谛有因、集、生、缘四行相,观灭谛有灭、静、妙、离四行相,观道谛有道、如、行、出四行相。[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毗婆..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