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是灵慧;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会的;禅,有时不解释,有时就是解释。
如果能于言外会意,那么一言一语、一动一静,就无不是禅了。
早耕晚课是禅,忍耐慈悲是禅;劳苦工作是禅,方便灵巧是禅。
生活处处皆是禅!
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是灵慧;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会的;禅,有时不解释,有时就是解释。
如果能于言外会意,那么一言一语、一动一静,就无不是禅了。
早耕晚课是禅,忍耐慈悲是禅;劳苦工作是禅,方便灵巧是禅。
生活处处皆是禅!
【一切】梵语 sarva,音译萨婆,乃总赅众物之词。《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载:‘萨婆,秦言一切。’《翻译名义集》卷五︰‘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此词之实际用例颇多,如一切世间、一切众生、一切种智等用语皆是。然一切又分为全分与少分二种,全分指不限定在特殊范围内者,包含广的一切;少分指..
【一期四相】 p0007成唯识论二卷二页云:一期分位,亦得假立。初有名生。后无名灭。生已相似相续名住。即此相续转变名异。是故四相,皆是假立。
(一)数之单位。如“第一”或“一位”。(二)表示所有、皆是之义。(三)表示平等、绝对之义。碧岩录第四十五则(大四八·一八一下):“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p1 ..
指修中观时,举一中观,则空观、假观亦皆是中。此乃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观之修持方法;虽立三观,然随举一观时,已赅摄其余二观。此即非一、非一切之中道观,智顗大师特称为不可思议三观。[摩诃止观卷五上](参阅“一心三观”23) p5 ..
梵语 sarva,巴利语 sabba。乃总赅众物之词。音译作萨婆。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六○中):“萨婆,秦言一切。”翻译名义集卷五(大五四·一一三四下):“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此词之实际用例颇多,如一切世间、一切众生、一切种智等用语皆是。然一切又分为全分与少分二种,全分指不..
[出宗镜录]一遮诠遮即止其所非。诠即能诠名字。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遗非荡迹。绝相祛情。是名遮诠。(祛音驱。逐也。除也。)二表诠表即显其所是。谓如诸经所说。知见觉照。灵鉴光明。朗朗昭昭。堂堂寂寂等。是名表诠。..
大乘之人,信世间种种差别之现相,其本体一如平等,无二无别,不变不异。虽本平等,然随种种殊缘,能成一切差别之相。故此平等恒一,即是差别万殊;差别万殊,不异平等恒一。总而言之,皆是一心,皆是一心万用而已。大乘之人,信得此理,对相不背真,对真不舍相,不偏不执,恒行中道。此大乘之大略也。..
见,梵名捺喇舍曩,思惟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
前言一切妄念,须知凡属妄念,皆是烦恼。因此烦恼,遂造一切诸业。故修道人,断此烦恼,依于菩提。菩提者觉也,烦恼皆是不觉之过,依止于觉,烦恼自除。
凡夫所受报得,皆是业报,业报谓业果也。由过去之业因,招现在之果报。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皆是苦缚,不得解脱。解脱者,梵语木底木乂,译作解脱,即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故须转其业报,以依解脱。..
【境不离识】唯识学立论,以一切客观外境都不实在,皆是主观心识的虚妄变现——由心体的自证分变现出相分,再由见分去缘虑分别,故曰不离识。
又名六喻。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梦、幻、泡、影、露、电等来比喻世间的一切法皆是无常。
(术语)言一行中具一切之行也。故称之曰圆行。华严天台诸宗所立之妙行,皆是。止观一上曰:众生有大精进勇猛,佛说一行一切行,则四三昧。探玄记一曰:一行即一切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术语)华严圆教说诸法之数量,总以十。以此现其圆满无尽故也。探玄记三曰:但此经所明皆应十种,以显无尽故。设有七八十二等数,皆是增减云十。演密钞五曰:十数表圆,以彰无尽。
(杂名)玄应音义曰:此外道瓶,圆如瓠,无足,以三杖交之支举于瓶也。诸经中或言执三奇立距,或言三叉立距,皆是也。论文作鈘,非也。
行事钞·导俗化方篇:“多云,应五众边受,不得俗边。”资持记释云:“多论,须五众者,疏云,皆是弘法之人故;俗虽曾受,非故不听。”(事钞记卷三九·二一·一八)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凡体无贵贱,有道则尊,法式轨要,非僧不具,敬法重人,事须致敬。敬而为言,触途皆是,但此八种,摄尼偏要。故别制之,审能修行,戒净法住。故善见云,由度尼故,正法减半,若行八敬,还满干年。法由人弘,其义不昧矣。”(戒疏记卷一四·五·三)..
亦名:能持犯体子题:意思为能持犯体、意思戒本疏·持犯方轨:“(一、正明)言能持者,即心为体。身口是具,不名为业。若不思虑,不成持犯。(二、引证)故成论云,是三种业,皆但是心;离心无思,无身口业。又云,身口者,乃是造善恶具;非善恶业体。(三、结示)以此文证,故知意思为能持犯体。”行..
【一切诸行皆是无常】 p0013瑜伽四十六卷一页云:云何菩萨等随观察一切诸行皆是无常?谓诸菩萨,观一切行言说自性,于一切时,常无所有。如是诸行,常不可得,故名无常。又即观彼离言说事,由不了知彼真实故:无知为因,生灭可得。如是诸行离言自性,有生有灭,故名无常。又诸菩萨,观过去行,已生已灭..
【五事四句等分别】 p0283瑜伽七十三卷一页云:问:诸相、是名耶?设名;是相耶?答:诸名、皆是相。有相、而非名。谓除名相,余四相。余随所应,当知亦尔。
述可句者,谓于所问顺尔而答,以如是言述可所问。如有问言,诸无常者皆是行耶,设当是行皆无常耶,应述可答所问如是。
苦类智忍者,谓苦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别内证,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所以者何?由初二种若忍若智,是后一切学与无学圣法种类,从此彼得生故,是故无漏慧生各别内证缘此为境,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是故名为苦类智忍。..
【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华。此等皆是寒逼其身,乃作青红等色。
【修陀】此译云白,或云须陀,此天食也。天台禅师观心食法,既敷座坐已,听维那进止。鸣磬后,敛手供养一体三宝,遍十方施作佛事。次出生饭,称施六道,即表六波罗密,然后受此食。夫食者,众生之外命。若不入观,即润生死;若能知入观,分别生死有边无边。不问分卫,与清众净食,皆须作观观之者,自恐..
[出华严经疏]一证境谓真如法性之理。是诸佛所证之境界。离念绝相。皆悉真如。是名证境。二化境谓十方国土。皆是如来所化境界。是名化境。
[出法界次第]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三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三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生。皆无有我也。二四..
[出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六即佛者。约事故明六。约理故明即。即者。其体不二。名之为即。然明此六即者。或显法门高深。或明修行次第。若论六者。位次高下有序。则修行之人不生上慢。若论即者。理体初后皆是。则修行之人不生退屈。以理言之。即处常六。六处常即。盖由事理不二故也。一理即佛谓众生本具..
忠曰:“未详何义,盖对十方剎为言,则己所度之弟子令住持之,甲乙而传者。”又见〈称呼类·度弟〉处。义堂《日工集》云:“神崎某,以寺施与,余坚却之曰:‘凡今时以度弟院为资者,天下皆是也。余则不然,以有三宝互用之诫也。’”又云:“府君赐东荣寺为度弟院。”又云:“承新规改度弟院为十方,则..
摄论云。由观五义。以灭嗔恚。一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我有恩。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三观唯法无有众生。何者能损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欲生损害。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