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放下为捷径
◎净 善
死心谓陈莹中曰:欲求大道,先正其心;少有忿懥,则不得其正,少有嗜欲,亦不得其正。然自非圣贤应世,安得无爱恶喜怒,直须不置之于前,以害其正,是为得矣。
死心曰:节俭放下,最为入道捷径;多见学者,心愤愤,口悱悱,孰不欲继踵古人?及观其放下节俭,万中无一,恰似庶俗之家子弟,不肯读书,要做官人;虽三尺孺子,知其必不能为也。
摘自《禅林宝训》
节俭放下为捷径
◎净 善
死心谓陈莹中曰:欲求大道,先正其心;少有忿懥,则不得其正,少有嗜欲,亦不得其正。然自非圣贤应世,安得无爱恶喜怒,直须不置之于前,以害其正,是为得矣。
死心曰:节俭放下,最为入道捷径;多见学者,心愤愤,口悱悱,孰不欲继踵古人?及观其放下节俭,万中无一,恰似庶俗之家子弟,不肯读书,要做官人;虽三尺孺子,知其必不能为也。
摘自《禅林宝训》
(衣服)宋代禅僧之服,误以为粪扫衣而作之。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一曰:然此粪衣,并是世人所弃破碎布帛,收拾斗缀以为法衣,欲令节俭少欲省事,一衲之外更无余物。今时禅众多作衲衫,而非法服。裁剪缯彩,刺缀花纹,号山水衲。价直数千,更乃各斗新奇,全乖节俭。(中略)有识之流,幸宜极诫。..
戒本疏·三十舍堕法:“(舍堕第十八畜钱宝戒)夫出家为道,世财非意。俗士高节,顾若遗尘;况复情存出要,义乖常习。今辄贪畜,殊坏法仪,即非少欲知足之本。所以如来制戒,不约俗人;唯斯一戒,对俗而制。欲使息灭贪竞,兴道相师,若不从法,自陷坑阱,损丧道器,何恶过此?故所以制。多论云,制有三..
【少欲喜足与少病节俭差别】 p0374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一卷一页云:如说:我弟子中、大迦叶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叶波、所得饮食,若麁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尊者薄矩罗、所得饮食,或麁或妙,简去妙者,而食麁者。问..
◎ 尹邦志《胜鬘经》和《胜鬘宝窟》对佛法内容的介绍,就像一部高度清晰的影视作品,不仅有恢宏的视野,而且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在美感之外,也让人对佛法的真实性有直观的感受。一经一论,都有一种力量,引导人返璞归真,清净爽朗。佛和佛弟子讲经说法,都有具体的缘起,有特定的过程。内容非常具..
钟茂森这世间有很多大老板,也学佛的,来跟我讲,他觉得挺羡慕我的,你现在什么心都不用操,真的是一天到晚笑容满面,快快乐乐,他说我们很辛苦。为什么辛苦?财产太多,财多也累人。当然不是说要每个人都要学我,把财产全部布施掉,银行帐户都关了,这也不现实,因为我是走出家的道路。释迦牟尼佛当年..
禅意的空间,肯定是自然的,充满自然的气息,必定是具足禅境的。两者之间有机结合起来,也许是最好的、最舒适的感觉!也只能在一起,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才会产生如此奇妙、强烈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体验结果。自然与天然之间又是不是一样的东西呢,在这里我不想多说了。我更愿意说的是,我们生活在..
◎ 印 光 夫释迦、弥陀,于往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一则示生秽土,以秽以苦折伏[1]而发遣;一则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2]而均陶。汝只知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藐视净土,何不观《华严入法界品》,善财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教以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且以..
◎慈 舟佛法本无定相,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以我们这浅浅的根器,学佛法中浅浅的小乘都觉得很难。何以故?因小乘尚须看得破身心世界无我。一切众生不能转凡成圣,不离六道生死,皆为我所系故。我见不破,连小乘尚构不上,况大乘之顿教法门?一空一切空,即我法皆不著。这几天我们讲的教典中有云:顿教..
佛源老和尚心中默念,或持咒,或念佛,或参话头。心中用什么功人家是看不见的,打妄想人家也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在于自己。自己觉得念阿弥陀佛心不散乱,那就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释迦佛,心就是释迦佛。参话头无论你参念佛是谁也好,参拖死尸是谁也好,参万法归一也好,参狗子..
放下自己也放下别人◎ 圣 严当恼人的情绪来袭时,如何重拾愉快的心情?禅的态度是:知道事实,面对事实,处理事实,然后就把它放下。简而言之: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人生,真的有很多不公平要去接受。生活,难免出现逆境。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负担起来,才能真正地从困扰的..
太虚大师雪窦寺训:俭勤诚公今夜召集诸位职事茶话,特拈四字勉各位身体力行。学校有校训,寺亦有寺训,今以四字作为寺训:第一、俭字,即节俭。去除奢靡的浪费,作为恰当的用度,即是节俭;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雪窦山简称雪山,雪山是世尊修苦行之处,若能在此住一年半载的,必是能..
如是之圣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非凡夫妄想所及者,因为凡夫有妄想,诸位!妄想就是量,为什么叫无量无边呢?因为佛没有妄想,佛没有妄想,就无量无边,用哲学的一句话,就是:你必须放下有量,你才能拥有无量,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你必须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无限的法身,就是这个意思。放下有限,..
佛教里面有六个字,有一些接触过的人会听说过,就是看破、放下、自在。事实上我们要修的时候要怎么办?要反过来,要反过来就是:我们人生最可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我们最关注的是?是幸福。那幸福是什么?就是我们非常自由、自在、非常快乐。那自在是我们希望追求的、希望达到的境界,自由自在充满了..
坐落于安徽含山县褒禅山的千古名刹褒禅寺,云雾缭绕,庙宇如林,巍峨壮观;寺内飞檐流角,明柱斗拱,古色古香。住持绍云法师今年八十有二,仍精神矍铄,不辞辛苦,讲学弘法于四海,无畏布施于黎民,德厚流光,闻名遐迩。经友人引荐,我们慕名前往。据史料记载,唐贞观12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于此,潜修..
净慧法师修行的机缘不容易得到,大家共同聚会共同修行,所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像这样一种法会共修,更是不容易得到。何况有诸多的善友,相互地提携,相互地关怀,相互地成就,这种因缘实在是十分难得。想一想,尘劳中人想要得到一天的安静时间都不可能。这两天,我到邢台玉泉寺看望一下那里几个..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意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3-754),俗姓傅,法号玄朗,字惠明,先祖居北地郡泥阳,为汉魏大族,随晋室南迁,居东阳义乌,为天..
一个修行人,一定要懂得看破和放下内心的烦恼和执着。如果你常做无常观,你就能舍,包括舍弃你的烦恼和执着。懂得舍是因为你知道这世间的一切是无常的。甚至自己所动的念也是无常的。因为有了无常的熏习,你不会把定境做为修习的目标。就算是有定境,你也不会对它产生执着。..
明海法师坐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不断地放下,而不是不断地提起。当然彻底地放下,也是彻底地提起。通常我们讲提起,就是心容易住著在一些现象上。《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说: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不住法的法,包括了世间法,世间的恶、善;也包括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为什么也不住著..
有一个朋友对一个源于佛教界的成语颇有微词。是哪句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了。那他以前杀过人,就无须受惩罚了吗?如果是这样,那对他所杀戮的生灵岂不是太公平了?这哪里能体现佛教所宣扬的什么因果报应呢?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朋友质疑的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
◎ 莲 池张子韶①自做秀才时,至状元及第,位登枢要,而粗衣菲食,无玩好器物,其笔亦用残秃者。胡克仁②居官,茹蔬终身,眠一纸帐。彼乃现宰官身,行比丘行,况身是比丘者乎?佛制头陀③比丘,行乞为食,粪扫为衣,冢间树下为宿,今处于众中,檀越送供,衣足矣,食足矣,安居于兰若矣,更求佳丽,可乎..
参禅要有视死如归的决心,才能成功。现在禅七开始了,各位要把嫉妒、骄慢种种的习气毛病统统放下。我现在就考一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真放下了。怎么样考试呢?先用香板打。你被打了而不知道痛,那就及格了,就有资格参加冬天的坐禅班。可是不知道痛,那和桌子一样,没有知觉;若是知道痛,那又是放不..
有一天,老禅师对年轻的僧人说:“年轻人,你一直在向外寻求,这样是无法得到真正的领悟。无求而自得,无为而成道,这才是禅的真谛。”年轻的僧人听后不解的问道:“无求怎么能够自得?无为又怎么能成道呢?”老禅师回答:“你试着放下所有,让自己的心回归自然,不要刻意去追寻什么,只是静静地感受当..
◎ 憨 山知老居士,为己躬下一着,决志甚急。此念生死事大,当急时也。但参究工夫,一向都说,提公案话头,若大慧禅师极力主张,是知从前禅门悟心者,皆从提话头工夫做出。但于中用心,有多不同。今时说提话头更错,用心甚远,以只知提起,不知放下为要妙。古人放下一着,最为入道要说。是知提之一字,..
宣化上人(禅宗沩仰第九代祖师)★我在金山圣寺讲过,难道做父母的都想子女快点死吗?逼迫著子女结婚,就是要你的子女快点死,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旁的。所谓“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传完了,又是什麽样子,没有下文。——《人生要义》页237★我想有人一定会有疑问,为什麽没有贪瞋痴的人就是证果的人..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次第,一步深过一步,净土法门也是如此。莲社在台中已经二十多年了,在从前也有成就的莲友,他们的本质好,..
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次第,一步深过一步,净土法门也是如此。莲社在台中已经二十多年了,在从前也有成就的莲友,他们的本质好,稍微的叮..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心得体会题目是:众生皆可成佛,放下便是。我的姐夫郭永发(刘素青老居士的丈夫)今年五月二十日(阴历四月二十二日)早八时预知时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去了。他的往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可以这样说,姐夫的往生对我触动非常大,让我感到震惊。我的姐夫郭..
一、听经明理是看破放下的基础1.会听经、读经。不执著文字相、言说相、心缘相。不要拿凡夫之意解如来真实义。2.听有所悟。悟是我的心,要用心听,要用诚敬心去听,才有所悟。3.悟有所行。悟到的要落实生活中,一言一行,介绍净土法门给一切有缘众生。4.行有所果。提升境界,佛心佛行。二、看破放下是智..
还要跟大家说点什么?就是佛菩萨加持,阿弥陀佛加持,还有谁加持?我们的祖宗。我们中华民族,我们做中国人太幸运了,我们能做为一个中国人,我有时候自己说,你就偷着笑去。你修了多少生、多少世,你才能够成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中华民族那个灿烂文化,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所以说..
苦口婆心话放下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七十三年在鹿港布教所弟子黄洁怡敬记大家要明白,学佛是为了什么?小乘佛法只是为个人了生死。大乘佛法,光自己了生死还不行,必得叫大家一同了生死,这叫自利利他。鹿港这个道场创办之初,也是以了生死为主。而了生死有‘真了生死\’与‘假了生死\’。果能真正了生死的,..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