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放下为捷径
◎净 善
死心谓陈莹中曰:欲求大道,先正其心;少有忿懥,则不得其正,少有嗜欲,亦不得其正。然自非圣贤应世,安得无爱恶喜怒,直须不置之于前,以害其正,是为得矣。
死心曰:节俭放下,最为入道捷径;多见学者,心愤愤,口悱悱,孰不欲继踵古人?及观其放下节俭,万中无一,恰似庶俗之家子弟,不肯读书,要做官人;虽三尺孺子,知其必不能为也。
摘自《禅林宝训》
节俭放下为捷径
◎净 善
死心谓陈莹中曰:欲求大道,先正其心;少有忿懥,则不得其正,少有嗜欲,亦不得其正。然自非圣贤应世,安得无爱恶喜怒,直须不置之于前,以害其正,是为得矣。
死心曰:节俭放下,最为入道捷径;多见学者,心愤愤,口悱悱,孰不欲继踵古人?及观其放下节俭,万中无一,恰似庶俗之家子弟,不肯读书,要做官人;虽三尺孺子,知其必不能为也。
摘自《禅林宝训》
(衣服)宋代禅僧之服,误以为粪扫衣而作之。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一曰:然此粪衣,并是世人所弃破碎布帛,收拾斗缀以为法衣,欲令节俭少欲省事,一衲之外更无余物。今时禅众多作衲衫,而非法服。裁剪缯彩,刺缀花纹,号山水衲。价直数千,更乃各斗新奇,全乖节俭。(中略)有识之流,幸宜极诫。..
出家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能够把别人放不下的东西放下了,为了担当学佛和弘法的责任与使命,所以别人才会尊重他,而他自己一直告诉佛教徒的应该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怎么和我一样呢?甚至比我还不如呢?虽然可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是一..
就容易起执著造成伤害。有人把脾气发在无辜的人身上,有人受不了心头剧烈的郁闷而自我麻醉或甚至自杀。依四念处的修行法看,这就是因为人没有把受念处修好,充分看清那只是自己的一个感受。人往往不自觉地把一东西扩大,使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许多一时作出激烈行为的人,事后皆颇后悔地看清了自己..
在日常合理膳食过程中,广大糖友常常过分专注于如何吃得健康,对于如何喝倒是比较缺少注意。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三款非常经济适用、且降糖有果效的日常茶品。一、山药茶山药本身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降低血糖、延年益寿的作用。根据《临床实用中药学》记载,作为药食两用的植物食材,山药具有补..
大乘经教里头佛常常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这就很好,这个意思就非常好。可是为什么一般人放不下?我要吃饭,我要穿衣,我要住房子,你叫我都放下,我怎么生活?所以他就放不下。真正能帮助我们放下的,实在讲,懂因果你就敢放下。因果入门的书,我觉得《了凡四训》好,对我们真正有帮助。《了凡四训》跟..
提得起。放得下现今社会到处有着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动的缘故。当我们的身体在跟著社会脉动而在动的时候,还要保持心不动,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如何能在动中取静,一方面须有正确观念的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有踏实的修行工夫。以下我们就来谈如何提得起放得下。一、人分三类我通常将人分为三类..
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是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心不执著;放弃是什么都不相信,完全失去信心和勇气。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要把众生的幸福提起,要把自我的成就放下。把自我的利害得失放下,才能有通达天地万物的智慧。若能真正放下一切,就能包容一切、拥有一切。..
拾起是幸,放下是福。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该放下时就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树木把枯黄的落叶放下,长出一个美丽的春天。苍穹把灰色的云翳放下,才有一个灿烂的晴空。把沉重的郁结放下,就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不是因为多付出才会受伤,而是期待回报的心让自己受伤。所谓的感情,只是一场交换,一场我执与我执的较量,所以总是在伤害别人或被人伤害。痛苦的根源不是感情,而是我执,只有逐步放下我执,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花开一季,人活一世,乐天随缘一些,就会轻松自在一些。冲动来自激情、平静来自修炼,别让外界浮躁了自己。外境好坏并不是苦乐的根源,真正的始作俑者是我们的心。修炼,就是借完善自己抵达幸福;借宽容别人淡化痛苦。想开了自然微笑、看透了肯定放下。放下了贪念、看淡了得失,才能品尝幸福。..
一些得到,不一定会长久;一些失去,未必不会再拥有。重要的是:让心,在阳光下学会舞蹈;让灵魂,在痛苦中学会微笑。向前走,潇洒心情,收获淡定。人生并不在于获取,更在于放得下。放下一粒种子,收获一棵大树;放下一处烦恼,收获一个惊喜;放下一种偏见,收获一种幸福;放下一种执着,收获一种自在..
解脱就是明白与放下人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来自先天基因,叫做“俱生我执”,一方面来自后天的环境熏染,叫“分别我执”。后天的执著容易在见性后得以清除,叫“见所断烦恼”,因见觉悟之光,顿除后天的黑暗烦恼;而先天基因导致的烦恼习气,则要经过长期修行,才能脱胎换骨,清除干净,这便是“修所断烦恼”。当一个..
人生没有捷径可走,现实也就只有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努力创造的人,才是可以走出一条光辉的人生之路。所谓的人生捷径,就是少走一些弯路,就会少一些失败。最好的方法:一是借鉴历史;二是借鉴他人;三是一步一个脚印。..
朱元璋从登基到去世,三十多年里,几乎没休息一天,平均每天要批阅200多件奏折,处理400多件国事。大兴武当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三十年的时间。我们只看到了朱元璋的权力,却没有看到他被权力奴役的痛苦。至今在武当山也看不到他曾经留下的痕迹。一个人爱好越多,就被爱好占有得时间越多;朋友越多,被..
佛教认为,人类一切的烦恼、痛苦都和我执有关,和对自我的错误认识有关。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的烦恼往往特别多,他的人际关系往往特别糟糕。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关心别人,处处以他人而非自我为中心,那么他一定是没时间也没精力烦恼的。因为他本来就一心想着别人,所以..
简捷放下法门凡初学者,不习于放下法门,实无从下手,于是硬制此念勿起,以为放下,或将心归入身上,守窍守丹田,执住精气神,自以为得定见性,皆非正道。今示一简捷法门,但有先决条件,行者务要注意:一用此功夫时,不可有丝毫贪得心,求功太速,即是着意,反不得定。二用此功夫时,宜敏捷,说用即用..
有人说我是第一尊佛,我是造物主,我证到了最高的境界。稍微有一点真实智慧的明白人都不会上这些人的当,因为这些吹嘘都是很小儿科的初级骗人的法术,这些骗人的广告只能骗那些贪心重、私心重、执着心严重的迷人。自性灵知是绝对的灵知,只是知道,既没有佛,更没有魔,也没有什么高低的境界。只要心中..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成佛,证无上善提,只不过是断尽了无明妄执,觉证本来自性,如古人所说: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并非另外得到了什么奇妙的宝物或实物。既无所得的实法,也无能得的某某人之实我。如果有能证菩提的某某人..
有一句禅语说:忧生于执着,惧生于执着;凡无执着心,亦无所忧惧。1坦山和尚从小就勤奋好学,遍览佛家经典,虽然年纪轻轻,却悟道颇深。一天,坦山带着徒弟一同前去拜访一位佛门大德,那位高僧住在数十里之外的一座山上。正值十月,天空还飘着带着凉意的秋雨,师徒二人冒着风雨一路前行。走着走着,徒..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的,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如果死亡只出现一次,我们就没有机会认识它。但幸运的是,生命就是生死共舞,无常律动。每当我听到山溪奔腾、浪涛拍岸,或自己的心跳声,宛如听到无常的声音。这些改变,这些小死亡,都是我们活生生地,在和死亡接触。它们都是死亡的脉搏、死亡的心跳,催促我们放下一切的执著。..
中国人喜欢讲人情,经常都说你要给我面子。明明不想去的场合碍于情面要去,不想答应的事情却仍然不得不答应,不喜欢交际应酬便会被认为不识时务不够合群,因此一次次强撑下来,自己又心累。如果中国式人际交往让你心累,比起这些应酬交往,你有更热爱的事,那为何不放下面子,多讨好自己一点,让自己活..
放下是一种解脱、一种顿悟;放下是心态的选择,是生活的智慧。学会放下,压力、烦恼、敌人、痛苦等自会减少很多。学会放下,人生才精彩。一、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
出家前,为的是个人的奋斗,虽耐得住寂寞,却无时不刻地积蓄精神资粮,以便一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最终悟得求不得苦,放下徒增烦恼的五欲,剃度出家学佛,以求平平淡淡地在僧团中度此一生。出家不久,潜习天台三大部,拜读东土小释迦天台智者大师法语:生来所以周章者,为国土,为佛法,为众生。..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捷径,是尽可能的多读书。书读的多了,自然能脱胎换骨。其实不然,书读的再多,如果不够精、也只是空中楼阁,看起来很美,根本无法从中汲取精华。人生最大的捷径,不是读的多,而是多读经典。只有经过岁月捡炼,经久不衰的作品,才能真正滋养灵魂,赋予生命以意义。人生最大的捷径,..
放下,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放不下。有位法师在公交车上让座给一位老太太,这位老太太是跟着一位中年人、一个小孩一起上车的。这小孩是老太太的孙子,老太太就把法师让的位子给了孙子坐。法师心中嘀咕:「我是看妳站得不稳,才让座的。」过了两、三站,那三个人要下车了,老太太转头东张西望,不是找..
这个解脱是得到一种真正的自由,无拘无束,所以解脱了。解脱什么呢?解脱六道轮回这种生死的苦恼。以前有一个和尚向一位有名望的高僧请法,他说:“请问上座,怎么样才能得到解脱?”这位高僧对这和尚说:“现在谁把你绑住了?”说完了这句话,这个和尚即刻就开悟了,“噢!原来没有人绑住我呀!是我自..
◎ 尹邦志《胜鬘经》和《胜鬘宝窟》对佛法内容的介绍,就像一部高度清晰的影视作品,不仅有恢宏的视野,而且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在美感之外,也让人对佛法的真实性有直观的感受。一经一论,都有一种力量,引导人返璞归真,清净爽朗。佛和佛弟子讲经说法,都有具体的缘起,有特定的过程。内容非常具..
钟茂森这世间有很多大老板,也学佛的,来跟我讲,他觉得挺羡慕我的,你现在什么心都不用操,真的是一天到晚笑容满面,快快乐乐,他说我们很辛苦。为什么辛苦?财产太多,财多也累人。当然不是说要每个人都要学我,把财产全部布施掉,银行帐户都关了,这也不现实,因为我是走出家的道路。释迦牟尼佛当年..
禅意的空间,肯定是自然的,充满自然的气息,必定是具足禅境的。两者之间有机结合起来,也许是最好的、最舒适的感觉!也只能在一起,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才会产生如此奇妙、强烈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体验结果。自然与天然之间又是不是一样的东西呢,在这里我不想多说了。我更愿意说的是,我们生活在..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