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多付出才会受伤,而是期待回报的心让自己受伤。所谓的感情,只是一场交换,一场我执与我执的较量,所以总是在伤害别人或被人伤害。痛苦的根源不是感情,而是我执,只有逐步放下我执,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相关推荐
二求
得求和命求。得求是众生希求获得快乐;命求是众生希求获得长命。
三禅
色界的第三禅天,因此天的天人禅定深妙,人人身心快乐。又因此天的快乐乃是三界九地中所最凸出者,故此天又名为定生喜乐地。悲华经说: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六舟
(喻)六波罗蜜,因六波罗蜜如舟,能渡人到达涅槃快乐之彼岸去。
十快
(名数)净土十种之快乐也。
二种心
指安隐(稳)心与快乐心。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菩萨初发心坚固有二事,于诸众生起真净心,即:(一)安隐心,谓众生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菩萨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处,而置之于善处,令彼心各获得安隐。(二)快乐心,谓众生贫乏困苦,无所依怙,菩萨即起大慈之心,利济摄受,平等饶益,令彼心各得快..
无明为缘造福行
谓有一类。于人趣乐。系心悕求。彼作是念。愿我当生人趣同分。与诸人众。同受快乐。因此悕求。造能感人趣身语意妙行。此三妙行。名为福行。由此因缘。身坏命终。生于人趣。与诸人众。同受快乐。于彼复造诸福行等。是名无明为缘造福行。有不系心悕求人乐。但由无明蔽动心故。造身语意三种妙行。此三妙行..
须夜摩
【须夜摩】此云善时分,又翻妙善。新云须焰摩。此云时分,时时唱快乐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
二种心
[出地持经]一安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造诸惑业。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法。置之善处。令彼之心各获安隐也。二快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贫乏困苦。无所依怙。即起大慈之心。利济摄受。平等饶益。令彼之心各得快乐也。..
意乐
心意获得满足而生快乐。
三禅
(界名)色界之第三禅天也。此天名定生喜乐地,由深妙之禅定生身心之快乐。三界九地之中以此地为乐受之限,在同此已上之天处,唯有舍受。故此地之乐受,为三界中最第一。圣教中多引之以为比。悲华经二曰: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涅槃经二十一曰:有佛世界名曰不动,若有众生闻其华香身..
一日禅:低调的人简单也快乐
左右逢源的人和谁看起来都很好,但是谁也不跟他真正好。低调的人,跟谁也疏疏落落的,但每个人心底里都盛着他。左右逢源的人,需要周旋于各种复杂,于是自己变得很复杂,人一复杂就疲惫。低调的人,只需静对自我的世界就好了,活得简单也快乐。..
一日禅:快乐的人生
快乐的人生,不在山珍海味上,在清和澹雅;快乐的人生,不在盲目追求中,在真诚相待;快乐的人生,不在别人的施舍,在自己争取;快乐的人生,不在遥远的未来,在当下获得。
一日禅:放下贪念 才能品尝幸福
花开一季,人活一世,乐天随缘一些,就会轻松自在一些。冲动来自激情、平静来自修炼,别让外界浮躁了自己。外境好坏并不是苦乐的根源,真正的始作俑者是我们的心。修炼,就是借完善自己抵达幸福;借宽容别人淡化痛苦。想开了自然微笑、看透了肯定放下。放下了贪念、看淡了得失,才能品尝幸福。..
一日禅:人生不在于获得 而在于放下
一些得到,不一定会长久;一些失去,未必不会再拥有。重要的是:让心,在阳光下学会舞蹈;让灵魂,在痛苦中学会微笑。向前走,潇洒心情,收获淡定。人生并不在于获取,更在于放得下。放下一粒种子,收获一棵大树;放下一处烦恼,收获一个惊喜;放下一种偏见,收获一种幸福;放下一种执着,收获一种自在..

雪漠:解脱就是明白与放下
解脱就是明白与放下人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来自先天基因,叫做“俱生我执”,一方面来自后天的环境熏染,叫“分别我执”。后天的执著容易在见性后得以清除,叫“见所断烦恼”,因见觉悟之光,顿除后天的黑暗烦恼;而先天基因导致的烦恼习气,则要经过长期修行,才能脱胎换骨,清除干净,这便是“修所断烦恼”。当一个..
唯有放下才能再次提起
朱元璋从登基到去世,三十多年里,几乎没休息一天,平均每天要批阅200多件奏折,处理400多件国事。大兴武当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三十年的时间。我们只看到了朱元璋的权力,却没有看到他被权力奴役的痛苦。至今在武当山也看不到他曾经留下的痕迹。一个人爱好越多,就被爱好占有得时间越多;朋友越多,被..
济群法师:放下我,就放下了苦因
佛教认为,人类一切的烦恼、痛苦都和我执有关,和对自我的错误认识有关。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的烦恼往往特别多,他的人际关系往往特别糟糕。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关心别人,处处以他人而非自我为中心,那么他一定是没时间也没精力烦恼的。因为他本来就一心想着别人,所以..

学诚法师:如何让心灵减少痛苦获得快乐
网友:请教师父,有些人生活安逸却心灵脆弱,是因为要求太多,身在福中不知福吗?学诚法师:缺少信念,在苦难甚至困难面前便很容易倒下。网友:法师,最近总是容易陷入负面情绪里痛苦不堪,我才20岁,似乎陷入人生的绝境,怎么寻找生命的出口?学诚法师:学会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自己看到光明..

新年伊始在赵州柏林寺打禅七的感受与体会
我很向往禅堂生活,虽然也曾有过禅堂打过坐的经历,但是还从没有参加过打禅七的体验。去年冬天报了柏林寺的一期禅七,但是由于机缘未成熟,没能去成。今年又接着报名,终于成行,成为丙申年冬季禅七第四期的一个禅子。说起来跟柏林寺与净慧老和尚都有点缘分。二十多年前,应台湾一个出版社写关于禅宗内..

王骧陆:简捷放下法门
简捷放下法门凡初学者,不习于放下法门,实无从下手,于是硬制此念勿起,以为放下,或将心归入身上,守窍守丹田,执住精气神,自以为得定见性,皆非正道。今示一简捷法门,但有先决条件,行者务要注意:一用此功夫时,不可有丝毫贪得心,求功太速,即是着意,反不得定。二用此功夫时,宜敏捷,说用即用..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和谐中的快乐之无常、因果、业力、轮回(二)
●就算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定时间修法,短暂的人生很快过去,不要到临终的时候才去懊悔。●天人在生命结束前七天有预知自己的死亡时日和观察到来世去向的神通,所以内心惶恐不安,后悔没有及时修法,并利用最后的几天精进修行。可惜我们人类没有此类神通,结果往往在临终的时候都认识不到可怕之处并不..

灵山大佛-感受佛教世界的静逸和深远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寺之旧址,为保存古迹,在恢复祥符寺的同时,兴建八十八米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立像。大佛所在位置是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景区占地面积约30公顷。大佛南面太湖,背倚灵山,左挽青龙(山),右牵白虎(山),关键还..

仁德上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身心世界彻底放下
有人说我是第一尊佛,我是造物主,我证到了最高的境界。稍微有一点真实智慧的明白人都不会上这些人的当,因为这些吹嘘都是很小儿科的初级骗人的法术,这些骗人的广告只能骗那些贪心重、私心重、执着心严重的迷人。自性灵知是绝对的灵知,只是知道,既没有佛,更没有魔,也没有什么高低的境界。只要心中..
在日常生活中去悟道,去感受道法自然的真谛!
近年来,教内外一些道士、居士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无疑,静坐炼养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许多宫观名胜古迹都是开放旅游场所,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暇时静下心闭目打坐,为长时精神状态紧张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息松弛的好方式。本性迷,神即是众生;本性悟,众生即是神,静坐中最重..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
古训:拿起即是放下,舍去便是得到
有一句禅语说:忧生于执着,惧生于执着;凡无执着心,亦无所忧惧。1坦山和尚从小就勤奋好学,遍览佛家经典,虽然年纪轻轻,却悟道颇深。一天,坦山带着徒弟一同前去拜访一位佛门大德,那位高僧住在数十里之外的一座山上。正值十月,天空还飘着带着凉意的秋雨,师徒二人冒着风雨一路前行。走着走着,徒..
一日禅:放下执着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的,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一日禅:放下一切执著
如果死亡只出现一次,我们就没有机会认识它。但幸运的是,生命就是生死共舞,无常律动。每当我听到山溪奔腾、浪涛拍岸,或自己的心跳声,宛如听到无常的声音。这些改变,这些小死亡,都是我们活生生地,在和死亡接触。它们都是死亡的脉搏、死亡的心跳,催促我们放下一切的执著。..

乘宗法师:不是为了快乐
不是为了快乐弥勒菩萨说,「只需要知道有苦,但不需要去修持苦。」意思是,不用一直沉浸或刻意的去经验痛苦。佛法是一个超越痛苦和快乐的修持之道,如果今天我们修学佛法,只是为了要得到快乐,那么修行会变得很苦。因为快乐这种感受是相对于痛苦而成立的,菩萨的修学之道,是要超越苦跟乐的局限性,这..
一日禅| 敢放下面子,人生才能变好
中国人喜欢讲人情,经常都说你要给我面子。明明不想去的场合碍于情面要去,不想答应的事情却仍然不得不答应,不喜欢交际应酬便会被认为不识时务不够合群,因此一次次强撑下来,自己又心累。如果中国式人际交往让你心累,比起这些应酬交往,你有更热爱的事,那为何不放下面子,多讨好自己一点,让自己活..
评论
发表评论